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華
(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
北京刺瓜是北京郊區(qū)種植多年的傳統(tǒng)口味名優(yōu)黃瓜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曾以海淀區(qū)四季青鄉(xiāng)、東升鄉(xiāng)以及朝陽、豐臺等二環(huán)路—四環(huán)路之間近郊區(qū)菜田種植較多。以前,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只有為數不多的暖洞子里,才能種出頂花帶刺的嫩黃瓜,而沒有十幾年種菜經驗的菜農,就是有暖洞子也種不出像樣的黃瓜來。在過春節(jié)做湯時放上幾片食味清香口感鮮嫩的黃瓜是非常奢侈的享受,曾經成為皇宮的貢品,頗受老北京市民的青睞。北京刺瓜果肉淡黃色(大部分市場買到的黃瓜肉是白顏色的),瓜瓤小,種子少,風味濃郁,生食和熟食都能體會到其最佳的品質。
植株蔓生,生長勢較強,早熟,主蔓結瓜,在多年的種植和品種選育提純過程中,分為大刺瓜和小刺瓜2種類型。大刺瓜,第4~5片葉見根瓜,以后每2~3片葉結1條瓜,定植后30 d左右能初次采收。瓜長33~40 cm,瓜皮深綠色,表面有明顯的縱棱6~7條,果瘤大而稀疏,上著生白色大刺,瓜把大,單瓜質量200~250 g;小刺瓜比大刺瓜早熟3~5 d,第3~4片葉見根瓜。瓜碼稍密一些,瓜條要短一點,而且瓜條偏細,瓜條小,瓜長25~33 cm,瓜把短,表面縱棱不明顯,果瘤較小,比大刺瓜要密,單瓜質量150~200 g。2種類型均有瓜皮薄、果肉厚、瓤小、籽少,肉質脆、味清香、品質極佳的優(yōu)點??箍菸。豢顾共?。耐低溫,耐弱光,不耐熱,適宜在秋冬茬和早春茬以及越冬茬溫室栽培。在中等肥力條件下每667 m2產量3 000~4 000 kg。
應選擇在生態(tài)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空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和土壤環(huán)境質量好的地方。最好選擇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在1.5%以上的壤土,灌水、排水條件良好,前2~3年未種過瓜類作物的棚室種植。秋冬茬栽培溫室保溫性能在20 ℃以上,越冬栽培溫室保溫性能必須在25 ℃以上。
以北京地區(qū)為例,有以下幾個茬口(表1)。
表1 北京刺瓜保護地生產茬口安排
2.3.1 種子溫湯消毒和浸種
取1個清潔的陶瓷盆或泥瓦盆,注入種子體積4~5倍的55 ℃溫水(2份開水+1份涼水,具體以溫度計測量為準),把種子投入,同時用木棍或竹竿向同一方向勻速攪拌,保持55 ℃恒溫20 min(為了保持55℃恒溫,在旁邊再準備1個容器,將水調好溫度后再注入陶瓷盆,不要直接在盛種子的容器內倒開水,以防燙傷種子),不停攪拌待水溫降至30 ℃左右,繼續(xù)浸泡4~6 h,即可撈出,撈出前要用手搓幾次,以搓掉種皮上黏液,并多次用溫清水洗凈。
2.3.2 催芽
浸種后,將種子用濕紗布或棉布包起來,置于28~30 ℃條件下催芽,當個別種子開始露白時,白天溫度仍保持28~30 ℃,夜溫可降低至15 ℃。由種子露白開始,每隔5 h揀芽1次,將芽存于5 ℃條件下貯存,夠一定量時一起播種。
2.3.3 基質準備
2.3.3.1 穴盤基質育苗
采用50穴或32穴的塑料穴盤,基質采用2份草炭、1份蛭石配成,每立方米基質加入45%氮磷鉀復合肥2.5 kg、優(yōu)質有機肥10 kg,也可選用市場上配制好的育苗基質?;旌暇鶆蚝笱b盤播種。
2.3.3.2 營養(yǎng)缽育苗
可以采用以上穴盤育苗基質,也可自行配制,取前茬種植蔥蒜類蔬菜疏松、肥沃的田園土50%,草炭40%,充分腐熟、細碎的有機肥10%(體積比例),混合均勻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營養(yǎng)土,每立方米營養(yǎng)土用藥量25~30 g,充分拌勻再堆積起來,覆蓋塑料薄膜封閉3~5 d,然后打開薄膜把營養(yǎng)土攤開,晾曬5~7 d即可裝缽播種。
2.3.3.3 育苗塊育苗
選用40 g或50 g育苗營養(yǎng)塊,苗床整平踏實,用普通地膜覆蓋床面,按1~2 cm間距擺放育苗塊,播種前1 d澆透水,用牙簽或鐵絲等尖細材料扎刺育苗塊,看是否有硬芯,如果仍有硬芯,要繼續(xù)補水,直到吸水完全,即可播種。播種后覆蓋蛭石,覆蓋基質要蓋滿育苗塊表面,最好填滿育苗塊間隙。
播種前將穴盤、營養(yǎng)缽或營養(yǎng)塊澆透水,過6~7 h后播種。通過營養(yǎng)缽或穴盤育苗的,用手指在播種穴中央輕點按1 cm左右,形成播種坑,然后將種芽向下平放,采用抓土堆的方式覆蓋蛭石,營養(yǎng)缽育苗可覆蓋1.0~1.5 cm厚。待60%幼芽拱土時再覆過篩的細潮土,1次,厚度0.2 cm,防止幼苗“戴帽”(種殼)出土。
2.5.1 出苗前管理
播種后地溫要保持在20~24 ℃、氣溫25~30 ℃。一般2 d左右即可出苗,此期主要是保溫保濕,冬春季節(jié)可覆蓋地膜,待70%幼苗拱土時及時撤膜。
2.5.2 幼苗期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降低溫度,尤其是夜間溫度,防止幼苗徒長,白天23~26 ℃、夜間15~18 ℃、地溫20 ℃左右。由于室內氣溫存在溫差,可能出現生長差異,要按長勢倒苗,可將苗床南頭和北頭的苗子對調以協調幼苗生長一致;其次光照,光照強度和光照時長是黃瓜幼苗雌花形成的重要條件,低溫短日照是促進雌花分化的有利條件之一,調節(jié)每天日照時間8~10 h,有利于多開雌花、瓜碼密。陰雨天也要揭開草簾,接受散射光照射避免幼苗徒長,7—8月溫度過高,日照過強時,要用遮陽網遮蓋一下,避免幼苗曬傷;第三是通風,通風原則是晴好天氣時早放風、放大風、放風時間長,陰天則相反;第四是病害防治,苗期主要病害是猝倒病和立枯病,在防治上,首先是防止高溫高濕,出苗后應選擇溫暖晴天揭膜煉苗、通風換氣,嚴格控制苗床溫濕度,澆水不宜過多,及時拔除病弱苗并銷毀或深埋,撒石灰對染病區(qū)域進行消毒,若有零星發(fā)病應及時噴藥防治,用95%敵克松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隔7~10 d噴灑1次,連噴2~3次,即可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2.5.3 壯苗標準
日歷苗齡30~45 d,株高15~18 cm、莖粗6 mm、下胚軸長3~4 cm、生理苗齡3葉1心,葉色深綠,子葉完整,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
應施用充分腐熟、細碎的優(yōu)質有機肥,每667 m2施用5 000 kg。若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不僅不能及時供給作物養(yǎng)分,而且造成漚根影響作物生長,還會發(fā)生蠐螬等地下害蟲危害,所以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后再施用。若有機肥源不足,可施用生物有機肥,每667 m2用量3 000 kg,以內蒙蘇尼特旗所產羊糞生物肥效果最好。有機肥總量2/3在耕地前鋪施,其余1/3于做畦時溝施。
2.6.1 深翻土地
底肥鋪施均勻后,用深耕機械進行翻耕,要求耕深30 cm以上,棚室四邊和水管旁機械耕不到的地方應人工翻耕,保證不留死角和硬坎。耕耘是翻地后進行的,將翻地形成的坷垃耘碎,達到疏松、細碎、平整的標準。
2.6.2 起壟做畦
推薦應用2種畦式,均需要覆蓋銀灰色地膜。一是臺式高畦,具有滴灌條件的棚室應用,二是瓦壟高畦,采用膜下溝灌或定量滴灌帶的棚室應用。畦寬140~150 cm,高15 cm。做畦時溝施1/3底肥。
2.7.1 定植準備
早春季節(jié)定植需低溫“煉苗”,在定植前5~7 d夜溫逐漸降到8 ℃,但地溫仍應保持13 ℃以上。定植前3 d將幼苗按照大中小分級,定植前2 d,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0%敵克松1 000倍液預防苗期病害。定植時每667 m2施用平安福微生物菌肥20 kg,挖穴施入然后栽苗,對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緩解重茬障礙,促進生長,提高品質具有一定的作用。
2.7.2 定植方法
當10 cm地溫穩(wěn)定通過12 ℃后即可定植。定植要選擇晴天上午進行,采用“水穩(wěn)苗”定植,采用大小行方式栽培。先按照規(guī)定株行距開定植穴(十字形劃破地膜),定植穴澆水,待水滲至一半時擺苗,水滲后封穴,覆土深度不要超過苗坨高度,壓好地膜破口處。株距30~40 cm,大行距100 cm,小行距40~50 cm,每667 m2定植2 500~3 000株。栽植不要過深,以土坨與畦面相平為宜。早春地溫低時采取澆暗水的方式,其余季節(jié)要澆透定植水。
2.7.3 科學追肥
在幼瓜開始膨大時采取開溝或開穴方式每667 m2追施腐熟的麻渣或花生餅60~80 kg,施肥后及時澆水;以后在采瓜期每隔10~15 d隨水追施1次農保贊有機液肥(1號),每667 m2用量1.5~2.0 L,或其他有機液肥5~6 kg。有滴灌設施應采取水肥一體化方式,每667 m2每5~7 d追施1次圣誕樹等水溶肥料5~8 kg。
在結瓜期隨水施用或噴淋施用平安福液體生物菌肥3次,隨滴灌澆水每次用量0.5 L;噴淋施用500倍液,噴在根部為宜。
葉面噴肥一般7~10 d進行1次,可選用0.3%磷酸二氫鉀加0.5%尿素溶液混合噴施,磷酸二氫鉀要用60 ℃左右的溫水化開,充分與水攪拌均后再倒入噴霧器,盡量噴在葉片背面以利于吸收。還可選用雷力2 000以及其他腐殖酸、氨基酸類液體肥料。
保護地秋冬茬和冬春茬黃瓜生產中,二氧化碳濃度嚴重不足。增施二氧化碳能增強光合作用效果,促使植株健壯,減輕病害,延長采收期,提高黃瓜品質,增產、增收效果明顯。生產中多采用吊袋方式,在幼瓜開始膨大時每667 m2懸掛20袋二氧化碳氣肥。
植株調整是獲得優(yōu)質高產的重要措施。具體操作是將傳統(tǒng)的竹竿搭架改為用銀灰色塑料繩來吊蔓,銀灰色有驅避蚜蟲及其他害蟲的作用,用繩吊蔓可以便于落秧來延長采收期,植株可以長至5 m以上,單株結瓜超過25條。在生長過程中要將下部老葉摘除并往下坐秧或使其斜向生長。引蔓、去老葉和落秧等操作一般7 d左右進行1次。
經常發(fā)生的病害有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白粉病;蟲害有蚜蟲、白粉虱、斑潛蠅等。
2.9.1 病害防治
2.9.1.1 霜霉病
有機食品生產在發(fā)生初期噴灑生物農藥氨基寡糖素、蛇床子素、銅大師或武夷菌素等生物農藥防治。
綠色食品生產在發(fā)病初期每667m2用45%百菌清煙劑250 g,分放5~6處,傍晚暗火點燃密閉棚室熏1夜,次晨通風,7 d熏1次,連熏3次。也可用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一般7~10 d噴施1次,連噴3次。
2.9.1.2 細菌性角斑病
有機食品生產在發(fā)生初期采用生物農藥農用鏈霉素或銅大師噴霧防治。
綠色食品生產可選用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0%龍克菌懸浮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
2.9.1.3 白粉病
有機食品生產選用生物農藥1.5%大黃素甲醚500倍液噴霧防治,7 d噴施1次,連噴3次。
綠色食品生產選用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2 000~3 000倍液或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
2.9.2 蟲害防治
2.9.2.1 蚜蟲
在風口和門口安裝防蟲網以阻隔進入,667 m2保護地設施內懸掛40 cm×45 cm規(guī)格的黃板20~30塊來誘殺成蟲。
有機食品生產可用印楝素1 000倍液或藜蘆堿(護衛(wèi)鳥)等生物農藥1 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綠色食品生產用5%滅蚜粉塵,每667m2施用1 kg;或10%瓜蚜煙劑,每667 m2施用500 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
2.9.2.2 白粉虱和煙粉虱
有機食品生產采用生物農藥生物肥皂和礦物油噴霧防治;發(fā)生較多時采用生物農藥生物肥皂50倍液或礦物油噴霧防治,應在清晨露水未干時噴藥,并且采用2~3臺噴霧器同時防治。
綠色食品生產采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聯苯菊酯(天王星)3 000倍液混合噴霧防治,也可用25%阿克泰水分散劑3 000液防治。
2.9.2.3 斑潛蠅
有機食品生產選用生物農藥印楝素600倍液或7.5%魚藤酮600倍液噴霧防治,7 d噴施1次,連續(xù)噴施2~3次。噴藥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注意交替用藥。
綠色食品生產選用40%綠菜寶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1.8%蟲螨克乳油2 000~2 500倍液。
黃瓜雌花開花后6~10 d,大刺瓜瓜長30~32 cm時,即可采收。前期連陰(雨、雪)天或連續(xù)低溫時,要適當早采收,以防植株衰弱或感病。采收應在早晨進行,用剪刀剪斷瓜柄,采收工作要細致,防止漏采,影響生長和效益。避免人為、機械或其他傷害。
黃瓜采收后要進行修整,用軟布拭去瓜皮上污物。分級和包裝后出售,不能及時出售的要預冷后貯存,溫度調控在10 ℃左右。短期貯藏溫度控制在12 ℃,濕度95%~100%。運輸溫度以12 ℃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