范逸龍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在百姓們紛紛逃離這場“風暴”的中心時,有一個人不畏困難,逆流而上,去投奔勢弱的朝廷,這個人就是杜甫。
提到唐詩,人們第一個想起的往往是李白。李白比杜甫長十一歲,他年輕時正是唐朝興盛的時候,所以他的詩篇大多瀟灑飄逸,富有浪漫主義。也正是這十一年,杜甫在中年之時遇上了安史之亂。見過了流離失所,經(jīng)歷了親人相別,所以他的詩中飽含著一種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
杜甫年少時也曾意氣風發(fā)——“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贝藭r還是盛唐,而其父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所以生活的重擔還沒有壓在他的身上。年輕的他考進士未中,打算游山玩水來消解落第之仇,恰好碰上被賜金放還的詩仙李白。兩人一同飲酒作詩,激昂文字,寄情山水。著名的《望岳》就是在這段旅程中寫下的,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他還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打算一展宏圖。
和李白作別以后,他結(jié)束了自己放蕩不羈的漫游生活,再次來到長安,參加科舉。權(quán)相李林甫開始把控朝政,蒙蔽皇上,弄出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所有參考的士子都未被選中,其中就包括杜甫。杜甫的科舉路徹底斷了只能在貴族之間尋找機會。幾經(jīng)波折,得到一官半職來養(yǎng)家糊口。不久,他回家探親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小兒子餓死了。此時他已年高四十四歲,困在這長安城中十年了,但卻連自己的兒子都餓死了。悲憤交集之下,他結(jié)合自己的十年經(jīng)歷,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倍嗝粗S刺的事情啊!詩中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階級矛盾,也隱約寫出了“山雨欲來”的感覺——安史之亂。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的做法??v觀杜甫這一生,顛沛流離、壯志難酬,但卻始終心系國家。潼關(guān)淪陷,肅宗即位,一件件事情令他無法等待。安頓好妻兒,他只身向北投靠朝廷,路中不幸被俘?!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待到杜甫抵達長安,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地方,這個曾經(jīng)繁榮的大都市時,那里已經(jīng)變的殘破不堪,不復昔日盛世之景。面對淪陷的國都,自己卻無能為力,空有一番壯志豪情,卻無處施展。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碎?所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世事常常不如人愿,他因仗義執(zhí)言而被貶。途中見到唐軍與反叛軍交戰(zhàn)給人民帶來的苦痛,看到年輕人忍辱負重參軍報國,再加上自己被貶的憤懣,創(chuàng)作出“三吏三別”來反映當時的社會。
在經(jīng)歷了動亂后,接近晚年時的他看破了官場的腐朽黑暗,辭官回家。親友幫助他建立一間草屋,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好景不常在,第二年的秋天,他的草屋被暴風雨襲擊,這次意外讓他重新意識到現(xiàn)實的殘酷。百感交集之下,他寫下了流芳百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杜甫的詩,但因為年齡小而未能從中體味出什么來。長大一些后,再學習杜甫的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才發(fā)現(xiàn)了他的偉大。詩篇一開始描繪了天氣的惡劣,然后又塑造了一個可憐的老人形象,這都從側(cè)面描寫了人民的貧窮——如果不窮,怎會對一些茅草斤斤計較呢?最終由自己的貧窮聯(lián)想到他人的貧窮,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宏愿。試問有誰能在如此貧窮的境遇下還能心系祖國?有誰能甘愿讓他人都住上“廣廈”而自己“凍死亦足”?恐怕只有杜甫才能這樣吧。
杜甫的詩因反映了時代而被稱為詩史。杜甫也正是憑著這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而被后人稱為“詩圣”,我認為這個稱號他受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