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紅霞
師:初一我們學習了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漫游語文世界。這次活動告訴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雙眼去發(fā)現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并用我們的智慧去思考分析一些問題。而議論文這種文體就是作者個人針對生活中某個問題發(fā)表自我看法的文章。今天,我們就針對議論文閱讀這一板塊進行復習。
師: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考議論文常見題型有哪些?(展示課件)1.尋找中心論點;2.論據的分析和補寫;3.辨析論證方法及作用;4.理清論證過程;5.把握關鍵詞句,理清議論文語言特色;6.聯(lián)系實際生活,開放拓展談看法。
師:這是中考對議論文的要求。
師:同學們,論點就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所持有的見解或主張,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以前我們在尋找議論文論點時常用的辦法是什么?
生:論點用肯定句,語言簡潔。
生:注意語言提示“總之”、“因此”、“總而言之”、“由此可見”等。
生:看文章題目、開頭、結尾和中間。
師:好,同學們都說的不錯。我們曾經學過的或練過的議論文有觀點就在題目嗎?
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多一些“高貴的低頭”》。
師:對,這種明確自己態(tài)度的句子就是作者的觀點。
……
師:下面我們來看習題。(展示課件)請同學們找出這兩則材料的論點,看有何特點。(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請你回答。
生:材料一的論點是:誠實是一種可貴的品德。材料二的論點是:不幸也是一門學問。一個在結尾,一個在開頭。
師:一般來說:議論文基本上是按照“引論——本論——結論”這一格式。
師:有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還有的要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在考查中較少,但也有,同學們要靈活提煉。
師:(展示課件)還要注意論題和論點的區(qū)別,論題是作者議論的話題,可以是現象、問題或者事實,沒有任何褒貶感情色彩。論點是作者針對論題發(fā)表的觀點。比如,《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著一課:“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這句話是是論題,而不是論點,這篇文章的論點是: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師:現在我們來了解論據的考試題型。論據考查主要有兩種情況:論據的分析和補寫。辨析論證方法及作用。
師:要完成這些題目,我們必須要知道本文的中心論點。下面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為例,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生: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師:不錯,你能用一個事實論據來證明這個觀點嗎?
生:司馬遷遭宮刑后寫《史記》。
生:屈原被流放時創(chuàng)作了《離騷》。
師:太棒了。同學們知識面很廣。
師:剛才補充事實論據時,同學們還知道抓住兩個要素進行概括,注意了事例典型,你們真不錯。你們還能補充一個道理論據嗎?
生: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捉?/p>
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師:同學們名言警句積累很多,希望你們繼續(xù)努力。以后補充道理論據時,一定要注意原理、定理,要得到公認,名言警句、俗語、諺語要廣為流傳。今天同學們都做到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回顧常見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生: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師:好,這些論證方法有什么特征呢?
……
師:(展示課件)舉例論證:列舉了什么事例,有力證明了什么觀點,使論證更具體生動,更有說服力。道理論證:通過引用什么名言(格言、諺語),有力證明了什么觀點,使論證更具有權威性,論證更有力。對比論證:把什么和什么作對比,有力地證明什么觀點,這一觀點使論證更全面,觀點更突出。比喻論證:把什么比作什么,有力證明了什么觀點,使論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易于讀者接受。
……
師:那又如何完成論證過程的題目呢?方法是“首先——然后——最后——”例如:我們做過的習題《為什么不讀經典》這篇文章的第三段的論證思路:先提出觀點:經典關注的是事物本質東西。接著分析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經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關注點,突出經典關注的是事物的本質,然后以兩部名著為例加以印證。最后再次強調經典關注的是事物本質的東西。
師:(展示課件)現在請同學們以這種方式來分析《談讀書》這篇文章的論證思路。(學生活動)
師:剛才我看了一些同學做的題,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同學們的悟性很高,真不錯。
師:至于把握關鍵詞句,理清議論文語言特色(準確性、鮮明性、概括性、生動性)平常講得較多,這里就不講了。
師:下面我們來訓練最后一種題型,那就是開放性題型。這種題型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寫出自我感受和對生活的認識。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一課,這篇文章的觀點是什么?
生: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
師:那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題,在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在文章最后一段的“任何人都有創(chuàng)造力”。
師:大家很聰明,那你如何理解“任何人都有創(chuàng)造力”,說說你的感受。
生:保持好奇心,有所積累。
生:不滿足于一個答案。
生:抓住小的靈感。
師:每個人都有創(chuàng)造性,只要我們保持好奇心,有所積累;不滿足于一個答案;抓住小的靈感。
師:本堂課我們著重訓練了議論文的答題技巧,相信同學們以后在做議論文時會交出一張張圓滿的答卷。
(作者單位:湖北省陽新縣率洲管理區(qū)軍墾農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