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葉遠林 李義輝 蔣成武 吳澤勛
摘要:
為提升汽車ESP安裝支架的動力學性能,利用MSC Nastran對其進行強迫運動分析.分析支架系統(tǒng)的共振頻率和加速度的最大增益特性,并根據(jù)分析結果對原始模型進行優(yōu)化設計,提升ESP支架性能,從而保證車輛在各種狀況下行駛的穩(wěn)定性及安全性.使用仿真和臺架試驗的方法驗證優(yōu)化后的支架性能,二者結果非常接近,表明該仿真方法可為ESP支架的優(yōu)化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
汽車; ESP; 支架; 強迫運動; 共振頻率; 最大增益; 激勵
中圖分類號: U463.5
文獻標志碼: B
0 引 言
ESP本體不是直接固定在車體上的,而是通過減震墊固定在ESP支架上的,支架再通過螺栓與車體連接在一起,所以支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ESP的控制品質.[1]考察汽車ESP安裝支架系統(tǒng)的共振頻率和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是否滿足目標要求,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ESP支架系統(tǒng)是汽車的一個重要系統(tǒng),是防抱死制動系統(tǒng)ABS和驅動防滑系統(tǒng)ASR的擴展,屬于車輛的主要安全系統(tǒng).ESP系統(tǒng)能夠在幾毫秒時間內識別出汽車不穩(wěn)定的行駛趨勢,讓汽車的傳動或制動系統(tǒng)產生所期望的準確響應,及時恰當?shù)叵@些不穩(wěn)定的行駛趨勢,使汽車保持行駛路線和預防翻滾,避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23]如果ESP支架性能不滿足設計要求,就不能及時恰當?shù)刈R別這些不穩(wěn)定行駛趨勢,易發(fā)生交通事故,嚴重影響汽車的行駛安全.國內很多學者對ESP系統(tǒng)進行研究,但未關注ESP安裝支架的性能,所以對ESP安裝支架進行強迫運動分析,考察其共振頻率和加速度增益特性意義重大.[4]
1 頻率響應理論簡介
式中:M為質量矩陣;C為阻尼矩陣;K為剛度矩陣.
式中:φ為系統(tǒng)的模態(tài)變換矩陣.可把變量從物理坐標系轉化為模態(tài)坐標系ξ(ω).把式(2)代入式(1),兩邊同除以eiωt得
若阻尼矩陣可以被正交(否則需要進行一些假設,使得阻尼矩陣可以被正交),則根據(jù)模態(tài)正交性,式(4)變?yōu)?/p>
2 ESP工作機理簡介
2.1 安裝位置
ESP本體在車輛上x或y平面內自由安裝,標準的L型支架一般固定在車體大梁或底盤上,固定在車體大梁上的ESP系統(tǒng)見圖2.
2.2 工作機理
ESP支架系統(tǒng)功能通常支持ABS和ASR,通過對從各傳感器傳來的車輛行駛狀態(tài)信息進行分析,然后向ABS和ASR發(fā)出糾偏指令,以幫助車輛維持動態(tài)平衡.ESP可以使車輛在各種狀況下保持最佳的穩(wěn)定性,特別是在轉向過度或轉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顯.另外,偏航率和加速度傳感器集成在電子控制裝置(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內,車輛的偏航率和加速度信號通過支架傳遞給ECU,所以要維持車輛動態(tài)平衡,首先要保證支架的性能要求.
同時,位于支架與系統(tǒng)間的減震墊是整個傳遞函數(shù)(車輛到傳感器)的一部分,基于頻率特征,減振墊既能減少噪聲又能精確地調制信號的傳遞特征.
2.3 激勵傳遞簡介
在實際工作中,ESP支架受到的激勵是通過車輛傳遞過來的,并且支架的剛度遠遠小于車輛,因此可以把支架和車輛看成是非耦合系統(tǒng).[6]支架僅接受與車輛連接處的振動激勵,因此需要在螺栓孔位置施加激勵載荷,激勵傳遞路徑見圖3.
在支架與車體連接的螺栓處施加幅值為1 N的單位激勵(每個頻率下)來代替實際的激勵載荷,頻率響應分析的頻域范圍為0~2 000 Hz,結構阻尼及彈性軟墊阻尼因子均取0.03.激勵方向為x,y和z這3個方向,具體位置見圖4.
3 模型前處理分析要點難點介紹
一般線性分析只提供支架數(shù)據(jù),安裝孔采用剛性連接,未考慮電機、模塊的質量及安裝孔彈性軟墊等參數(shù),要使分析結果準確,必須模擬支架實車狀態(tài).
(1)模擬難點.因電機及模塊處彈性軟墊動剛度要求不同,所以需要根據(jù)提供的減震墊動剛度曲線及整體ESP坐標圖確定電機及模塊側安裝孔處的坐標位置.坐標位置不準就會影響動剛度曲線的匹配,模塊側動剛度匹配不好時振動傳遞明顯,過度放大后信號失真.
(2)模擬重點.由于彈性軟墊采用線性彈簧模擬,為保證分析的真實性,需要提供系統(tǒng)重心位置、轉動慣量以及彈性軟墊動剛度曲線.電機及模塊的質量以集中質量加在支架質心處,若缺少這些參數(shù),分析結果誤差較大,直接影響ESP的控制品質.
4 分析優(yōu)化案例介紹
4.1 模型建立及頻率響應分析
支架性能技術要求:在3個主要方向上進行測量,最小的系統(tǒng)共振頻率必須大于50 Hz,共振點的最大增益小于10g,3個方向要求相同.針對支架性能技術要求,分析某車型ESP安裝支架系統(tǒng)的振動頻率和強迫運動下加速度的最大增益特性.
(1)模型建立.采用殼單元建立支架有限元模型,與車體連接處螺栓采用RBE2單元進行模擬,支架之間采用焊接單元模擬.ESP安裝支架有限元模型見圖5.
(2)頻率響應分析.選取支架與車體連接處的螺栓進行約束固定,在支架與車體連接的螺栓處施加3個方向的激勵載荷,分析支架性能.測量支架的傳遞函數(shù)時,需在3個主要方向上進行測量,3個方向要求相同.這里選取具有代表意義的x向作為考察點,得到該支架第1階共振頻率及該頻率范圍內x向共振點加速度的最大增益幅值.分析模型見圖6,優(yōu)化前支架最小共振頻率云圖及x向加速度曲線見圖7,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分析結果及速度響應曲線可知,該支架第1階共振頻率及該頻率范圍內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不滿足所制定的目標要求,直接影響ESP的控制品質,不能很好地傳遞信號功能.
4.2 優(yōu)化分析與試驗對比
由分析結果可知,該支架第1階共振頻率及該頻率范圍內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不滿足所制定的目標要求,直接影響ESP的控制品質,不能很好地傳遞信號功能,因此需要對支架的結構進行優(yōu)化分析[7],優(yōu)化后的支架見圖8.
從支架模態(tài)振型可知,該支架x向變形較大,為增加支架x向局部剛度:(1)將支架1縱橫向加筋,支架1的耳朵3處局部加寬10 mm左右,增加7 mm翻邊及填孔,且將支架料厚由2.0 mm增加到3.0 mm;(2)將支架2填孔,增加2處縱向筋,同時將料厚也由2.0 mm增加到3.0 mm,以改善結構動力學性能.優(yōu)化后的分析結果具體見表2,加速度響
應曲線及最小共振頻率云圖見圖9.對優(yōu)化后的結構進行頻率響應分析,共振頻率提升38 Hz,增益幅值下降13.5g,說明優(yōu)化后的結構對整體剛度提升很大.優(yōu)化后1階共振頻率及x向的加速度最大增益特性均滿足性能要求.
后期對該支架進行試驗驗證,仿真結果與試驗分析結果的一致性較好,具體見表2,誤差率在10%之內,能很好地反映實車情況.后期路試也未出現(xiàn)過問題,說明該分析方法比較合理.
5 結束語
本文采用有限元軟件MSC Nastran對ESP安裝支架系統(tǒng)的結構進行動力學性能校核,找到結構較薄弱部位,然后進行支架優(yōu)化設計,性能提高明顯.此分析方法能夠快速有效地對該型支架進行動態(tài)性能評價,為其動態(tài)性能的改善提供參考.
目前,ESP已在轎車和SUV上都得到廣泛應用,針對汽車ESP安裝支架系統(tǒng)進進行動力學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OSCH公司. BOSCH汽車工程手冊[M]. 3版. 顧柏良, 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 4.
[2] 周平君, 孫大勇, 王文廣. 汽車電子穩(wěn)定系統(tǒng)ESP及應用研究[J]. 黑龍江交通科技, 2011(9): 261262.
ZHOU P J, SUN D Y, WANG W G. Automotive electronic stability system ESP and its application[J]. Heilongjiang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9): 261262.
[3] 宋傳學, 李建華, 靳立強. 基于CAN通信的ESP硬件在環(huán)試驗臺開發(fā)[J].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2010 , 40(S1): 7175.
SONG C X, LI J H, JIN L Q. Development of ESP HIL test bench based on CAN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0, 40(S1): 7175.
[4] 許文本, 焦群英. 機械振動與模態(tài)分析基礎[M]. 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1998: 192.
[5] 黃成剛, 劉永超, 唐述斌. 汽車車身頻率響應分析[J].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 1999,13(4): 2729.
HUANG C G, LIU Y C, TANG S B. Analysis of frequency response on body[J]. Journal of Hubei Automotive Industry Institute, 1999 , 13(4): 2729.
[6] 陳江紅. 車身結構與車內空腔流固耦合系統(tǒng)的模態(tài)分析[J]. 計算機輔助工程, 2007, 16(3): 101105.
CHEN J H. Body structure and car cavity of fluidsolid coupling system on normal modal analysis[J].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2007, 16(3): 101105.
[7] 崔寬. 基于Abaqus的汽車發(fā)動機油底殼動力學性能優(yōu)化[J]. 計算機輔助工程, 2016, 25(4): 4549. DOI: 10.13340/j.cae.2016.04.009.
CUI K. Dynamic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n automobile engine oil pan based on Abaqus[J].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2016, 25(4): 4549. DOI: 10.13340/j.cae.2016.04.009.
(編輯 武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