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飛
飛說不可
鑒定抄襲的三大原理和五個規(guī)則
文 余飛
要對兩個文本的同一性進行宏觀判定的時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其細分成一個一個情節(jié)點(有時會包含信息點),然后分析其情節(jié)點構成的獨特邏輯鏈是否相同。這個過程需要遵循的是以下三大原理:
影視劇涉嫌抄襲小說或小說涉嫌抄襲小說的,不能僵化地按照劇本或小說展開的順序與原小說展開的順序進行比對,而應先提取雙方內容中包含的情節(jié)點和信息點,再看兩者有沒有相似的點,而不論這些相似點出現(xiàn)在小說或劇本的什么部位。
如果劇本與劇本進行比對,因為可以用倒敘、閃回等方式重構和改編劇本,這種編劇的基本技法會導致相關情節(jié)點和信息點順序發(fā)生變化,所以同樣適用本原理。
基于“亂序原理”,有可能將沒有任何邏輯關系的情節(jié)點或信息點挑選出來進行相應組合,達到與另一文本相似的目的,這將導致抄襲嫌疑擴大化,因此必須加以限制,引入“邏輯鏈”原理:
比對兩個文本,不能簡單地找到一個或幾個情節(jié)點的設計雷同或相似(俗稱撞梗)就認定為抄襲,必須是一方完整地或近乎完整地借用了另一方設計的、有獨創(chuàng)性的邏輯鏈條才行。
邏輯鏈包括情節(jié)鏈、信息鏈、混合鏈。
情節(jié)鏈:由多個情節(jié)點構成,主要是指多個事件或動作相連組成的人物行動軌跡。
信息鏈:除開情節(jié)鏈之外的其他創(chuàng)作元素。比如“人物和人物關系”的設計:主要人物個性——周邊關系——相關人物個性——主要人物前史——相關人物前史等。這些設計就能形成相當于情節(jié)鏈性質的獨創(chuàng)性“人物和人物關系”設計。它不包含動作和事件,而是用相關元素組成一個相對獨創(chuàng)的邏輯鏈條,并用該邏輯鏈條對某種核心創(chuàng)作元素進行描述,本人將這種多個信息點組成的設計稱之為“信息鏈”。
混合鏈:情節(jié)與信息混合形成的邏輯鏈。這種情況在小說中可能會出現(xiàn)較多,比如說小說中可以用一段文字,一邊介紹此人的性格特征、人物關系,一邊描述此人正在采取某種行動,這就屬于混合邏輯鏈。如果劇本對這種設計進行抄襲,很可能就是描寫劇中人一邊進行某種行動,一邊用字幕或畫外音介紹他的性格特征、人物關系等 。
本原理是在瓊瑤訴于正案時提出的,完整表述為“一種歸納,兩種適用”,是基于邏輯鏈原理的操作方法:為了判定兩個文本是否涉嫌抄襲,可以嘗試將雙方的某一段相關情節(jié)鏈或信息鏈用同一種表述方式歸納出來,如果能達到“同一種歸納,兩種文本都適用”的效果,那就能判定有抄襲嫌疑。
但是,很多時候,兩個文本并沒有全面、系統(tǒng)的抄襲行為,而是一個文本僅抄襲了另一個文本的一小部分內容或設計,或者一個文本抄襲了多個文本的不同部分,在這種情況下,用以上三大原理判定會遇到一定的困難。這種局部抄襲的判定,用以下五個規(guī)則進行細部比較,基本上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果。
立意和創(chuàng)意兩個元素,是一個作品的靈魂與個性之所在。立意有時候是可以借鑒的,但是創(chuàng)意是不能輕易借鑒的。
我們拿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人生》作例子,它的立意大概可以說是“用一種比較歡樂的手法來表現(xiàn)一種悲慘的現(xiàn)實”。這個我們的創(chuàng)作中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使用過。
但是與立意相匹配的創(chuàng)意,就涉及到具體的方式、方法,就是需要回避的東西了?!睹利惾松返脑紕?chuàng)意是一個父親在納粹集中營以“騙他的孩子說這是做游戲”的方式,來回避苦難的生活,最后父親遇害了,但孩子一直保持歡樂的游戲心態(tài)直至得到拯救。
這個創(chuàng)意是不能借用的,因為它有非常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唯一性。
目的事件是什么?比如說要讓一個人死,這是一個目的,同時要匹配一個事件來完成。這個事件就叫目的事件。
拿《英國病人》舉例:目的事件是要讓女主人公死去。用什么方法來讓她死呢?
影片中設計的具體橋段是:她已經身受重傷、沒法兒移動的時候被放在一個黑暗的山洞里,靜靜地等待著她的情人到外面找人救她,結果她的情人被當作間諜抓起來再也回不來了。她只能緩慢、孤寂、恐懼、絕望地死去,而她的情人,只能在監(jiān)牢中忍受百爪撓心之痛楚。
這個很明顯,“讓一個女人死”這個目的事件我們都可以用,想弄死一個人這在很多戲里都有,這個事件我們借鑒不可能說是抄襲。但是,《英國病人》里讓女主人公死去的具體設計,這個橋段非常震撼人心,而且具有其獨創(chuàng)性,世人皆知,你就不能再簡單借用了。
人物和人物關系的設計,比如說《家有九鳳》,這是一家人有九個孩子,你說這個人物關系可以借鑒嗎?肯定是可以借鑒的,因為我們有《八兄弟》,《八兄弟》跟《家有九鳳》其實是同樣的人物關系。
人物的設計也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亮劍》里的李云龍,其實有很多跟風借鑒寫這種比較有個性的軍旅人物的,你不能說人家抄襲了你的人物設計。
所以,人物和人物關系都是可以借鑒來用的,但是這兩個元素不能同時借鑒。
如果你既用了別人設計的這個人物形像,又用了人家的人物關系,這種對應關系一般來講是有排他性的,你就會涉嫌抄襲。
比如,你用了《家有九鳳》這九個女性人物的特點,同樣的性別,同樣的人,同樣的個性;同時又用了這九個人的關系,也是姐妹關系——兩相重疊對應,不判你抄襲都難。
核心事件是全劇或者一集里面的主要事件,這個事件會直接推動整個故事的發(fā)展。
比如《溫州一家人》這樣的戲,一個賣了家產去城里拾荒的農民,他在城市的奮斗過程——這個核心大事件,可不可以借用?
可以。
但同樣的核心事件,你要用什么樣的結構來講述這個故事?這是個敏感問題。
比如《溫州一家人》是分兩條線講這個故事的,這是比較獨特的,一個國內,一個國外,分兩條線同時展開來講。
這種結構方式并不是獨一無二的,肯定也有別人這樣寫過。你要借鑒這種結構方法,也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你既用了“父親逼女兒離家苦讀,自己拾荒奮斗”這個核心事件,同時又用了國內、國外兩條線完全不相干的結構方法,這就顯而易見是抄襲了。
余飛
著名編劇,主要作品為電視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重案六組》(第三、四部)?,F(xiàn)任中國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市電影家協(xié)會編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
細節(jié)和臺詞,這兩個元素相同很容易被認定為抄襲。比如“不拋棄、不放棄”這六個字,除非你標明是引用,否則你能直接用嗎?肯定不能。
再比如一些生動的細節(jié):電影《美國往事》里,小帕特西買了櫻桃蛋糕去佩姬家求歡,但恰遇佩姬在洗澡。帕特西在忍受性欲的時候,還要抗拒蛋糕的誘惑,最終,他由少至多地吃掉了蛋糕,放棄了求歡——這種細節(jié)你如果想借用,太容易被人逮住了。
細節(jié)、臺詞,它是組成戲劇最基礎的元素,是人物直接說話、動作的最小組成部分,這種元素的借鑒要非常謹慎,以免涉嫌抄襲。
因為抄襲比對的復雜性,以上原理和規(guī)則并非百分之百精確的公式。誤差是絕對存在的,所有判定過程和結果只是給當事雙方、公眾和法院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