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方位詞“中”的意象圖式主要有:“中心—邊緣”圖式、“中心—兩端”圖式、“容器—內(nèi)容”圖式以及路徑圖式。本文通過對“X中”的“X”的類型進行研究,進一步探討意向圖式的運用?!懊~+中”格式形成“中心—邊緣”圖式,“形容詞+中”和“數(shù)量短語+中”格式都會形成“容器—內(nèi)容”圖式,“動詞+中”是形成路徑圖式的主要格式。通過對方位詞“中”與方位詞“中間、中央”的比較發(fā)現(xiàn),方位詞“中”可以形成“X中”格式來表示空間,形成“X中X”格式來表示同類別的領屬關系。
關鍵詞:方位詞“中” 意象圖式 認知語言學
一、引言
目前,對于方位詞“中”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張大紅(2004)研究了方位詞“中”的意義以及“X中”的“X”的類型分布。彭小紅、李尤(2010)從意象圖式的角度對兒童早期的各方位詞的習得進行了研究。于超(2015)對方位詞“中央、中間”進行了圖式分析。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發(fā)現(xiàn),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方位詞“中”進行意象圖式的研究較少。本文對方位詞“中”的意象圖式的類型進行研究,并通過對“X中”的“X”的類型的研究進一步探討意象圖式,同時對方位詞“中”和方位詞“中間、中央”進行比較,以探索方位詞“中”的意象圖式的特點。
二、方位詞“中”的意象圖式
人們在表示空間范疇時會以自身為依據(jù),運用不同的方位詞來表示整個空間內(nèi)的事物相對于這個空間的位置關系,從而形成不同的意象圖式。方位詞“中”的使用范圍和情況十分復雜,因此在人們的認知中會形成不同的意象圖式。
(一)“中心—邊緣”圖式
方位詞“中”主要運用在表示二維或三維的空間內(nèi),這種空間在認知上是封閉的、有邊界的,它的邊界處于整個空間的邊緣,在對空間邊緣和空間內(nèi)部的事物進行描述時,彼此之間形成的就是“中心—邊緣”圖式。
如圖1、圖2所示,將處于中心的一點設定為A和B。此時的A與矩形、B與長方體所形成的圖式屬于“中心—邊緣”圖式。語言運用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中心—邊緣”圖式的存在。例如:
(1)a.他把車子停在一道破破爛爛東倒西歪的木柵欄旁,里面的院子中雜草叢生。(來自北京大學語料庫,以下未標明出處的例句均如此)
b.空氣中有種緊張的氣氛在彌漫,一時間,屋子中四個人,無一人說話。(瓊瑤《月朦朧鳥朦朧》)
例(1)a句中的“雜草”與“院子”形成一個二維空間的“中心—邊緣”圖式。b句中的“四個人”與“屋子”形成一個三維空間的“中心—邊緣”圖式。
(二)“中心—兩端”圖式
方位詞“中”在一維空間內(nèi)可以形成“中心—兩端”圖式。從幾何學的角度講,是處于線段上的某一點與兩個端點之間的圖式。認知語言學探討的是存在于這一關系中的事物之間的意象圖式。根據(jù)在空間中位置的劃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毗鄰位置
方位詞“中”與表示毗鄰位置的方位詞的結(jié)合可以形成一個二維空間,表示毗鄰位置的方位詞主要是指“上下”“左右”兩組。這里作為中心的方位詞“中”與表示兩端的方位詞“上下”“左右”屬于同一圖式。如圖3、圖4所示。
圖3:“上下”意象圖式 圖4:“左右”意象圖式
1)上—中—下
方位詞“上”“中”“下”三者之間存在垂直的空間關系,三者的意象圖式關系如圖3所示,點C是該空間內(nèi)的某一事物。例如:
(2)a.中心站分上中下三層,各層可同時上下乘客。(《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b.每頁分上中下各二十行,字跡清楚悅目。(卿希泰《中國道教》)
例(2)中,a句中的“中心站”為一個具體的空間,方位詞“中”與“上”“下”每個樓層相互對應而形成“中心—兩端”的意象圖式。而在b句中,雖然每行字都平鋪在書頁上,但從認知的角度,可以將一頁書作為一個抽象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nèi),每行字就相互呈現(xiàn)一種“中心—兩端”的意象圖式。
2)左—中—右
方位詞“左”“中”“右”三者之間形成水平的空間位置,其意象圖式如圖4所示,點D是該空間內(nèi)的某一事物。如:
(3)a.一排裝飾尖拱把左中右三部分聯(lián)系了起來。(張清平《林徽因》)
b.左中右分別為副董事長、董事長、執(zhí)行總裁。
在例(3)中,方位詞“中”與“左”“右”在一個具體的空間內(nèi)形成了一個水平的“中心—兩端”的意象圖式。在a句中,將固定的、非生命體的三個部分在空間位置上表示為左、中、右,在同一水平空間內(nèi)組成一個整體。而在b句中,處于左、中、右三個位置上的主體是非固定的生命體,因此,此時處于水平空間上的左、中、右的位置以說話人為基準,句中的三個生命體的空間關系是臨時的。
2.方向位置
方位詞“中”可以與表示方向的方位詞組合使用。方位在一維空間內(nèi)都是相對分布的,人們在認知中把這種方位上的分布歸為“中心—兩端”圖式。如圖5所示。
圖5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點E相對于“南北”“東西”形成“中心—兩端”圖式,這種意象圖式在地理上的使用尤為普遍。例如:
(4)a.中國500家最大工業(yè)企業(yè)區(qū)域分布繼續(xù)向東部傾斜,資源進一步向東部和沿海地區(qū)集中,勢必使東、中西部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差距拉大。
b.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地勢自西而降,東中西輪廓分明。
例(4)在表述中所形成的空間處所是按地理角度劃分出來的中國,在這一空間內(nèi)又劃分出不同的方位,a、b兩句中使用“東”“中”“西”在大空間內(nèi)形成空間上的位置關系。三個方位連用形成認知上的一維直線,從而形成“中心—兩端”的意象圖式。
(三)“容器—內(nèi)容”圖式
形成三維空間的事物可以看作是一個容器,容器的內(nèi)部具有容納作用,所容納的就是內(nèi)容。在認知上,表示容器的名詞和指稱其內(nèi)部空間的方位詞“中”就形成了“容器—內(nèi)容”圖式。如圖6所示。
圖6:“容器—內(nèi)容”意象圖式
如圖6所示,在一個矩形內(nèi)有一個三角形F,矩形外有一個三角形G。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這一組圖形,圖中的矩形是一個容器,三角形F是容器中的內(nèi)容,形成了一個“容器—內(nèi)容”圖式,而三角形G則是內(nèi)容從容器內(nèi)移到容器外。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體會這一意象圖式。例如:
(5)a.帶上空氣中的香氣。(張曉梅《修煉魅力女人》)
b.但愿他能盡快從困境中走出來。
例(5)a句中的“空氣”是容器,“香氣”是內(nèi)容。b句中“困境”是容器,內(nèi)容是“他”,“他”從“困境”這個容器里“走出來”,就是從容器內(nèi)到容器外。
(四)路徑圖式
路徑圖式是指事物從開始到結(jié)束這一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意象圖式,這一圖式包括“始點、路線、方向、終點”四個要素。如圖7所示。
圖7:路徑圖式
圖7表示一個路徑圖式,圖中始點為M,終點為N,從M到N是該路徑的路線,箭頭所指表示該路徑的方向。方位詞“中”在使用中也會形成這種意象圖式。例如:
(6)a.汽車在高速前進中突然被公路上的一個大彈坑顛起。(朱小平、吳金良《蔣氏家族全傳》)
b.觀眾總是在一種期待中懸著一顆心。
例(6)中的“前進中”和“期待中”表示的都是路徑圖式。例(6)a句中,從始點按既定的路線和方向到達終點形成路徑圖式;例(6)b句中,從開始出現(xiàn)期待作為始點,得到的最后結(jié)果作為終點,“懸著的心”的心態(tài)的變化及變化的過程作為方向和路線形成路徑圖式。
三、“X中”的“X”類型研究
能進入“X中”的“X”可以是名詞、數(shù)量短語、形容詞和動詞等。
(一)“X”是名詞
通過對語料的分析,當“X中”的“X”是名詞時,它的使用與“中”所指稱的事物的形狀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如:
(7)a.現(xiàn)在還不清楚大樓中到底有多少人。
b.她從電腦中打印出一頁紙遞給我。(土一族《從普通女孩到銀行家》)
(8)a.補充能量的同時,及時補充身體中損失的水分以及流失的鈣質(zhì)。
b.她們完全憑借頑強的求生意志和斗爭信念,最終斗敗了身體中的惡魔,錘煉出了堅毅的生命品質(zhì)。
(9)a.計算機輔助教育將原本人們思想中校園內(nèi)的教育變革推向了全社會。
b.新聞中也有銳度一說,說的是一條新聞放在頭條有些突兀,得用另外一條新聞緩沖一下,這叫降低新聞的銳度。(劉世英《誰認識馬云》)
當事物的內(nèi)部呈現(xiàn)中空的狀態(tài)時,可以使用方位詞“中”,而當事物的內(nèi)部是實的狀態(tài)時,則很難使用。沈家煊(1995)提到,當“X中”的“X”是名詞時,這一結(jié)構(gòu)表示的是一種空間上的有界與無界。
例(7)、(8)中的名詞都是具體名詞形成的“X中”格式。例(7)中,“大樓”和“電腦”兩種事物的內(nèi)部都是空的。例(7)a句中“大樓”很直觀地就能理解其內(nèi)部與邊界,因此“大樓中”表示的空間是有界的。而例(7)b句中的“電腦”在認知中所理解的內(nèi)部不是這臺設備的內(nèi)部,而是其所蘊含的巨大外延空間,雖然不是具體的,但卻是客觀存在的,此時“電腦中”所表示的空間同樣有界。例(8)a、b兩個句子中都有由“身體”和其內(nèi)部形成的空間處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例(8)a句中的“水分”“鈣質(zhì)”屬于“身體”本身,它們之間所形成的空間是一種具體的空間,而b句中的“惡魔”不屬于“身體”,但是在認知中它們之間存在著聯(lián)系,“惡魔”是產(chǎn)生并存在于大腦的一種意識,而大腦又是身體的一部分,因此“惡魔”作為一種意識存在于身體內(nèi)部。
例(9)中的名詞屬于抽象名詞形成“X中”格式。a句中的“思想”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像是一個沒有邊界的飄渺的事物,但是有界與無界的判定是緣于人的認識而不是客觀實際,而人們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認識有一個固定的范圍,因此是有界的。而b句中的“新聞”是抽象事物,在人們的認知上有著專屬的范圍,也是有邊界的。
有界的事物與所形成的空間存在著“中心—邊緣”意象圖式,當“X中”的“X”是表示有界的名詞時可以使用“X中”格式。
(二)“X”是數(shù)量短語
“X中”的“X”可以是數(shù)量短語。陸儉明(2003)提出數(shù)量短語有四種形式,下面對這四種形式的“X中”格式進行分析。
(10)a.試運行三個月中產(chǎn)銷量大增,稱雄一方。
b.我們?nèi)昵皬暮芏嗳酥刑袅四?。(梁鳳儀《金融大風暴》)
c.每一條中都強調(diào)了調(diào)節(jié)方式問題。
d.這本書中所收的這些小品,正是我的一點觀察、一點領會。
例(10)中,a句中的“三個月”,b句中的“很多人”,c句中的“每一條”,d句中的“這本書”,表示的都是一個容器,而“產(chǎn)銷量”“你”“調(diào)節(jié)方式問題”以及“所收的小品”分別表示每一個容器中的內(nèi)容。此時的“X中”形成的是“容器—內(nèi)容”意象圖式。
(三)“X”是形容詞
“X中”的“X”可以是形容詞。例如:
(11)a.所結(jié)紅豆粒大形扁,紅中透黃,光華燦燦。
B.深紅中略帶紫的顏色是紫紅。(《現(xiàn)代詞典》)
在例(11)中,“紅”與“深紅”都是形容詞,但其中略有差異,“紅”表示性質(zhì),“深紅”表示狀態(tài)。二者可以看作是句子中的容器,a句中的“黃”是性質(zhì)形容詞“紅”的內(nèi)容,b句中的“略帶紫”是狀態(tài)形容詞“深紅”的內(nèi)容。因此,當“X中”的“X”是形容詞時,形成的是“容器—內(nèi)容”意象圖式。
(四)“X”是動詞
朱德熙(1982)提出,“動詞+中”表示的是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我們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對表示持續(xù)的狀態(tài)進行意象圖式上的分析。例如:
(12)a.隊員們行進中連呼吸也感到困難。
b.談論中也不免涉及古典詩歌,現(xiàn)代舊體詩。
在例(12)中,“X中”的“X”是動詞,a句中的“行進中”和b句中的“談論中”表示的都是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從認知的角度,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路徑圖式。
例(12)的a句中,“行進”有開始的“始點”、制定好的“路線”和“方向”以及最后要達到的“終點”。相對于a句較為具體的路徑圖式,b句就顯得有些抽象,但也完全符合路徑圖式。b句中的“談論”有開始的“始點”和結(jié)束的“終點”,而如何進行談論以及談論的內(nèi)容就是其“路線”和“方向”。因此,“行進中”和“談論中”在認知上形成了一個路徑圖式。
四、方位詞“中”與“中間”“中央”的比較研究
方位詞“中”與方位詞“中間”“中央”在運用中存在著共性,都可以用來表示空間關系和領屬關系,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又有區(qū)別,共性中存在著個性。
(一)空間關系的比較
方位詞“中”“中間”“中央”表示空間關系時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表示空間的范圍上?!癤中”表示一個密閉空間內(nèi)的一切,“X中間”表示兩端內(nèi)的空間內(nèi)的一切,而“X中央”表示具體一點的空間。例如:
(13)a.三名矮人各從三個房間中走出。
b.房間中間有一張圓桌,上面散亂地堆著幾本德文書。
c.她高興得站在房間中央轉(zhuǎn)了一圈。(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活實錄》)
在例(13)中,a、b、c三句分別是“X中”“X中間”和“X中央”,其中的“X”都是“房間”,但是在認知上卻存在著區(qū)別,其意象圖式如圖8所示。
c
“X中”表示的是一個空間,如圖8中的a圖,矩形內(nèi)的任意一點都可以用“X中”表示?!癤中間”表示的是兩端點內(nèi)的直線上的位置,如圖8中的b圖,位于這一線段內(nèi)的任一點都可以用“X中間”進行表示?!癤中央”表示的是某一個具體的點,如圖8中的c圖,這一點無論在哪一空間內(nèi),都位于該空間內(nèi)正中的位置,有且只有這一點可以用“X中央”表示。三個結(jié)構(gòu)有著不同的意象圖式。因此,同一個名詞“房間”使用三個結(jié)構(gòu)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
(二)領屬關系的比較
方位詞“中”和方位詞“中央”“中間”在表示領屬關系上存在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領屬部分與被領屬部分之間的關系是同一類別還是獨立個體上。例如:
(14)a.森林中動植物種類繁多,僅紅木、烏木等貴重林木就有數(shù)百種之多。(《中國兒童百科全書》)
b.他們時而進入森林中間,有時走到林邊。
c.汽車開進了森林中央一塊廣闊的橢圓形空地。
方位詞“中”可以構(gòu)成“X中Y”的格式,如例(14)a句中,其中“森林”與“動植物”之間存在著領屬關系,“動植物”是“森林”的組成部分,二者屬于同一類別,如圖9中的d圖所示。而b、c句的“中間”和“中央”就無法構(gòu)成“X中間Y”或是“X中央Y”的格式,此時的領屬關系只是“人”“汽車”臨時存在于“森林”內(nèi)的關系,彼此之間仍是獨立的個體,如圖9中的e圖所示。
五、結(jié)語
本文通過研究得出,方位詞“中”的意象圖式主要有“中心—邊緣”圖式、“中心—兩端”圖式、“容器—內(nèi)容”圖式以及路徑圖式四種,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中心—兩端”圖式又可以細分為毗鄰位置和方向位置兩種不同的圖式。同時,對“X中”的“X”的類型進行研究和分析,發(fā)現(xiàn)當“X”為名詞時表現(xiàn)出的是“中心—邊緣”圖式,當“X”為形容詞、數(shù)量短語時表現(xiàn)出來的是“容器—內(nèi)容”圖式,當“X”為動詞時表現(xiàn)出來的是路徑圖式。最后,通過對方位詞“中”與方位詞“中間、中央”的比較研究,得出方位詞“中”“中間”“中央”都可形成“X中”“X中間”“X中央”格式,其中“X中”表示一個空間。方位詞“中”可以形成“X中X”格式,而“中間”和“中央”不能形成這種格式,“X中X”表示同類別的領屬關系。
參考文獻:
[1]鄧芳.方位結(jié)構(gòu)“X/中/里/內(nèi)”比較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6.
[2]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3]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1.
[4]胡夢縈.認知語義學中的意象圖式理論綜述[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
學報,2016,(2).
[5]彭小紅,李尤.從意象圖式看兒童早期方位詞的習得[J].臨沂師
范學院學報,2010,(6).
[6]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5).
[7]邢福義.方位結(jié)構(gòu)“X里”和“X中”[J].世界漢語教學,1996,
(4).
[8]楊江.方位詞“里”“中”“內(nèi)”的語義認知分析[J].湖南科技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
[9]楊輝.形容詞成分與里、內(nèi)、中、外的組合[J].淮北師范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10]于超.方位詞“中央、中間、之間”的認知角度辨析[J].黑龍
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5,(2).
[11]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2]張大紅.方位詞“上”“中”“下”的綜合考察和認知解釋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葉漪瀅 遼寧沈陽 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