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偶遇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2017-07-18 12:01:48陽玉黃椰曼
數(shù)字圖書館論壇 2017年6期
關鍵詞:偶遇社交因素

陽玉 ,黃椰曼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安 710127)

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偶遇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陽玉 ,黃椰曼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西安 710127)

社交網(wǎng)絡擴大用戶獲取信息來源,而信息偶遇作為用戶信息獲取的一種特殊形式,探究其在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的影響因素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對國內外信息偶遇領域進行文獻調查的基礎上,歸納影響社交網(wǎng)絡用戶信息偶遇狀況的個人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構建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偶遇的影響因素模型,并提出10個研究假設,使用PLS分析樣本數(shù)據(jù)并驗證模型假設。結果表明,情緒狀態(tài)等6個變量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信息需求和環(huán)境狀況感知對信息偶遇有顯著負向影響,信息的多樣性、質量對信息偶遇沒有顯著影響,并基于此提出圖書館在社交網(wǎng)絡提供信息服務的若干建議。

社交網(wǎng)絡;用戶信息行為;信息偶遇;影響因素

1 引言

社交網(wǎng)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是基于網(wǎng)絡的一項服務,其允許個體在封閉系統(tǒng)內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文檔,并清晰地列出與個體有關聯(lián)的用戶;在此基礎上,個體可瀏覽自身以及關聯(lián)用戶的各種鏈接[1]。社交網(wǎng)絡作為一種革命性的信息交流方式,其發(fā)展為信息交流與獲取提供新途徑,并逐漸成為用戶信息搜尋與獲取的重要來源。然而,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除積極主動、有目的地進行信息瀏覽、查尋、交互外,還會在無意中遇到對自身有用或者感興趣的信息,即信息偶遇行為。

事實上,信息偶遇作為一種被動的信息搜尋與獲取行為,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圖書館閱覽時無意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書籍等。隨著社交網(wǎng)絡逐漸成為信息時代重要組成部分,用戶信息搜尋行為呈現(xiàn)的動態(tài)、非線性的復雜交互[2],與社交網(wǎng)絡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用戶使用社交網(wǎng)絡心理誘因的多樣化相交織[1],促使信息偶遇行為在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頻繁發(fā)生,并隨著信息加速流動而日益復雜。信息偶遇以他目的或無目的性、出乎意料、自動獲取為核心特征,是一種低成本和相對高收益的信息行為。用戶通過信息偶遇行為常能意外獲取所需信息[3],不僅提高用戶信息獲取效率,還弱化信息繭房現(xiàn)象,促進個人信息素養(yǎng)和知識水平的提高[4]。社交網(wǎng)絡下的用戶信息偶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是用戶信息行為研究領域熱點問題,對其進行探究有利于啟發(fā)用戶及信息服務機構從發(fā)生過程出發(fā)思考提高信息偶遇能力的可行辦法,促進信息偶遇有效利用,提升信息獲取的效率及滿意度。

2 理論回顧

圖書情報領域在20世紀60年代提及信息偶遇現(xiàn)象,于20世紀90年代信息偶遇引起學界較廣泛關注[5]。國內對信息偶遇的研究始于2009年,自潘曙光引入其概念[6],國內圖書情報領域學者逐漸關注信息偶遇行為,研究角度主要包括概念辨析、類型劃分、過程探究、特征歸納、發(fā)生機理等。

一般認為,信息偶遇由Erdelez正式提出,認為信息偶遇是在未預期的情景中個體意外獲得感興趣信息或可用信息的現(xiàn)象[7]。此外,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定義信息偶遇的研究,如被動信息搜尋模式說[8]、信息獲取特殊形式說[9];還有從行為者的主被動性、目的性、信息需求、價值、特性等方面闡釋信息偶遇概念[10]。潘曙光將信息偶遇定義為一種信息獲取行為,并指出信息偶遇的兩個維度為低參與度和低期望值[6];俞碧飏通過實證研究指出信息偶遇的內涵辨識是低參與和低預期,以他目的或無目的性、出乎意料、自動獲取為核心特征[3]??傊畔⑴加鍪且环N他目的或無目的性,意外或偶然發(fā)生的對行為發(fā)生主體有一定價值的信息被動搜尋行為。

信息偶遇包括注意階段、停駐階段、檢驗階段、摘取階段與返回階段,其中用戶在摘取階段可能出現(xiàn)分享、使用或存儲三種信息利用形式,在隨后可能“返回”到原有任務或進入“結束”階段。從用戶感知角度出發(fā),信息偶遇可分為六個階段,從用戶思維準備、意外事件發(fā)生、進一步認識信息潛在積極作用、進一步確定偶遇作用、明確作用并有所行動、用戶評估信息偶遇效果和影響結束,中間三個步驟循環(huán)往復,直到用戶評估信息偶遇效果和影響結束[4]。

關于信息偶遇的發(fā)生機理,Erdelez將影響信息偶遇的因素歸納為用戶、環(huán)境、信息和需求[9],后又提出信息用戶、信息環(huán)境、前景問題和背景問題四個維度[11];Bj?rneborn提出信息偶遇與用戶、環(huán)境密切相關,兩者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信息偶遇的發(fā)生[12];王靖文等國內研究者也從上述一個或多個方面對信息偶遇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13]。就個人因素而言,田立忠[14]、李儒銀[15]、Solomon[16]、Makri[17]等從不同人群的個人特質出發(fā)對信息偶遇情況進行研究。環(huán)境因素與信息因素常同時進行研究,有學者通過開展訪談、問卷等社會調查,結合閱讀[18]、網(wǎng)絡瀏覽[19-22]、實體圖書館[12]、數(shù)字圖書館[23-25]、社交媒體[26-28]等不同情景,探究具體條件下信息偶遇行為的影響因素。此外,還有學者將信息偶遇應用到其他研究領域,如Erdelez[29]、Stewart[30]、王娩娩[31]、張福學[32]等將信息偶遇作為一種重要而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結合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偶遇開展研究[33]。

3 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大部分信息偶遇影響因素研究圍繞個人因素(信息偶遇主體)、環(huán)境因素(信息偶遇發(fā)生背景)、信息因素(信息偶遇客體)三個方面開展,因此本文圍繞這三個方面進行模型構建。

3.1 個人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個人因素是信息偶遇影響因素的研究重點之一。對信息偶遇而言,個人能否識別未知而有用的信息至關重要,個人特質將影響其感知能力[34]。在現(xiàn)有國內外研究中,對個人因素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3.1.1 情緒狀態(tài)與人格特質

情緒狀態(tài)、人格特質等精神和心理層面的個人因素會對信息偶遇產(chǎn)生影響。情緒狀態(tài)和人格特質分別反映了用戶在信息環(huán)境中短暫性及長久性的精神狀態(tài)。Merton等研究表明,人格特質會使得某些用戶更易于發(fā)生信息偶遇[35]。如Pickering[36]、Heinstr?m[37]、McCrae[38]、Ashton[39]等的研究均證實外向性格有助于信息偶遇。Erdelez[9]、McCrae[38]、Amichai-Hamburger[40]等的研究則強調個人對新事物接受度、開放程度對信息偶遇的正面影響。Jiang[41]、郭海霞[20]、田立忠[14]等通過實證研究證實好奇心對信息偶遇的促進作用。此外,在針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偶遇研究中,個人鏈接已有信息和自身經(jīng)驗、知識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能力也被視為重要的影響因素[19]。

同時,情緒狀態(tài)對信息偶遇的影響也在部分研究中被證實。Heinstr?m的研究證實當用戶處在正面、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時更容易發(fā)生信息偶遇[37]。處于挫敗、迷惑、不確定等負面狀態(tài)時,情緒與信息偶遇呈負相關[29]。王知津等認為用戶情緒會影響信息偶遇這一“非線性檢索”[42]。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1和H2。

H1: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情緒狀態(tài)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H2: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人格特質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3.1.2 信息需求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為的基礎和動力,信息偶遇作為是用戶信息行為的一種,由其內在信息需求作為驅動。潘曙光認為,信息偶遇促使用戶明確并滿足自身需求[6];俞碧飏認為用戶潛在的、不明確的信息需求會影響信息偶遇[3];郭海霞認為不同時間點的信息需求促使信息偶遇的發(fā)生[20];Lu研究用戶導向的社交網(wǎng)絡信息偶遇情況,發(fā)現(xiàn)短期的問題導向信息需求、長期的興趣導向需求以及潛在信息需求都對信息偶遇產(chǎn)生影響[43]。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復雜多樣,用戶通常兼有不同需求;在頻繁的社交中,用戶可能為滿足他人需求,發(fā)生信息偶遇。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3。

H3: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信息需求對信息偶遇有正向影響。

3.1.3 信息素養(yǎng)

一般而言,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越高,其對信息敏感度越高,越能發(fā)現(xiàn)潛在的有用信息。用戶信息獲取能力決定潛在信息的實際使用價值,從而影響信息偶遇的發(fā)生;而信息分享的意愿會促進用戶分享利他性的潛在信息,產(chǎn)生信息偶遇行為。Erdelez等將信息偶遇模型與信息素養(yǎng)模型進行結合研究[29],Jiang[41]、Nutefall[44]、郭海霞[20]、田梅[21]、王靖文[13]等也證實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偶遇的正向關系。因此,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信息偶遇受信息素養(yǎng)的影響。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4。

H4: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對信息偶遇有正向顯著影響。

3.2 環(huán)境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個人因素強調用戶信息偶遇的內部因素,而用戶在進行信息偶遇時必然處在特定環(huán)境。因此,結合本文的研究范疇,選取環(huán)境因素,尤其是社交網(wǎng)絡的環(huán)境因素至關重要。

3.2.1 用戶感知

當前,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研究了環(huán)境對用戶心理感受的影響。梳理其內容,可將環(huán)境中用戶感知的類型分為兩類:環(huán)境狀況感知和環(huán)境心理感知。

用戶環(huán)境狀況感知主要包括對環(huán)境的陌生感和對環(huán)境中信息獲取的期望值兩個方面。信息偶遇是一種伴隨意外、驚喜感受的用戶信息行為,因此如果用戶對所處信息環(huán)境不熟悉并對從中獲取有用信息的期望值低,則易產(chǎn)生對“意外發(fā)現(xiàn)”的驚喜,達成信息偶遇。潘曙光[6]、Sun[45]等認為低熟悉度、低期望值有助于信息偶遇發(fā)生。

用戶環(huán)境心理感知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用戶的心理感受,主要測量維度包括時間寬裕程度和放松程度。潘曙光[6]、田立忠[14]等認為時間越寬裕,用戶發(fā)生信息偶遇概率越大,Webber[46]和毛振鵬[25]的實證研究也證實該假設成立。此外,舒適放松的環(huán)境使用戶更易關注細小信息,促進信息偶遇發(fā)生。

社交網(wǎng)絡的復雜性使用戶經(jīng)常面對陌生環(huán)境,且由于社交網(wǎng)絡側重于社交而非信息獲取,用戶通常對其信息環(huán)境持有低期望值。而作為休閑娛樂方式之一,人們在社交網(wǎng)絡活動中通常都是放松、無時間壓力的,因此也可能促進信息偶遇。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5和H6。

H5: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環(huán)境狀況感知對信息偶遇有顯著負向影響。

H6:社交網(wǎng)絡中用戶的環(huán)境心理感知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3.2.2 社交網(wǎng)絡特性

社交網(wǎng)絡下的用戶信息偶遇研究離不開對社交網(wǎng)絡與社交平臺環(huán)境特征的探討。一方面,用戶社交行為呈現(xiàn)某些相同特征(即社交特性);另一方面,社交平臺借由現(xiàn)代信息技術促進信息偶遇發(fā)生。

Lu在社交網(wǎng)絡信息偶遇中發(fā)現(xiàn),社交工具并不是用戶信息獲取的主要工具,信息獲取也不是社交行為的主要活動[43]。信息獲取的附屬性使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中的信息獲取行為呈現(xiàn)“非線性”偶遇特征。社交網(wǎng)絡中的信息頻繁交互,使信息來源和去向呈現(xiàn)多向化,信息流通速率呈現(xiàn)高速化特征[43],一定程度上也對信息偶遇有促進作用。

Panahi指出社交網(wǎng)絡平臺通過用戶數(shù)據(jù)收集、過濾等機制給用戶推薦潛在有價值的信息[27],引發(fā)用戶信息偶遇。同時,社交網(wǎng)絡給用戶快捷的途徑記錄信息,有助于用戶信息偶遇。綜上,本文提出假設H7。

H7:社交網(wǎng)絡特性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3.3 信息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信息自身的特質也被眾多研究證實其對用戶信息偶遇產(chǎn)生影響。本文選取信息的多樣性、質量和明顯度作為潛在變量。

信息的多樣性能為用戶提供更多類型的信息選擇,信息內容、形式和來源的多樣性能更好滿足社交網(wǎng)絡用戶多種信息需求。楊敏[28]、Jiang[41]、McCay-Peet[47]等研究均支持信息多樣性對信息偶遇的正向影響。

信息的質量(如可靠性、精確度、時效性)在一些研究中被證實與信息偶遇有相關性。如潘曙光指出信息質量有助于用戶信息偶遇[6],田立忠指出信息來源可靠是影響信息偶遇的重要信息因素[14]。

信息的明顯度表現(xiàn)為某些信息經(jīng)過外形、位置的特殊處理,變得更為醒目[47]。同時,社交網(wǎng)絡存在社交互動,高人氣信息會吸引用戶從眾,造成用戶的信息偶遇[25]。綜上,文本提出假設H8、H9和H10。

H8:社交網(wǎng)絡中信息的多樣性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H9:社交網(wǎng)絡中信息的質量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H10:社交網(wǎng)絡中信息的明顯度對信息偶遇有顯著正向影響。

3.4 模型構建

綜上分析,得出本文采用的模型(見圖1)。其中,個人因素包括情緒狀態(tài)、人格特質、信息需求、信息素養(yǎng),環(huán)境因素包括環(huán)境狀態(tài)感知、環(huán)境心理感知、社交網(wǎng)絡特性,信息因素包括多樣性、質量和明顯度。除環(huán)境狀況感知外,其余變量對信息偶遇狀況有正向影響。

圖1 研究模型

4 研究設計

4.1 問卷設計與變量測度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樣本數(shù)據(jù)。根據(jù)概念內涵并結合已有國內外研究成果設計量表,以李克特七級量表進行測度。在正式調查開始前,進行小規(guī)模的預調查,預調查的信度、效度均達標(Cronbach’s α>0.7,CR>0.8,AVE平方根大于變量間相關系數(shù)),同時根據(jù)反饋對問卷表述進行適當修改,最終確定正式調查時采用的量表。

4.2 數(shù)據(jù)收集與樣本特質

2017年1月16—31日,通過社交網(wǎng)絡(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發(fā)放網(wǎng)絡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44份(有效率96.1%)。本文獲取的有效樣本是量表題項的5倍,符合統(tǒng)計學中研究的有效性標準[48]。

在回收樣本中,性別比例較均衡;84.4%的用戶年齡為18—25歲,基本代表了社交網(wǎng)絡主要活躍群體;31.1%的樣本經(jīng)常使用社交網(wǎng)絡,87.9%的用戶較常使用社交網(wǎng)絡,符合本文特定的研究背景。綜上,樣本代表性較好可作為有效研究數(shù)據(jù)。

5 數(shù)據(jù)分析

5.1 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通常采用Cronbach’s α和(CR)檢驗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當Cronbach’s α和CR超過閾值0.7時,認為有較好的信度[49]。通過分析可知,本文所有潛在變量的Cronbach’s α值的范圍在0.700—0.871,CR值的范圍在0.764—0.921,兩者均超過0.7的閾值,因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所有測度指標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的范圍為0.581—0.812,均大于0.5,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收斂效度。同時,根據(jù)AVE平方根和潛在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計算結果可知可知,每一個變量的AVE平方根值都大于該變量與其他潛在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表明本文使用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區(qū)別效度。

5.2 假設檢驗及結果

對模型進行被解釋方差R2、路徑系數(shù)和顯著性檢驗。實驗可知,信息偶遇狀況的R2為0.539,即模型可以解釋53.9%的變量,解釋程度較好。顯著性檢驗使用Bootstrapping重復抽樣方法,選取的抽樣數(shù)為1 000,通過T值檢驗其有效性。一般而言,T>1.96即可說明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上一變量對另一變量具有顯著性影響。最終假設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路徑系數(shù)與顯著性

綜上,由于信息多樣性、質量和信息環(huán)境的未知導向不顯著,假設H8、H9不成立;由于信息需求與信息偶遇情況呈負相關,假設H3不成立,其他假設均成立。最終的模型檢驗如圖2所示。

圖2 模型檢驗結果

6 討論與不足

6.1 個人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經(jīng)檢驗,模型中所有個人因素均對信息偶遇有顯著影響。信息偶遇是發(fā)生在人與信息間的一種信息作用機制,人作為信息偶遇的主體,其特質必然對行為產(chǎn)生重大作用。同時,人是社交網(wǎng)絡構建的節(jié)點及組成部分,其在社交網(wǎng)絡的核心地位又進一步加強個人因素對用戶信息偶遇的影響。

人格特質和情緒狀態(tài)是最顯著性的一組潛在變量,人格特質是一種穩(wěn)定長期的個人狀態(tài),而情緒狀態(tài)則是一種易變短暫的心理狀態(tài),這個結論證實了Heinstr?m等對信息偶遇心理因素的研究[34]。數(shù)據(jù)表明,具有開放性、好奇心及批判性思維的用戶更易關注意外信息的發(fā)生。相較之下,情緒狀態(tài)的路徑系數(shù)略大于人格特質,說明用戶發(fā)生信息偶遇行為時,情緒狀態(tài)比人格特質的影響更大。因此,用戶在探索搜尋信息時,保持愉悅的心理狀態(tài)可增加信息偶遇行為的概率。

信息需求與信息偶遇呈負相關,表明社交網(wǎng)絡中的用戶原有信息需求越少,信息偶遇發(fā)生的可能性更大,這與原假設相反??赡茉蚴窃谏缃痪W(wǎng)絡用戶沒有特定信息需求時,其行為目的性與指向性較弱,用戶進行社交信息漫游概率及接受新信息的意愿相對較高,從而易發(fā)生信息偶遇。

此外,信息素養(yǎng)對信息偶遇存在正向影響。信息素養(yǎng)高的用戶更能發(fā)現(xiàn)潛在信息,挖掘信息的潛在價值。為此,用戶要注重培養(yǎng)信息偶遇意識,在發(fā)生信息偶遇時對信息進行評估處理,并摘取、保存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可普及信息偶遇的相關知識,加強對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教育,在社交平臺推薦邏輯訓練書籍、開展信息素養(yǎng)相關培訓等,培養(yǎng)用戶的批判性思維與求知欲,增強用戶對信息偶遇的意識,促進用戶信息偶遇行為的發(fā)生。

6.2 環(huán)境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經(jīng)模型檢驗,環(huán)境因素中的所有因素與信息偶遇顯著相關。這說明用戶發(fā)生社交網(wǎng)絡行為時所處的環(huán)境對信息偶遇的產(chǎn)生有一定作用。

環(huán)境因素中最顯著的變量為環(huán)境心理感知,這說明用戶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心理感受是對信息偶遇影響最大的環(huán)境因素。在時間寬裕、輕松的環(huán)境中,用戶情緒穩(wěn)定,能將其注意力分散給其他信息,由此擴大信息源,利于發(fā)現(xiàn)潛在有用信息。對此,圖書館應積極創(chuàng)建適宜信息偶遇的虛擬空間以幫助用戶產(chǎn)生信息偶遇。圖書館在社交平臺給用戶提供服務時,要注重對信息環(huán)境的搭建,對已有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爭取提升信息密度;同時在表現(xiàn)形式上力求柔和、親切,使用戶感到放松、休閑,沒有時間壓力和任務緊迫感,實現(xiàn)用戶在圖書館提供的社交空間中自由探索。

此外,社交網(wǎng)絡自身特性也對用戶信息偶遇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在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信息流動快、交互性強,用戶的信息獲取范圍得到擴展;同時社交網(wǎng)絡通常由興趣相投的人群組成,因此社交網(wǎng)絡中的信息更符合用戶的興趣與需求。圖書館要積極融入社交網(wǎng)絡,為信息服務添加社交特色,不能只扮演信息傳播者的角色,而應該作為社交活動的組織者、社交行為的促進者、社交結果的鼓勵者,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聚集用戶,促進交互,從而使用戶在交互中獲得信息偶遇的機會。

環(huán)境狀況感知與信息偶遇呈負相關,這與有關研究結果相符。在沒有特定需求且預期較低的環(huán)境中,用戶對所遇到的信息接受度更高。

6.3 信息因素對信息偶遇的影響

在模型檢驗中,信息因素僅明顯度一個變量與信息偶遇相關??赡茉谟趯τ脩舳?,判斷信息有用性的標準不一,這導致很難對無序的社交網(wǎng)絡信息歸納出一致性指標。

由假設檢驗結果可知,多樣性、質量呈現(xiàn)不顯著相關,與Jiang[41]及潘曙光[6]等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信息偶遇的研究相悖。這可能是因為在社交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信息過于多樣導致信息超載,而用戶缺乏足夠精力辨別有用信息,因此多樣性無法明顯促進用戶的信息偶遇行為。此外,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中的信息獲取愈發(fā)呈現(xiàn)“快餐化”的特征,用戶在快速的信息刷新過程中無法即時、準確地辨別信息質量,對所需信息的獲取多發(fā)生在對信息價值判斷之前。

偶遇信息大多為明顯度高的信息,可能原因是明顯度高的信息能吸引用戶注意力。改變用戶傳統(tǒng)的線性閱讀習慣,轉為以高明顯度信息節(jié)點為核心的點狀放射性閱讀,形成多個閱讀焦點,利于發(fā)現(xiàn)不同位置的潛在有用信息。對此,圖書館需加強對信息的處理。圖書館通過社交網(wǎng)絡為用戶提供信息時,要緊隨時代熱點,抓住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中的獵奇心理,在提高信息內容質量的同時以評論熱點事件等形式自然銜接信息內容,借助用戶自發(fā)行為提升信息的位置和明顯度。此外,還可借助社交平臺特性,對信息內容進行形式上的特殊處理(如內容高亮、添加多個標簽話題等),增強信息的標識度和易獲取性。

本文對信息偶遇研究的影響因素提供實證研究支持,并探索在社交網(wǎng)絡特定環(huán)境下信息偶遇的影響因素,對于用戶利用信息偶遇提高信息獲取的效率及圖書館從信息偶遇出發(fā)開展信息服務提供新思路。研究的不足在于沒有降維得到更抽象的二階潛在變量,從而加強模型的層次性;且問卷結構沒有使用心理學中成熟量表對人格特質等因素進行測度,未來研究可考慮獨立研究心理因素與信息偶遇的關系;同時,部分變量間存在一定相關性,未來的研究可對不同影響因素間相互作用關系與某些特定變量的中介調節(jié)作用進行研究;此外,信息偶遇發(fā)生的不同過程可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對信息行為不同階段的影響因素細分也可成為未來研究的切入點。

[1]姚琦,馬華維,閻歡,等.心理學視角下社交網(wǎng)絡用戶個體行為分析[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10):1647-1659.

[2]周佩,黃春燕.信息偶遇研究元人種志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4(14):115-120.

[3]俞碧飏.信息偶遇概念與特點的實證辨析:以科研人員為例[J].情報學報,2012,31(7):759-769.

[4]王文韜,謝陽群.信息偶遇模型研究回顧[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21):130-135.

[5]ERDELEZ S,HEINSTR?M J,MAKRI S,et al.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serendipity and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J].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6,53(1):1-5.

[6]潘曙光.信息偶遇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7]ERDELEZ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an exploration beyond information seeking[D].Syracuse:Syracuse University,1995.

[8]BATESM J.Toward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searching[J].New Review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2002(3):1-15.

[9]ERDELEZ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idental information discovery[C]//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London:Taylor Graham Publishing,1997:412-421.

[10]AGARWALN K.Towards a definition of serendipity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J]. Information Research,2015,20(3):675.

[11]ERDELEZ S.Investigation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in the controlled research environment[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4,40(6):1013-1025.

[12]BJ?RNEBORN L.Serendipity dimensions and users’information behavior in the physical library interface[J].Information Reasearch,2008,13(4):370.

[13]王婧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信息偶遇的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2.

[14]田立忠,俞碧飏.科研人員信息偶遇的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13(4):71-77,85.

[15]李儒銀,鄧小昭.高校碩士研究生偶遇信息分享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1):84-88.

[16]SOLOMON Y. Serendipity in legal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chance encounters of family-law advocates with court rulings[J].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1):112-134.

[17]MAKRI S,WARWICK C.Information for inspiration:understanding architects’information seeking and use behaviors to inform design[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9):1745-1770.

[18]ROSSC S.Finding without seeking:the information encounter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for pleasur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nagement,1999,35(6):783-799.

[19]MCCAY-PEET L,TOMS E.Measuring the dimensions of serendipity in digital environments[J].Information Research,2011,16(3):483.

[20]郭海霞.網(wǎng)絡瀏覽中的信息偶遇調查和研究[J].情報雜志,2013(4):47-50.

[21]田梅.網(wǎng)絡瀏覽中偶遇信息共享行為影響因素扎根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5):117-122.

[22]杜雪,劉春茂.網(wǎng)絡信息偶遇影響因素個性特征的調查實驗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11):119-126.

[23]袁紅,王志鵬.數(shù)字圖書館利用中信息偶遇現(xiàn)象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17):104-111.

[24]袁紅,王琴.用戶信息搜尋模式與數(shù)字圖書館可用性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3):22-28.

[25]毛振鵬.基于信息偶遇的移動數(shù)字信息搜尋行為調查與導讀服務對策研究——以山東省青島市各類移動數(shù)字圖書館用戶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15(8):45-50.

[26]DANTONIO L,MAKRI S,BLANDFORD A.Coming across academic social media content serendipitously[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2,49(1):1-10.

[27]PANAHI S.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on social media and tacit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6,42(4):539-550.

[28]楊敏,謝陽群,謝笑.社交媒體軟件的信息偶遇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6):65-68.

[29]ERDELEZ S,BASIC J,LEVITOVL D D.Potential for inclusion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within information literacy models[J].Information Research,2011,16(3):10.

[30]STEWART K N,BASIC J.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and management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4,34(2):74-79.

[31]王娩娩,張家年.信息偶遇理論視角下“偶遇學習”模型構建[J].知識管理論壇,2017(1):69-76.

[32]張福學.信息偶遇理論及其對信息素養(yǎng)模式的啟示[J].情報探索,2016(2):22-24.

[33]田梅,朱學芳.基于現(xiàn)行信息素養(yǎng)模型的大學生信息偶遇能力培養(yǎng)[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7):41-46.

[34]HEINSTR?M J.Psychological factors behind incidental information acquisition[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2006,28(4):579-594.

[35]MERTON R K,BARBER E.The travels and adventures of serendipity:a study in sociological semantics and the sociologyofscience[M].Oxfor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223-229.

[36]PICKERING A D, GRAY J A.Dopamine,appetitive reinforcement,and the neuropsychology of human learning: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pproach[M]//ELIASZ A,ANGLEITNER A.Advances i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Lengerich:PABST Science Publishers 2001:113-149

[37]HEINSTR?M J.Fast surfing,broad scanning and deepdiving: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and approach on student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5,61(2):228-247.

[38]MCCRAER R,JOHNO P.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 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2,60(2):175-215.

[39]ASHTON M C,LEE K.Empirical,theoretical,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of the HEXACO model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7,11(2):150-166.

[40]AMICHAI-HAMBURGER Y, VINITZKY G.Social network use and personalit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6):1289-1295.

[41]JIANG T,LIU F,CHI Y.Online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modeling th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15,71(6):1135-1157.

[42]王知津,韓正彪,周鵬.非線性信息搜尋行為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1,31(6):225-231.

[43]LU C J.Accidental discovery of information on the user-defined social web:a mixed-method study[D].Pittsburgh:University ofPittsburgh,2012.

[44]NUTEFALL J E,RYDER P M.The serendipitous research proces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36(3):228-234.

[45]SUN X,SHARPLES S,MAKRI S.A user-centred mobile diary lif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3,39(1):85-100.

[46]WEBBER S.Blended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 second lif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13,39(1):85-100.

[47]MCCAY-PEET L,TOMS E G,KELLOWAY E K.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s among serendipity,the environment,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ournal,2015,51(4):391-412.

[48]吳明隆.SPSS統(tǒng)計應用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tǒng)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24.

[49]STRAUB D,BOUDREAU MC,GEFEN D,et al.Validation guidelines for IS positivist research[J].Communications of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380-427.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ser’s Information Serendipity in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YANG YuKun, HUANG YeMa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

The social network expands user’s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information serendipity, as a unique form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deserves more attention when it comes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 in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rom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individual factors,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informational factors, 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information serendipity in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10 hypotheses. Then the model was verified by PLS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244 validated samples. The result is that emotional status and other 6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user’s information serendipity, while information needs and environment situation perception have negative effects. Information variety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show no significance. Ultimately, several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to improve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social network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utcome.

Social Network; Us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Serendipity; Influencing Factors

G252

10.3772/j.issn.1673-2286.2017.06.010

陽玉 ,男,1995年生,研究方向:社交網(wǎng)絡與用戶信息行為,E-mail:yyk002007@163.com。

黃椰曼,女,1997年生,研究方向:信息資源建設與用戶服務,E-mail:huangyeman@outlook.com。

2017-05-19)

猜你喜歡
偶遇社交因素
社交之城
英語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癥該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社交距離
解石三大因素
中國寶玉石(2019年5期)2019-11-16 09:10:20
偶遇一棵樹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為內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偶遇駱駝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冰雪運動(2016年4期)2016-04-16 05:54:56
路邊偶遇
小布老虎(2016年5期)2016-02-28 18:14:00
公交偶遇
曲靖市| 石棉县| 安国市| 榆树市| 双鸭山市| 北海市| 浏阳市| 沈阳市| 松潘县| 邵武市| 新河县| 滁州市| 石林| 浦东新区| 乐山市| 宝清县| 通许县| 桃江县| 徐闻县| 治县。| 日照市| 左贡县| 博罗县| 如东县| 涞水县| 师宗县| 池州市| 喀什市| 越西县| 云霄县| 高淳县| 岑溪市| 西和县| 聊城市| 庄河市| 加查县| 津南区| 青阳县| 许昌市| 谷城县|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