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穎
(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與時俱進的發(fā)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繼往開來的偉大貢獻。細究其根本,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偉大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中國化的關鍵。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
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馬克思主義,既是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發(fā)展的產物,又是當時無產階級及其跟資產階級斗爭的產物;它既是對當時自然科學的高度總結,又是對以往一切哲學的科學揚棄。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其自身的這些特點和功能,充分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這是馬克思主義能夠中國化的自身因素。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漫長征途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科學的繼承和偉大的創(chuàng)新,不僅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繼續(xù)照耀中華大地,而且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與時俱進的豐富和發(fā)展,更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據此,我們完全可以有理由說: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
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創(chuàng)新,“深植”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
“十月革命的一聲巨響,震驚了正在探索革命道路的中國人?!盵1]面對這樣一個內無民主,外無獨立,無議會可利用,無組織工人罷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城市中心論”的革命理論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共產黨人并未因此丟棄指導理論和革命信心,而是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路線——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在當時農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國,“民主革命實質上就是農民革命,武裝斗爭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zhàn)爭?!盵2]無產階級要取得民主革命勝利,首先必須深入農村,必須開展土地革命。同時,“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xiàn)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只有堅持“工農武裝割據”,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才能給反動統(tǒng)治階級以甚大的困難,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3];才能真正創(chuàng)造紅軍,使之成為將來大革命的生力軍。
毛澤東關于紅色政權的理論,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奪取政權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它以獨創(chuàng)性的內容,實現(xiàn)了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的轉變,揭示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規(guī)律,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耙赞r村為中心”的思想一經形成,中國革命的局面就將揭開嶄新一頁,中國革命就邁開了走向成功的堅實步伐。而后在抗日戰(zhàn)線的烽火中,中國共產黨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領導抗日的同時,積極發(fā)展壯大自身力量,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翻身作了主人。
二、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設中的偉大創(chuàng)新,“富沃”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土”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全面執(zhí)政的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復雜形勢迫使中國共產黨重新思考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艱巨的現(xiàn)實問題。時代在呼喚著新的認識、新的思想的出現(xiàn)。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積極探索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個階段,中國共產黨一改以往的全面學習蘇聯(lián)經驗到借鑒蘇聯(lián)的經驗教訓,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國情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毛澤東等不僅率先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偉大歷史任務,“而且從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等各方面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全方位的初步探索”[4]。
這些理論原則和經驗,一方面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在當時指導了中國共產黨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且在工業(yè)、教育以及其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國防科學技術的進展最為顯著。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進展。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這些偉大成就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達到的新水平,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建設中創(chuàng)新性地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取得了顯著成績。
三、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的偉大創(chuàng)新,“激活”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魂”
“改革開放將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課題提到我們黨的面前。”[5]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新性地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又一大偉大實踐,正是以探索和回答這一重大課題為邏輯起點的。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并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到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從農村走向城市的重大改革決策,到十三屆三中全會作出為深化改革掃清道路的重大決策,到十八大黨章中“兩個一百年”的提出,再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的部署和實施,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下的生動實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新局面,使社會主義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強大感召力。
回顧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歷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不僅保證了國家的和平穩(wěn)定,還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已經由初級工業(yè)經濟轉變?yōu)楦呒壒I(yè)經濟,眾多工業(yè)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自行設計研制、全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已經成為世界高鐵的“教科書”。中國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的地位正在不斷上升,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中心、中華民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民族的偉大復興、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于全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能力。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得到再次“激活”,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普照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各個層面和各個視角。
誠然,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條充滿艱辛、充滿荊棘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領導人勇敢地扛起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旗”;一批又一批忠誠而又杰出的共產黨人,都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發(fā)展需要,中國共產黨人一代又一代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共同使然。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偉大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既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與時俱進的發(fā)展,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繼往開來的偉大貢獻。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必將指導中華民族邁上民族復興的偉大高臺。
【參考文獻】
[1]謝濤,汪世琴.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J].《思想戰(zhàn)線》,2008(2):9—10.
[2]楊澤峰.論中國革命與革命人道主義[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85-88.
[3]關連芳,王海英.簡論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3):13-14.
[4]李益杰.當代大學生學習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意義淺析[J].理論月刊,2005(5):149-151.
[5]包心鑒.改革開放新時期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