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艷
摘 要:本文從《賣花女》中鮮明各異的人物角色切入,結合二十世紀初倫敦的社會背景,力圖解讀英國不同階級的精神面貌,剖析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
關鍵詞:上流社會;底層民眾;中產(chǎn)階級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8--01
《賣花女》是蕭伯納1912年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貧寒的賣花女由于偶然機會得以向語言學家希金斯學習從而進入上流社會參加宴會,被認為成公主的故事。《賣花女》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塞浦路斯國王與他雕刻的象牙女像加拉蒂厄的一則希臘神話。雖與神話同名,但《賣花女》的結局卻遠不如神話般圓滿,舞會結束當晚,女主人公伊莉莎憤然離開了希金斯的實驗室。蕭伯納用諷刺的手法為讀者呈現(xiàn)了鮮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和階級面貌。
首先,《賣花女》展現(xiàn)的上流社會是虛偽、勢利和自私的名利場。
故事以一個雨夜開場,眾多上流社會的人們從劇院出來,此時弗萊迪母親與女兒希爾小姐處于大雨之中,于是弗萊迪按照母親的要求冒雨前去尋找馬車。當兒子二十分鐘未回,弗萊迪母親怨聲載道,只道責怪兒子的無能,卻全然不顧其是否在風雨中受了寒,當弗萊迪終得以叫來馬車時,母女倆卻徑直坐著公交車回了家,反倒讓此時的弗萊迪不知如何是好。平日里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的達官貴人們對待自己的家人卻是如此刻薄、不懂關愛,這一細節(jié)雖只有寥寥數(shù)語,卻無不折射出上流社會家庭關愛的缺失。此外,弗萊迪家族在當時貴族中是沒落的一支,但在走出劇院見到賣花姑娘時,希爾小姐本性地充滿歧視,連正眼也不愿瞧出身下層的伊莉莎,這體現(xiàn)了根植于他們骨子里的勢利冷眼。
其次,文中呈現(xiàn)的下層社會人員是無知、自私、愛財,但又獨立自強的雙重形象。
伊莉莎的父親杜利特爾將底層民眾的一面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為倒垃圾的工人,他好吃懶做、酗酒無度、得過且過。當伊莉莎還不過十幾歲時,就將其趕出家門讓其自謀生路。對于伊莉莎,作為父親的他卻只知道要錢,要了錢卻又全都用來買酒喝,就連女兒去了希金斯家這一消息,也是別人告知后他才知曉。知道之久便以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希金斯,當希金斯付給他更多錢財時,杜利特爾表示拒絕,因為那意味著要費神去想該如何花掉這筆錢。作為男人懶惰至此,足見其有多么的不負責任。他習慣了無拘無束的生活,卻又在成為“上層社會人士”后跑到漢諾威廣場的教堂堂而皇之地舉行婚禮,裝成一副紳士的作派。杜利特爾這一人物是窺視下層人員的獨特視角,折射了下層階級的自私與無知。伊莉莎深得乃父遺風,在被改造之前與杜利特言語行為方面表現(xiàn)得如出一轍。她在只身前往希金斯家后,由于誤會又哭又鬧,咋呼不止;希金斯遞給她一塊手帕,她不知道如何使用,別斯太太上前打算幫助她,伊莉莎立馬反應地粗俗而無禮,她以為別斯太太要槍她的手帕,言行中無不透露著小市民的無知與斤斤計較。
不過,從整體上講,作為下層社會代表的伊莉莎父女煥發(fā)著昂揚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盡管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伊莉莎吃得苦,努力適應不同環(huán)境,善于抓住機遇改變命運,并且在成功參加晚宴之后能夠迅速找回迷失的自我,而非面對生活的困境自怨自艾,破罐子破摔。她能主宰自己生活并相信自己有本事安身立命、幸福的生活。以伊莉莎為代表的奮發(fā)的精神,為處于底層社會的人們樹立了奮進的榜樣。
最后,以希金斯為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以物為中心,對人缺乏關愛。
希金斯是位年屆四十卻依然選擇獨處的單身漢,對女性充滿著莫名的仇視。在對待伊莉莎地整個過程中盛氣凌人、傲慢自大。他對伊莉莎地初次印象用了如下詞匯:“一個說話口音這么難聽的女人,在哪都不能待,根本就不該活著?!碑斠晾蛏匦乱律形吹絹砜捎直仨毴拥襞f衣物時,他命仆人用牛皮將她包起來,并用去污粉給她洗澡;當伊莉莎表述對他的愛慕之情時,希金斯斷然拒絕,并把伊莉莎純潔的感情嗤之為“小狗的把戲”;伊莉莎退而求其次,只希望希金斯能對他有好些,與其建立友誼時,希金斯卻以冷冰冰的“我不需要任何人”;最后,當伊莉莎徹底醒悟,重新定位了的伊利莎聲稱要以語言學謀生時,他怒火攻心,甚至要擰斷伊莉莎地脖子,猙獰的面目原形畢露。
希金斯的母親和皮克林上校同屬于中產(chǎn)階級,他們和希金斯有著共同的特質。希金斯的母親始終是站在兒子這邊,對于希金斯對伊莉莎地刁難也無非只是嘴上說說而無實際上的指正。皮克林上校貌似溫和,但實際上相似的生活背景及經(jīng)歷,使其價值觀與希金斯存在這根本一致性。當悲憤不已的伊莉莎問他:“辟克林上校,現(xiàn)在試驗既然做完了, 你打算完全不理我了嗎?” 辟克林說:“不要那么說。你千萬不要認為這只是一次試驗。這樣說法我聽了很不舒服……你要知道,你就是那個樣子……可是你還要回到溫波街的, 不是嗎? ”可以說,正是這些人的假仁假義才導致了伊莉莎成為犧牲品,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對伊莉莎形式上進行改造,卻拒絕為其未來考慮,中產(chǎn)階級不過是不敢直面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和逃避者,階級的固有特性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利己主義。
《賣花女》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的弊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不同階級不同的精神面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鮮活的畫卷,表現(xiàn)了蕭伯納對社會問題的擔憂及深刻關懷。
參考文獻:
[1]劉海平,朱雪峰.英美戲?。鹤髌放c評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秦文.理智與情感的失衡——蕭伯納女性形象創(chuàng)作得失談[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