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霞
(寧夏農業(yè)學校,寧夏 銀川 750021)
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L. ssp.Chinensisvar.utilisTsen et Lee)又名白菜薹,是華南特產蔬菜,在華南地區(qū)蔬菜周年供應及出口創(chuàng)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寧夏地區(qū)適用夏季栽培的菜心品種中,碧綠粗薹菜心的生物性狀表現最佳[2]。磷酸二氫鉀產品廣泛適用于蔬菜栽培,具有顯著增產增收、改量優(yōu)化品質的作用,且葉面噴施更有利于吸收。目前,針對磷酸二氫鉀的盲目、過量施用現象屢見不鮮,造成菜心品質、口感下降的現象。本研究選擇碧綠粗薹菜心為試驗材料,探索在寧夏地區(qū)菜心栽培過程中磷酸二氫鉀的適宜用量,以提高菜心的產量和品質,達到增產創(chuàng)收的目的。
供試菜心品種為碧綠粗薹,種子購自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試驗在寧夏農業(yè)學校實訓(蔬菜)基地內進行。采用直播,于2016年5月23日播種,待菜心長至2葉1心時,選擇長勢一致的植株進行間苗。種植小區(qū)面積為1 m×1 m,每小區(qū)定植25株,株行距為15 cm×15 cm,生產管理按常規(guī)方式進行。
待菜心長至花芽分化期時,分別對菜心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不同濃度處理依次為0.0000%(清水)、0.0001%、0.0010%、0.0100%,0.1000%,分別作為CK、T1、T2、T3、T4,每處理設置3次重復。
菜心長至“齊口花”時開始采收,采收后選取長勢一致的植株進行指標測定。
1.3.1 生物學性狀測定
菜心采收后,隨即測定株高、薹粗、菜薹質量(薹莖+葉片)。
葉片數:即植株的展葉數(不含薹葉,即花莖葉)。單株質量:單株菜薹的質量。株高:從子葉節(jié)到生長點的距離。薹粗:菜薹最粗處的直徑。
1.3.2 可溶性總糖含量測定
提取及測定方法參考李合生[3]。稱取菜心鮮樣0.5 g放入刻度試管中,加入10 mL蒸餾水,用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 min,提取2次,冷卻后過濾,合并上清液至25 mL容量瓶內,反復漂洗試管及殘渣,定容,即為糖提取液。吸取糖提取液0.5 mL,加入蒸餾水1.5 mL,后加入0.5 mL蒽酮乙酸乙酯溶液,再加入5 mL濃硫酸,充分震蕩并冷卻至室溫,以空白作對照,在630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值,并根據回歸方程求出樣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1.3.3 還原糖含量的測定
提取及測定方法參考李合生[3]。稱取0.5 g菜心鮮樣,研磨,加入10 mL蒸餾水置于50 ℃恒溫水浴中浸提20 min,使還原糖浸出,離心,用5 mL蒸餾水清洗殘渣,再離心,將2次離心的上清液收集在25 mL容量瓶內,定容,即為還原糖提取液。吸取還原糖提取液2 mL于25 mL刻度試管,加入3,5-二硝基水楊酸1.5 mL搖勻,在沸水中加熱5 min,取出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卻至室溫,以蒸餾水定容至25 mL,用橡膠皮塞塞住試管口,顛倒搖勻,在540 nm波長下測定吸光度,并根據回歸方程求得樣品中還原糖含量。
試驗數據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8.0版軟件進行分析。
如表1所示,CK處理的株高最高,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次是T2處理,T1、T3和T4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CK和T3處理的薹粗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4處理的薹粗最小。T2處理的單株質量表現最好,其次是T3處理,且T2和T3處理間無顯著性差異,CK和T4處理植株單株質量小,且二者無顯著性差異。
按照折合產量的數據來看(表1),T2處理的折合產量最高并顯著高于CK、T1和T4處理,T3處理產量略低于T2處理,但兩者間無顯著差異。T3處理產量顯著高于CK和T4處理,T1處理產量略低于T3處理,但二者間無顯著差異。T4處理產量最低,與CK產量無顯著差異。綜合來看,折合667 m2產量T2>T3>T1>CK>T4。
2.3.1 不同處理對菜心可溶性總糖含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菜心的可溶性總糖含量如表2所示。菜心的葉片中,T4處理的可溶性總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T2、T3處理的可溶性總糖含量較低。菜心薹莖中,T1、T3處理的可溶性總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且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而T4處理中的可溶性總糖含量最低。綜合來看,T1處理的表現最好。
2.3.2 不同處理對菜心還原糖含量的影響
不同處理對菜心中還原糖含量的影響如表2所示。菜心的葉片中,CK處理的還原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次是T1、T2處理(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T3和T4處理表現較差(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在薹莖中,CK處理的還原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其次是T3、T4處理(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T1和T2處理表現較差(二者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處理對菜心生物學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表2 不同處理對菜心糖含量的影響
試驗以碧綠粗薹菜心為供試品種,前期的試驗結果表明,碧綠粗薹菜心的生物學性狀在本地區(qū)表現良好[2]。從生物學性狀來看,CK處理菜心株高最好,葉面噴施鉀肥抑制了菜心株高的形成,0.0010%濃度的磷酸二氫鉀處理可促進菜心產量的形成,由此可推測,適宜濃度的鉀肥處理在提高菜心單株質量的同時可促進其矮化生長。
從折合667 m2產量方面來看,采用0.0010%和0.0100%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的方式處理菜心,能獲得較高的產量,且生物性狀表現良好。葉面噴施的鉀肥濃度過低或過高,均不利于菜心的產量形成。
從菜心葉片和薹莖中的含糖量來看,采用低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葉面噴施菜心,可促進菜心葉片和薹莖中的可溶性總糖含量的積累,不利于還原性糖分的積累。另外,研究發(fā)現:高濃度(0.1000%)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菜心葉片中的可溶性總糖的積累,但不利于薹莖中的可溶性總糖的積累;低濃度(0.0001%)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可同時促進菜心葉片和薹莖中的可溶性總糖的積累。
綜合來看:T3處理(0.0100%磷酸二氫鉀)表現相對較好,適宜于在寧夏地區(qū)菜心栽培中進行推廣。由此可知:在寧夏地區(qū)栽培菜心時,對鉀肥的施用要合理,不能盲目地多施,避免肥料浪費的同時,達到菜心的優(yōu)質、高產。
[1] 楊暹,郭巨先,劉玉濤.華南特產蔬菜菜心的營養(yǎng)成分及營養(yǎng)評價[J].食品科技,2002(9):74-76.
[2] 李旭霞,李文甲,王香文,等.寧夏地區(qū)菜心品種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6(4):57-58.
[3] 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