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勝+江紀武+趙麗嘉+崔艷麗+華潔
摘 要:天然化合物是新藥的源泉,數(shù)量很大,名稱混亂,須進行規(guī)范化以利信息傳布,避免誤導(dǎo)。提出了規(guī)范化的化合物命名原則和命名方法,并舉出實例進行闡釋。對一些難度較大特殊化合物之名稱進行追根溯源,做出了規(guī)范的命名。天然化合物名稱按其規(guī)范化程度可分為三類:正名(規(guī)范名)、異名(非規(guī)范名)、誤名(錯誤的名稱,禁止使用,并在其名后注上“誤名”二字,加以防范,以免以訛傳訛)。
關(guān)鍵詞:天然化合物,青蒿素,新藥,正名,異名,誤名
中圖分類號:N04;H059;R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11
Naming and Translation of Natural Compounds//ZHENG Lisheng, JIANG Jiwu, ZHAO Lijia, CUI Yanli, HUA Jie
Abstract: Natural compounds are the source of new drugs. However, names of many natural compounds are confus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tandard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for naming compound and explains some names based on principles of naming. Based on tracing the naming source,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some of natural compounds names with difficult in naming.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natural compound nam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 (specification), different name (not standard), false name (prohibited to use, and should be marked “false” after the name of the word in the purpose to prevent baseless assertion).
Keywords: natural compounds, artemisinin, new drugs, name, different name, false name
2015年,屠呦呦因發(fā)明抗瘧新藥青蒿素獲諾貝爾獎。這青蒿素即是來自天然藥用植物青蒿的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數(shù)量巨大(有數(shù)十萬種),然而名稱混亂,有待規(guī)范。關(guān)于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譯已見報道[1-5],筆者就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譯原則、方法、科學(xué)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以及正名、異名、誤名等問題進行闡述。
一 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原則
1.三化:科學(xué)化、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茖W(xué)化和系統(tǒng)化是前提和基礎(chǔ),目的是達到規(guī)范化,并成為國家標準。
2. 新化合物俗名按植物拉丁學(xué)名命名,已知化合物不可再命名新俗名,以免一物多名。
3. 新命名的俗名要求簡練易記,字數(shù)有所限制。建議外文名不多于3個音節(jié),中文名不多于6個漢字。
4. 天然化合物名稱規(guī)范化程度可分為三類:①正名:即規(guī)范化名,推廣使用。②異名:規(guī)范化程度較低,不推薦使用。③誤名:錯誤的名稱,嚴禁使用。
5. 開放性,不能閉塞道路,如in素,命名時不宜用苷、醇、酮……,以免堵了oside、ol、one等化合物的命名之路。
二 天然化合物的翻譯原則
1. 先哲嚴復(fù)提出“信”“達”“雅”。“信”即忠于原文,“達”即順暢通達,“雅”即富于文采,優(yōu)美生動。
2. 義和形兼顧,回譯性和詞根對譯法。既能翻得過來,又能譯得回去。
3. 追根溯源,對化合物外文名要追溯此化合物的文獻、來源植物、命名根據(jù),進行妥善翻譯。
4. 多用意譯,少用音譯。
三 天然化合物命名方法:
(一)按植物的當?shù)孛Q命名
植物拉丁學(xué)名是世界通用的,但各國各地區(qū)的植物除拉丁學(xué)名外另有其當?shù)氐拿Q,天然化合物亦可按當?shù)刂参锩Q命名,尤以日本為甚。舉例如下:
1.日本
(1)chaboside 短小蛇根草苷:1990年自茜草科蛇根草屬短小蛇根草Ophiorrhiza pumila,此植物日本名為チャボイナモリ,即chaboinamori(矮雞-稻森)。
(2)fukujusone 福壽草酮:自毛茛科側(cè)金盞花屬福壽草Adonis amurensis,日本名為フクジュソウ,即fukujuso。
(3)gagaimol 蘿藦醇:1979年自蘿藦科蘿藦屬蘿藦Metaplexis japonica,日本名為ガガイモ,即gagaimo。
(4)gomisin AT 戈米辛AT:自木蘭科五味子屬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日本名為ゴミシ,即gomisi(五味子)。
(5)haginin 胡枝子寧:1980年自豆科胡枝子屬藥用植物短梗胡枝子Lespedeza cyrtobotrya,日本名為ハギ(胡枝子),即hagi。
(6)hyuganoside 分叉當歸苷:得自分叉當歸Angelica furcijuga,日本名為ヒュウガトウキ,即hyugatouki(日向當歸),標本采自日本日向地方。
(7)kayadiol 榧二醇:1971年自紅豆杉科榧樹屬日本榧樹Torreya nucifera,日本名為カヤ,即kaya(榧)。
(8)kidjolanin 毛牛奶菜寧:1972年自蘿藦科牛奶菜屬日本藥用植物毛牛奶菜Marsdenia tomentosa,日本名為キジョラン。
(9)kingiside 莫羅忍冬苷:1969年自忍冬科忍冬屬日本植物莫羅忍冬Lonicera morrowii A. Gray,日本名為キンギンボク(金銀木)。
(10)kobusone 香附酮:1969年自莎草科莎草屬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日本名為コブシ,即kobushi。
(11)kokusagine 臭常山堿:1954年自蕓香科臭常山屬臭常山Orixa japonica,日本名為コクサギ,即kokusagi(小臭木)。
(12)kumatakenin 熊竹山姜素:1965年自姜科山姜屬熊竹山姜Alpinia kumatake,日本名為クマタケラン,即kumatakeran(熊竹蘭)。
(13)kuwanon A 桑酮:1977年自??粕偕orus alba,日本名為クワ,即kuwa。
(14)makomotine AD 菰菌堿AD:2014年自寬葉茭白Zizania latifolia感染食用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日本名為マコモタケ,即makomotake(真菰茸)。
(15)matatabiol 木天蓼醇:自獼猴桃科獼猴桃屬葛棗獼猴桃(木天蓼)Actinidia polygama,日本名為マタタビ,即matatabi(木天蓼)。
(16)miyaginin 美麗胡枝子寧:1998年自豆科胡枝子屬美麗胡枝子Lespedeza thunbergii (L. formosa),日本名為ミヤギノハギ,即miyaginohagi(宮城野萩)。
(17)senburiside I日本獐牙菜苷I:1985年自龍膽科獐牙菜屬日本獐牙菜Swertia japonica全株,日本名為センブリ,即senburi(千振),千振之意為用水浸洗千次還是苦之意。
(18)shimobashiraside AF 日本香簡草苷AF:2012年自唇形科香簡草屬日本香簡草Keiskea japonica地上部,日本名為シモバシラ,即shimobashira(霜柱)。冬天時莖上結(jié)霜,故名霜柱。
2. 其他國家和地區(qū)
(1)chionoside墊狀婆婆納苷:2010年自玄參科婆婆納屬新西蘭植物墊狀婆婆納Veronica pulvinarisa,新西蘭名為chionoheba。
(2)chitanone錫蘭白花丹酮:1989年自白花丹科白花丹屬錫蘭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地上部分,孟加拉語稱為chita。
(3)daechuine 無刺棗堿:1987年自鼠李科棗屬韓國首爾植物無刺棗Zizyphus jujuba var. inermis,韓國稱此植物為daechu,即大棗。
(4)kalata B1 近耳草B1:1973年自茜草科耳草屬非洲扎伊爾催產(chǎn)藥近耳草Oldenlandia affinia莖葉所得的化合物,當?shù)孛麨閗alata。
(5)khekadaengoside 三尖栝樓苷:2002年自葫蘆科栝樓屬泰國藥用植物三尖栝樓Trichosanthes tricuspidata,泰國名為khekadaeng。
(6)lettocine止瀉木辛堿:1935年自夾竹桃科止瀉木屬緬甸藥用植物止瀉木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莖皮,緬甸名為lettok。
(7)malayoside 非洲箭毒木苷:1962年自桑科見血封喉屬非洲植物非洲箭毒木Antiaris africana,此植物肯尼亞名為malaya。
(8)mururin 尖葉飽食木素:2002年自桑科飽食木屬巴西民間藥用植物尖葉飽食木Brosimum acutifolium樹皮,巴西名為murure。
(9)ombuin 異株商陸素:1950年自商陸科商陸屬南美洲藥用植物異株商陸Phytolacca dioica,南美洲烏拉圭等國稱為ombu。
(10)sammangaoside苦郎樹苷:2001年自馬鞭草科赪桐屬泰國植物苦郎樹Clerodendrum inerme,泰國名為sammanga。
(11)tlatlancuayin 雞冠花血莧素:1958年自莧科血莧屬墨西哥植物雞冠花血莧Iresine celosioides,墨西哥名為tlatlancuaya。
(12)utendin 細線厚果素:1959年自蘿藦科厚果屬非洲藥用植物細線厚果Pachycarpus lineolata的根,安哥拉名為utende。
(二)按地名命名
以植物產(chǎn)地和標本采集地命名新成分。
(1)andalusal 高毒馬草醛:1977年自唇形科毒馬草屬西班牙植物高毒馬草Sideritis arborescens,標本采自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Andalucia)地區(qū)。
(2)angoroside斯氏玄參苷:1987年自玄參科玄參屬土耳其植物斯氏玄參Scrophularia scopolii,標本來自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gora即Ankara),所以新成分命名為angoroside。
(3)kalasinamide 暗羅酰胺:2000年自番荔枝科暗羅屬泰國植物栓質(zhì)暗羅Polyalthia suberosa,標本來源于泰國東北部加拉信?。↘alasin)。
(4)mansumbinol 缺刻沒藥醇:2002年自橄欖科沒藥屬肯尼亞藥用植物缺刻沒藥Commiphora incisa,標本采自肯尼亞曼蘇比山(Mansumbi)。
(5)marmelerin 桑德巴豆素:1984年自巴西治療胃病民族藥桑德巴豆Croton sanderianus,標本采自巴西東北部馬梅萊魯(Marmeleiro)。
(6)meridinol 準花椒醇:1988年自蕓香科花椒屬美洲藥用植物準花椒Zanthoxylum fagara,標本采自委內(nèi)瑞拉西北部梅里達(Merida)地區(qū)。
(7)merucachine 梅魯巧茶堿:1984年自衛(wèi)矛科巧茶屬非洲藥用植物巧茶Catha edulis,標本采自肯尼亞梅魯(Meru)地區(qū)。
(8)penangin 綠籽山小橘精:1993年自蕓香科山小橘屬馬來亞植物綠籽山小橘Glycosmis chlorosperma,此植物標本采自馬來西亞檳榔嶼(Penang)。
(9)solajiangxin H, I 茄江西素H, I:2014年自茄屬白英Solanum lyratum全株,標本采自江西省。
(10)taipinisine 傘花山馬茶辛堿:2014年自夾竹桃科傘花山馬茶Tabernaemontana corymbosa,此植物標本采自馬來西亞西北部太平(Taiping)。
(11)taiwacin 臺灣苦瓜辛:2011年自葫蘆科苦瓜屬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莖和果實,研究工作由臺灣高雄大學(xué)藥學(xué)院完成。
(12)tanegoside 琉球絡(luò)石苷:1989年自夾竹桃科絡(luò)石屬日本植物琉球絡(luò)石Trachelospermum liukiuense,植物標本采自琉球群島的種子島(Tanegashima),故命名為tanegoside。
(13)yangambin 幾內(nèi)亞胡椒素:1966年自胡椒科胡椒屬幾內(nèi)亞胡椒Piper guinense果實,標本采自扎伊爾揚甘比(yangambi)。
(三) 按人名命名
(1)jiangrine AF 姜氏菌堿AF:2014年自姜氏菌科姜氏菌屬甘肅姜氏菌Jiangella gansuensis,此菌以植物分類學(xué)家姜成林(ChengLin Jiang)的姓命名。
(2)jodrellin 沃氏黃芩素:1989年自唇形科黃芩屬沃氏黃芩Scutellaria woronovii,論文作者為英國邱園實驗室研究人員Jodrell。
(3)macusine 箭毒馬錢辛堿:1960年自馬錢屬南美藥用植物箭毒馬錢Strychnos toxifera樹皮,此植物首先研究者為巴西等國印第安人馬庫希(Macusi)族人,故命名為macusine。
(4)marikarin 纖細米仔蘭任:2001年自楝科米仔蘭屬斐濟植物纖細米仔蘭Aglaia gracilis,作者為了感謝植物標本采集者斐濟大學(xué)教授Marika Tuiwawa而命名marikarin。
(5)phanoside潘絞股藍苷:2004年自葫蘆科絞股藍屬越南產(chǎn)植物絞股藍Gynostemma pentaphylla,文章作者Dao van Phan為越南人,姓潘,命名其發(fā)現(xiàn)的新化合物為phanoside。
(6)vallapin 銀葉樹品:1991年自梧桐科銀葉樹屬菲律賓植物銀葉樹Heritiera littoralis,文章主要作者為菲律人Vellapa chitlawong,命名其發(fā)現(xiàn)的新化合物為vallapin。
(7)yoshinone A, B 喜得酮A, B:2014年自日本沖繩細鞘絲藻屬Leptolyngbia sp.,論文作者之一為日本人川副喜德(Yoshinori Kawazoe),故成分命名為yoshinone。
(四)按植物的英文名稱命名
(1)citronellol 香茅醇:自禾本科香茅屬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香茅的英文名為citronella。
(2)everlastoside AM 蠟菊花苷AM:2009年自菊科蠟菊屬沙生蠟菊Helichrysum arenarium的花,此植物的英文名為everlasting(蠟菊)。
(3)mulberrofuran AZ 桑呋喃AZ:自桑屬Morus植物,桑的英文名為mulberry。
(五)按生物活性命名
icterogenin 黃疸苷元:1954年自馬鞭草科棘枝屬雷曼棘枝Lippia rehmanni的葉。此化合物能產(chǎn)生黃疸(icterus),因此命名為icterogenin。
(六)單用植物詞素命名,中文名亦不加化學(xué)詞尾
(1)amomax AC 九翅豆蔻AC:姜科豆蔻屬九翅豆蔻Amomum maximum。
(2)inerme A, B 苦郎樹AB:2005年自馬鞭草科赪桐屬苦郎樹Clerodendron inerme。
(3)linderuca AC 灰釣樟AC:自樟科釣樟屬灰釣樟Lindera glauca。
(4)pseurata AF 川藏香茶菜素AF:1990年自唇形科香茶菜屬川藏香茶菜Rabdosia pseudoirrorata葉。
(5)scutebata S,T 半枝蓮S,T:2014年自唇形科黃芩屬越南產(chǎn)藥用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 barbata地上部分。
(6)xanifolia Y0、Y2、Y3、Y7 文冠果Y0、Y2、Y3、Y7:2008年香港作者自無患子科文冠果屬藥用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外果殼。
四 天然化合物翻譯方法
直譯為主,形意結(jié)合,少用音譯和純意譯。遵循前述天然藥物的翻譯原則,尤其是回譯性、詞根對譯法和追根溯源法,以實例闡述如下。
1.geraniol 馬丁香茅醇:追根溯源,此化合物最早于1871年由Jacobson從馬丁香茅(Cymbopon martini,俗名turkiochen geraniamol)得到的新化合物,并命名為geraniol。1989年從香葉天竺葵分到此物譯名為“香葉醇”。從牻牛兒苗分得譯名為“牻牛兒醇”。這兩種譯名不規(guī)范,鄭禮勝等[6]已有論述。
2.ionone香堇酮(紫羅蘭酮):江紀武等[7]建議將ionone譯作“香堇酮”,將megastigmane譯作“大柱香波龍烷(大柱烷)”,兩者的母體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這個含有13個碳原子母體的天然化合物非常之多,且與日俱增。常以ion(香堇)夾在新化合物的外文名稱中,宜加注意,舉例如下:
(1)actindioionoside 獼猴桃香堇苷:1989年自獼猴桃科獼猴桃屬葛棗獼猴桃Actinidia polyama。
(2)alangionoside AF八角楓香堇苷AF:1994年自八角楓科八角楓屬豆腐柴葉八角楓Alangium premnifolium葉。
(3)bridelionoside AF土蜜樹香堇苷AF:2006年自大戟科土蜜樹屬禾串土蜜樹Bridelia glanca f. balansde葉。
(4)byzantionoside A, B 土耳其水蘇香堇苷A,B:1997年自唇形科水蘇屬土耳其水蘇Stachys byzantina地上部。
(5)canangaionoside 依蘭香堇苷:2010年自番荔枝科依蘭屬泰國傳統(tǒng)藥用植物小依蘭Cananga odorata葉。
(6)corchoionoside 黃麻香堇苷:1997年 自椴樹科黃麻屬長蒴黃麻Corchorus olitorius葉。
(7)euodionoside AG 吳萸香堇苷AG:2008年自蕓香科吳茱萸屬楝葉吳萸Euodia meliaefolia葉。
(8)lasianthionoside AC 粗葉木香堇苷AC:2004年自茜草科粗葉木屬福特粗葉木Lasianthus fordii。
(9)pisumionoside 豌豆香堇苷:2001年 自豆科豌豆屬豌豆Pisum sativa莢果。
(10)platanionoside AC 瓜木香堇苷AC:1999年自八角楓科八角楓屬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葉。
(11)rehmaionoside AC 地黃香堇苷AC:1986年自玄參科地黃屬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根。
(12)staphylionoside AK 省沽油香堇苷AK:2005年自省沽油科省沽油屬省沽油Staphylea humalda葉。
(13)turpinionoside AE 山香圓香堇苷AE:2002年自省沽油科山香圓屬三出山香圓Turpinia ternata。
3.eremophilane 荒漠木烷:在多種辭書和專著中,又名“雅檻藍烷、雅檻蘭烷、雅檻藍樹油烷、佛術(shù)烷、佛珠烷、佛本烷、沙菲烷、艾里莫芬烷”等9種。Eremophilane源自苦檻藍科(Myoporaceae)荒漠木屬(Eremophila)。eremo意為荒漠、沙漠;phil意為喜歡、嗜好、親近。所以“荒漠木屬”和“荒漠木烷”這兩個譯名比較得體,應(yīng)作為正名(規(guī)范名)[8]。
五 結(jié) 語
化學(xué)是科學(xué)技術(shù)領(lǐng)域的基礎(chǔ)學(xué)科?;衔锓譃閮深悺烊换衔锖秃铣苫衔铩L烊换衔锸切滤幇l(fā)現(xiàn)的寶庫,其名稱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以上以天然化合物名稱的命名原則和翻譯方法作為規(guī)范的依據(jù),舉出大量實例以體現(xiàn)這種規(guī)范的合理性,希望會有利于科技名詞規(guī)范工作。
參考文獻
[1] 國家醫(yī)藥管理局中草藥情報中心站. 關(guān)于藥用植物化學(xué)成分譯名的建議 [J]. 中草藥, 1983, 14(8): 383-384.
[2] 江紀武, 劉德延. 植物藥的化學(xué)成分命名問題 [J]. 中草藥, 1983, 14(9): 421-423.
[3] 江紀武. 天然化合物俗名命名方法及其翻譯 [J]. 中草藥, 2004, 35(9): 附7-附8.
[4] 鄭禮勝, 王彥麗, 江紀武, 等. 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譯 [J]. 中國藥學(xué)雜志, 2014, 49(9): 790-794.
[5] 江紀武, 鄭禮勝, 王潔. 從誤名“雞樅菌”看科技名詞規(guī)范化 [J]. 中國科技術(shù)語, 2014, 16(4): 58-60.
[6] 鄭禮勝, 潘明佳, 江紀武. geraniol類化合物中文名稱商榷 [J]. 中草藥, 2014, 45(24): 3665-3666.
[7] 江紀武, 趙守訓(xùn), 時圣明. Ionone和megastigmane譯名商榷 [J]. 中草藥, 2011, 42(6): 1243-1244.
[8] 江紀武, 時圣明. Eremophilane類化合物中文譯名談 [J]. 中草藥, 2013, 44(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