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
【摘 要】蘇軾的散文汪洋恣肆,揮灑自如,成為古時舉子的必讀書。陸游在《老學(xué)庵筆記》中有話:“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顯然對蘇軾的文章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關(guān)鍵詞】蘇軾;留侯論
帶有翻案性質(zhì)的杰作——《留侯論》是年輕蘇軾敏智與識見的體現(xiàn),這篇應(yīng)試的“考場作文”著力體現(xiàn)了蘇軾創(chuàng)作的原則:一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二要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
一、歷史上的“留侯”
對于歷史上的留侯,我們只能從相關(guān)的記載中得到信息,宋代著名文學(xué)家王安石有詩云:
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韓入秦。
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秦帝。
脫身下邳世不知,舉國大索何能為?
素書一卷天與之,谷城黃石非吾師。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
王安石用寥寥數(shù)筆給我們勾勒出留侯張良的一生,很顯然他受司馬遷的影響很大,司馬遷在《史記》中是這樣評價的:至如留侯所見老人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shù)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將留侯張良的成功歸于“天助”。
顯然,蘇軾不這么認為!
二、蘇軾心中的“留侯”
要想反駁似乎成為定論的史家說法,似乎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年輕的蘇軾睿智異常,捕捉到張良人生的成功標配——“能忍”。
文章開篇并沒有寫留侯,而是宕開一筆,首先指出: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將匹夫與勇者相比,突出勇者能“忍”,提出這個話題。
進入文章主體部分,圍繞“忍”,蘇軾一步一步反駁,為留侯翻案,那才是真正地步步推進,讓人欲罷不能。
這一部分圍繞“老人教忍”——“為甚教忍”——“教忍之后”來展開。
(一)老人教忍
史書記載: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边@圯上老人是神仙怪物,是來給留侯送兵書幫助他成就劉邦大業(yè)的。
蘇軾反其意而行之,提出圯上老人是隱者,這是第一新意,又說目的不在授書,這是第二新意。這自然會引起閱讀者的關(guān)注:為什么這樣說他是隱士呢?目的不在授書,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二)為甚教忍
蘇軾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敘述了留侯張良的一個重要經(jīng)歷:不忍忿忿,逞于一擊。自然引出圯上老人授書的原因:為蓋世之才張良而深深惋惜。這樣的人才是為伊尹、太公之謀的,怎么能做匹夫之事呢?所以,自然解釋了老人是目的不是授書的原因,老人是來來教留侯要會“忍”的,這就是“為甚教忍”的第一原因。
后文接著舉鄭伯和勾踐的事例,很是特別!表面上看,鄭伯、勾踐能忍,所以一能退敵,一能復(fù)國,舉例目的何在?貌似這兩個人都是成王之人,強大無比,用在此處,顯然不是類比留侯,那舉例是為何用?
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鄭伯、勾踐的共同點除了稱王稱霸外,都是因為能忍而成功的,所以舉例的目的不在退敵和復(fù)國上,蘇軾是想借此強調(diào)“能忍”的重要性,進一步強調(diào)圯上老人要授書與張良的原因,這就是“為甚授書”的第二原因。
真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新意倍出!
借此蘇軾趁熱打鐵,提出“忍小忿而就大謀”的觀點!
(三)教忍之后
本來觀點到此就已經(jīng)闡述清楚,但蘇軾沒有就此放棄。接著又用楚漢相爭,高祖能忍之例;用韓信自王,高祖不忍之例,兩個事例意欲何為?
留侯在高祖劉邦成就大業(yè)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用這兩個事例,前者強調(diào)高祖能忍,所以爭得天下,高祖怎么能忍,不是留侯教之嗎?后者高祖又不能忍,史料記載:當時劉邦氣惱,破口大罵,子房暗踩其腳,附耳低語:“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生變?!眲钊膛忭n信為王,免除兵變,征韓信之兵擊楚。其中功勞最大的當屬留侯張良,是他成全了高祖的“忍”。這兩個事例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在強調(diào)留侯用“忍”,一語歸題。
用留侯“用忍”來收束自己的論述,顯得步步推進,井然有序。自然又出新意。
正如儲欣在《唐宋八大家類選》中的評價:子房不能忍,老人教之能忍,子房又教高祖能忍,文至此,真如獨繭抽絲。
至此,蘇軾心中的留侯形象已然確立,但蘇軾并不罷休,又引來一段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留侯張良的評價:“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ィ錉蠲材巳鐙D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彼坪跤仲澩抉R遷的觀點,其實正好用司馬遷對張良相貌神形的說法來進一步反襯張良的“能忍”異于常人。
所以,呂祖謙在《古文關(guān)鍵》中評價此文:格制好,一篇綱目在“忍”字。吳楚材、吳調(diào)侯的《古文觀止》中也有:人皆以受書為奇事,此文得意在且其意不在書,一句撤開,拏定忍字發(fā)議。滔滔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zhuǎn),變化曲折。既寫出新意,又是文章富有變化,行云流水。
年輕的蘇軾看到了古人沒有看到的東西,從新穎的角度切入,給人無限的思考空間。反觀蘇軾的一生,屢遭貶謫,正是以“忍”為大德,才造就一個詞、文、詩、書、畫多方面的全才,為宋代文壇上開創(chuàng)獨具一格的豪放派。
面對復(fù)雜人生,以“忍”能成就大業(yè),至今依然適用。
【參考文獻】
[1]霍達.讀《留侯論》[J].秘書工作,2014(07):55-57
[2]蔡相宗.蘇軾詞風(fēng)格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8
[3]卞云和.讀蘇軾《留侯論》[J].華夏文化,2001(0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