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璐
僅僅嫁接了故事,迎合了商業(yè),情懷錯位的作品注定只能是個畸形。
中國版《深夜食堂》自開播以來招致滿屏非議,仿佛撕開了一個口子,一下子涌出了一大撥捍衛(wèi)日劇的“死忠粉”。實際上,相比韓劇,日劇這幾年在中國的受歡迎和流行程度遠遠不及。但在吃夠了美劇的凌亂重口、韓劇的甜膩拖沓之后,有些人更愿意坐下來品一品日劇里的苦淡生活味兒。
日本的《深夜食堂》寫給“成天加班疲憊不堪的人,失戀痛哭的人,夢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卻日常樂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壓得透不過氣的人,因上司蠻不講理滿腹牢騷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歡欣雀躍的人”,是“治愈系”的產物。
故事的主角是那些遭受生活之殘酷與不幸的人。游走于社會主流之外的邊緣群體,營造了深夜食堂的暗夜氣息,連燈光都配合了這種略帶暗黑憂郁的基調。
情感的撩撥和人性的探究遠比食物本身更精彩。劇中不作過多的道德評判,只是靜靜地呈現(xiàn)人生百態(tài),將邊緣人物的喜怒哀樂塑造得沉重又輕盈。這種氣質與日本傳統(tǒng)文化審美有關,日本人崇尚“物哀”“幽玄”“風雅”的文化,擅長用審美去弱化強烈的對立沖突,站在人性黑白的中間地帶去審視,還原人性的復雜,營造出幽玄的意境。
好的日劇能夠一邊揭露生活的殘酷,一邊用難能可貴的溫情溫暖觀眾。“日系治愈系”是用大多數(shù)底層人、邊緣人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芒來治愈觀眾。
相比而言,國產劇很少有“治愈系”,要么是少數(shù)偶像的成功勵志劇,要么是一地雞毛的家庭劇,要么是脫離現(xiàn)實的古裝偶像劇。因此,翻拍后《深夜食堂》變了味道,成為被重新包裝的偶像劇,參演的主角依然是那些化了濃妝的偶像們,他們身上缺少灰頭土臉背負生活重擔的普通人的質感。
很大程度上,社會形態(tài)的不同決定了中日影視作品和大眾需求等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當一部分人已經跨過生存線開始關注精神層面時,還有很多人需要靠具有偶像色彩的英雄主義灌輸來激勵自己,滿大街的成功學暢銷書仍然具有市場。我們需要的主流文化,帶有積極、正面、激發(fā)、熱血的色彩。
而日本文化作為發(fā)達國家的東方文化代表,已經過了關注為溫飽奮斗的時期,已從關注生存層面進入到關注生活本身層面,對文化產業(yè)的思考比我們走得更遠。
美國影視產品常見的主題是拯救世界危機,日本則是拯救自我危機,而中國關注更多的是拯救家庭危機、生活危機。
社會形態(tài)和社會需求的差異,導致了文化產品精神內核的不同,于是,忽視相關問題的引進、翻拍,必然招致水土不服。僅僅嫁接了故事,迎合了商業(yè),情懷錯位的作品注定只能是個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