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特南姆·桑赫拉+蔣優(yōu)
前不久我去溫哥華參加一個侄子的婚禮,我的一個姐姐10多年前移民到了那里。推杯換盞之間,我的旁遮普親戚們問她,怎么自2012年以來很少聽說她的消息。我知道個中緣由:我們兩人都能從父母那里得到各自想要的信息;她有互聯(lián)網(wǎng)恐懼癥,我對打電話厭煩透頂;倒霉的時差也讓我們不在一個頻率上……然而,她的回答很有趣,她說:“哎呀,我一直忙得要死呢!”
常春藤大學(xué)的一份研究報告近來引發(fā)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短┪钍繄蟆穼@份報告的結(jié)論進行了摘要,簡而言之就是,標(biāo)榜自身總是公務(wù)繁忙、經(jīng)常加班,已經(jīng)取代炫耀性消費,成為當(dāng)今時代彰顯社會地位和金錢財力的最有效手段,并且它有著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人們可以在臉書上抱怨自己“毫無生活可言,迫切需要一段假期”;或者抱怨工作忙碌,沒時間買菜,只能請人跑腿代購,再把菜送到家里;又比如,人們?yōu)楣ぷ髅Φ脠F團轉(zhuǎn),連接電話的時間都沒有,在辦公室里還要戴著藍牙耳機……
這讓我想起了情景喜劇《宋飛正傳》中,喬治·科斯坦薩的有關(guān)“如何在上班時讓你看起來很忙”的建議——當(dāng)然了,你實際上并不忙。他的建議是,要總是做出一副怒氣沖沖的表情,而我也搜尋了其他的一些方法,或許對于你假裝工作繁忙有些幫助:
1.進出房間時,你要總表現(xiàn)出一種無法言說的急迫情態(tài)。
2.把咖啡杯和食品包裝袋隨意擺放在辦公桌上,顯得你無暇顧及它們的位置。
3.確保你的電腦屏幕上始終有一個工作文檔處于打開的狀態(tài),并要不時地體現(xiàn)出改動的痕跡。
相比之下,古往今來,悠然自得、慵懶愜意才一直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富人們除了猜謎、聽音樂會或者同朋友喝下午茶外,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用做。正如一段著名的逸聞里講的那樣,英國前首相赫伯特·亨利·阿奎斯的女兒瓦爾利特·博納姆·卡特在唐寧街10號長大,十幾歲時她曾問保姆:“長大后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她得到的回答是:“18歲前你要好好學(xué)習(xí),做你父母讓你做的事情,18歲以后,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p>
然而,仔細研讀這份報告以及相關(guān)研究者接受《大西洋月刊》的訪談后,你會發(fā)現(xiàn),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常春藤大學(xué)的研究結(jié)論基本上只適用于美國,但不包括硅谷?!霸诠韫龋绻愎ぷ髦嘤袝r間來一場徒步旅行,你才酷呢!”一位研究者說,“不過,這種現(xiàn)象只針對白領(lǐng)階層,如果我們的調(diào)查對象變成了藍領(lǐng)一族,社會地位特征就被顯著削弱了?!?/p>
此外,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不光是意大利,還有其他一些國家,那里的人們擁有自由支配的休閑時光仍被視為是一種成功?!叭绻銓σ獯罄苏f,某人不像別人那樣繁忙工作,他們的第一感覺就會是:這個人一定很富有。但是如果你對美國人這么說,他們就會想:肯定是哪里出了什么問題,然后他們就會盡快回到工作中去?!?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7/14/hwwz201707hwwz20170704-1-l.jpg" style="">
換句話說,“表現(xiàn)得忙”這種心態(tài)在不同的文化中差異巨大。去到異國他鄉(xiāng)的人們應(yīng)該洞悉其中的異同。比如美國人,他們總是看起來活力十足,他們樂此不疲。如果一年給他們安排兩周的假期,有接近一半的人可能選擇放棄假期。即使度假,他們也搞得像上班一樣,早上6點就爬起來吃酒店的早餐,度假行程表緊密得足以令任何一位英國政府大臣汗顏。
再說印度人,就拿我的旁遮普親戚們來說,至少在他們看來,成功意味著足夠富有,可以雇一群傭人給你干活,然后再沒完沒了地抱怨傭人們很懶。在移民到歐美國家的印度人心中,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教育子女的核心原則,他們覺得只有這樣,他們的后代才能成為職業(yè)精英,然后他們卻坐下來,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控訴子女們并沒有像他們自己那樣吃苦耐勞——事實上,我們確實沒做到。
中國人則跟美國人差不多,他們同樣熱衷于把自己弄得很忙,就像討論本主題的一篇專題報道中寫的那樣,人人都“忙得要死”。而我在日本的一位朋友告訴我,日本因加班引發(fā)的過勞死問題嚴峻,官方政府嘗試改善現(xiàn)狀,根除這種現(xiàn)象,卻造成了另一種古怪的局面——忙得焦頭爛額的人們?yōu)榱隧憫?yīng)號召,不得不擺出一副云淡風(fēng)輕的姿態(tài),好像忙的都是別人。
說起我們英國人,我并不像美國人那樣認為忙碌加班與成功有關(guān):我們只是習(xí)慣上以“很忙”作托辭來掩蓋真實的感受,我姐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她的回答就很英國化,她那濃重的英格蘭黑區(qū)口音使她就像是個地道的英國人,但其實她只是個身在加拿大的印度人。作為英國人,你很清楚,當(dāng)英國人說他們太忙沒空做什么事的時候,其實另有他意,也許是“我寧愿去看牙醫(yī)也不想煲電話粥”,或者是“我并不想有深入的交往,點頭之交對我來說足矣”,也可能是“我只是不想錯過周五晚上的脫口秀”。
進行上述比較概括之后,不難看出,人們對于工作與休閑時間分配的態(tài)度,在當(dāng)下的共享經(jīng)濟時代,自動化逐漸代替人力的發(fā)展前景以及擁有新觀念新思想的年輕勞動者們,迫使我們?nèi)ニ伎嘉覀兿胱屪约河卸嗝Γ约拔覀兿胱屪约嚎瓷先ビ卸嗝?。最終我們都將面臨選擇,我們每一個人和整個社會文化都要做出抉擇。上述研究結(jié)果顯示,人們的態(tài)度呈兩級分化:美國社會文化下的人一年比歐洲人多工作258小時,即使快被逼瘋了也對忙碌的狀態(tài)津津樂道,而意大利人則酷愛度假,有時索性舉國上下停工停產(chǎn)兩個月,以告慰早已放飛的靈魂。
然而,還有一種工作休閑觀位于中間地帶。比如在荷蘭和丹麥,那里的人也酷愛度假,但他們的生產(chǎn)力始終很高。作為英國脫歐的堅定反對者,英國在背離歐洲傳統(tǒng)價值觀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也難怪人生苦短,忙碌加班之余已經(jīng)無暇顧及有沒有休閑時間是不是一件壞事了。
[譯自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