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華
7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評價
孫英華
目的 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某院2014-02—2016-01收治的7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進行牙種植的70例牙周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并將3、6及12個月后的改良菌斑指數(shù)、齦溝出血指數(shù)、邊緣骨吸收量、探診深度及種植體存留率進行比較。結(jié)果 其觀察組3、6、12個月的邊緣骨吸收量分別為(0.43±0.16)mm、(1.01±0.21)mm及(1.14±0.24)mm,且mSBI、mPLI及PD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種植體存留率為100.0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待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種植修復術(shù),其短期療效與健康者無異。
慢性牙周炎;種植修復;牙槽骨吸收量;臨床療效
厭氧菌為主的混合感染為導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牙周炎會增加牙槽骨吸收,為導致牙齒缺損或松動的重要原因[1]。牙種植為較舒適且具有較強支持力的修復缺損牙齒的主要手段[2],已被大多數(shù)醫(yī)療機構(gòu)廣泛實施。相關(guān)研究表明[3],牙周炎患者骨吸收率較牙周健康者更高,對其進行牙種植效果較健康者差。本院為探討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選取2014-02—2016-01收治的7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研究,并將其與牙周健康者進行對比,具體報告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我院2014-02—2016-01收治的7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在我院進行牙種植的70例牙周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男39例,女33例;年齡24~60歲,平均年齡為(40.69±5.13)歲;植入牙80顆。觀察組男38例,女32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為(40.88±5.38)歲;植入牙80顆。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慢性牙周炎者牙列缺>90 d;經(jīng)基礎(chǔ)治療后,出血牙位<20%,探診深度<4 mm,且松動度在Ⅱ之內(nèi);種植位點余下骨量充足,患者無需進行其他手術(shù);牙周健康者牙列缺>90 d;無牙周治療歷史或病史;對本次研究不知情且不參與者。
排除標準:骨質(zhì)疏松、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酗酒、吸煙、磨牙等不良習慣者;不進行日??谇痪S護者;參與本次研究者;進展性牙周炎或侵襲性牙周炎者。
1.2 方法 于種植前對其拍攝全景片[4],決定治療方案。實施傳統(tǒng)超聲齦上潔治術(shù),并予以口腔清潔宣教,引導并告知患者如何正確使用牙刷、牙間隙刷等口腔清潔器具,于7 d后實施1次性全口齦下刮治[5]、根面平整術(shù),待患者符合上述納入標準后依據(jù)其個人情況實施種植術(shù)。于手術(shù)過程中采取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予以局部麻醉,將Ankylos種植體(廠商:德國費亞丹公司)常規(guī)植入,90 d后永久修復。采用扳手對基臺鎖緊至15 Ncm,對修復體被動就位的良好性進行臨床檢查,邊緣是否密合。采用樹脂粘接劑對所有修復體進行粘接[6],予以修復后,于第3、6及12個月后進行復診,對種植體周圍邊緣骨吸收量、軟組織健康狀況進行觀察,并進行牙周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3、6及12個月后的改良菌斑指數(shù)、齦溝出血指數(shù)、邊緣骨吸收量、探診深度及種植體存留率。邊緣骨吸收量為(種植體周圍邊緣骨吸收量+近遠中骨吸收量)/2,分別對患者行種植術(shù)3、6及12個月后的根尖片進行拍攝,當日記錄為根尖片1,戴牙后3、6及12個月后記錄為根尖片2,由經(jīng)驗豐富的操作者進行測量,其測量結(jié)果取3次平均值。設(shè)置植體頂端為基線,根尖片1近遠中骨水平及基線距離設(shè)置為D1,種植體螺紋間距=L2,實際種植體螺紋間距予以記錄為1。設(shè)定根尖放大率為M1、M2,公式為1/M=L/1,為倒數(shù)關(guān)系,分別對近遠中骨水平線、基線實際距離d1、d2,其公式為2/d=D/M,其實際骨吸收量=d2-d1[7]。其改良菌斑指數(shù)(mPLI)采用樹脂牙周探針對其進行探查,并對其改良菌斑指數(shù)進行記錄,3:肉眼可見軟垢;2:肉眼可見菌斑;1:對修復體進行輕劃后可見菌斑;0:未發(fā)現(xiàn)菌斑。其改良出血指數(shù)(mSBI),于修復體周圍齦下1 mm處采用樹脂牙周探針探入,于頰舌側(cè)齦緣平行滑動,等候30 s,對其出血情況進行記錄[8],3:自行或重度出血;2:齦溝內(nèi)線狀出血;1:點狀分散出血;0:無出血現(xiàn)象。探診深度(PD):于種植修復體頰舌側(cè),沿牙長軸方向至種植體周袋底,對其齦緣至袋底深度進行測量,取6位點的平均值。其種植體留存率為(種植體總數(shù)-種植體脫落數(shù))/種植體總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經(jīng)過SPSS 20.0版進行處理,兩組患者的3、6及12個月后的改良菌斑指數(shù)、齦溝出血指數(shù)、邊緣骨吸收量、探診深度為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兩組患者的植體存留率為計數(shù)資料(%表示,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兩組患者在治療后各項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邊緣骨吸收量、PD值對比 觀察組3、6、12個月的邊緣骨吸收量分別為(0.43±0.16)mm、(1.01±0.21)mm及(1.14±0.24)mm,其3、6、12個月的PD值為(1.60±0.24)mm、(2.01±0.44)mm、(2.03±0.44)mm,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邊緣骨吸收量、PD值對比(±s) 單位:mm
表1 兩組患者的邊緣骨吸收量、PD值對比(±s) 單位:mm
PD值3個月 6個月 12個月 3個月 6個月 12個月觀察組 0.43±0.16 1.01±0.21 1.14±0.24 1.60±0.24 2.01±0.44 2.01±0.44對照組 0.42±0.16 0.94±0.35 1.10±0.23 1.53±0.21 1.89±0.37 1.91±0.20t值 0.40 1.53 1.08 1.96 1.87 1.85P值 0.69 0.13 0.28 0.05 0.06 0.07邊緣骨吸收量組別
2.2 兩組患者的mSBI、mPLI值對比 觀察組3、6、12個月的mPLI平均值分別為(1.16±0.15)、(1.25±0.36)及(1.34±0.24),其3、6、12個月的mSBI平均值為(0.38±0.09)、(0.44±0.06)、(0.66±0.10),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mSBI、mPLI值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mSBI、mPLI值對比(±s)
mSBI平均值3個月 6個月 12個月 3個月 6個月 12個月觀察組 1.16±0.15 1.25±0.36 1.34±0.24 0.38±0.09 0.44±0.06 0.66±0.10對照組 1.12±0.16 1.23±0.17 1.40±0.33 0.39±0.03 0.45±0.05 0.64±0.04t值 1.63 0.45 1.32 0.94 1.15 1.66P值 0.10 0.65 0.19 0.35 0.25 0.10 mPLI平均值組別
2.3 兩組患者的種植體留存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種植體存留率為100.00%(80/80),對照組種植體存留率為100.00%(80/80),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種植體周圍軟組織炎性表現(xiàn)患者1例,經(jīng)處理后恢復正常。
植體存留率及牙周炎間關(guān)系,相關(guān)回顧性研究的研究方法不同,故導致牙周炎及種植修復效果存在差異。牙周炎對種植成功率具有負面影響[9],有相關(guān)研究表明[10],牙周炎患者在予以種植修復時,其丟失率較為可觀。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其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患者的種植體保留率為100.00%。亦有研究表明[11],重度牙周炎、侵襲性牙周炎導致牙質(zhì)產(chǎn)生骨吸收,因此導致種植失敗,故該類患者不利于種植修復。于本文研究中,排除重度、侵襲性牙周炎患者,僅對慢性牙周炎患者進行隨訪。經(jīng)過術(shù)前相關(guān)治療及術(shù)后的口腔清潔,其慢性牙周炎患者亦可獲得較高的種植存留率。
邊緣骨吸收為評價種植成功性的重要依據(jù),如糖尿病、骨質(zhì)疏松、吸煙、酗酒等因素均可對其種植體邊緣骨吸收造成影響。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兩組患者的邊緣骨吸收量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對患者的隨訪觀察時間較短,于種植修復術(shù)后,患者維持良好的口腔環(huán)境,其口內(nèi)致病菌未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故未對骨吸收量造成嚴重干擾。
本研究通過對患者的PD值、mSBI平均值及mPLI值進行檢測,以此判定種植體周圍的軟組織情況。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的3、6及12個月的PD值、mSBI平均值及mPLI值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患者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化治療后,于維持口腔內(nèi)清潔的基礎(chǔ)上,行種植修復術(shù),其周圍軟組織情況較為良好。
綜上所述,牙周炎患者的種植成功率與其口腔衛(wèi)生水平具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故醫(yī)者須加強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合理使用牙刷,可提高其種植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蔡鋒.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2,28(4):242-244.
[2]劉森慶,杜瑞鈿.1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種植修復的臨床效果評價[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4,30(4):356-359.
[3]祝媛,余美芳.牙周炎患者種植義齒修復后口腔自我維護的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5,31(7):418-420.
[4]鄧天燕,曾紅雨,王靜.復雜牙列缺損的牙周炎患者種植固定義齒修復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5,26(14):3244-3245.
[5]劉明.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全頜種植義齒修復的臨床觀察[J].全科口腔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5,2(12):60.
[6]周憲華,劉宗響.慢性牙周炎伴牙列缺損患者應用種植修復的長期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5,2(2):42-43.
[7]韓麗娟.即刻種植修復對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應用效果[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6,22(4):478-480.
[8]張海東.牙周狀況及牙周治療對口腔種植修復長期效果的影響[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48(4):229-232.
[9]王亞玲.應用種植體修復后慢性牙周炎老年患者的IL-2、IL-8水平變化及療效分析[J].貴州醫(yī)藥,2016,40(11):1184-1185.
[10]張艽,李綱,楊穎.牙種植修復在慢性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者的療效對比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3,42(11):1245-1247.
[11]呂達,孟煥新,徐莉,等.侵襲性牙周炎患者治療后失牙的預測模型[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5(3):480-483.
2017-03-08)
1005-619X(2017)07-0754-03
10.13517/j.cnki.ccm.2017.07.036
122500 遼寧省凌源市中醫(y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