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
1977年是新中國教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斷多年的高考得以恢復,這一年,也因此成為中國社會的重要轉折點。今年是恢高考40周年,這為今年的高考帶來了新的熱度,各路媒體的關注度明顯增強,有關高考的主題征文、回憶文章不斷涌現(xiàn),呈現(xiàn)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命運的個體因高考而在歷史大潮中奮激的歷程,讓人們對于高考的了解更為深入,也引發(fā)對高考40年來“變”與“不變”的思考。
知識改變命運,最能詮釋這一論斷的無疑就是高考了?;謴透呖?,為天南地北扎根于基層的知識青年帶來了曙光,在歷經(jīng)磨難與挫折后,有無數(shù)人通過高考走出了偏僻的鄉(xiāng)村,陸續(xù)成長為社會中堅、知識界精英。高考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無數(shù)位于底層的個人甚至家庭由此擺脫命運的桎梏,通過高考實現(xiàn)人生的逆轉。
40年來,高考的重要性從未改變。高考仍是人才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重要形式。盡管高考制度一直為一些專家、學者批評,區(qū)域、城鄉(xiāng)間的教育公平等問題頻受社會關注,但對于高考的存廢從無爭議,高考的向上流動功能仍然是首位的,是當下促進社會階層有序穩(wěn)定向上流動的重要通道,是青年改變命運的最公平、最主要的通道。
同時,高考所承載的社會期望并未減小,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每年的高考已不再單純是考生、家庭、學校、教育部門的事情了,高考日,往往交通、公安、城管、媒體、社區(qū)……齊上陣,形成了“全民護航”的公共保障體系,高考也幾乎演變?yōu)橐荒暌欢热駞⑴c的盛會。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了高考仍然是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人才進階方式。人們可以說出一百條它的弊端,但目前還找不出一個制度來取代它。40年來,關于高考,“不變”的是它的重要性——它扮演的促進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促進社會公平的功能。
高考的重要性沒有改變,不代表高考從未改變。事實上,從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以來,幾乎從未停止過探索、調整的步伐。今天的高考帶給我們的“變”,除了形式、內(nèi)容等,還有我們看待它的態(tài)度。
事實上,從精英教育步入到大眾化教育時代,“知識改變命運”不再像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么突出,正像一個經(jīng)典的笑話:一人去算命,算命先生摸骨、相面、算八字后說:“你二十歲戀愛,二十五歲結婚,三十歲生子,一生富貴平安家庭幸福晚年無憂?!贝巳讼润@后怒道:“我今年三十五歲,博士,光棍,沒有戀愛。”先生聞言,略微沉思后說:“年輕人,知識改變命運??!”
這是個冷笑話,但來源于生活。今天,高考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具有改變命運的魔力,“一考定終身”的觀念也受到了質疑。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推動個人成功的要素,除了高考,還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高考只是起到一個門檻的作用,或者說僅僅是塊敲門磚。現(xiàn)在的高考已經(jīng)不再是人才選拔與分配的唯一通道,過往高考承載的過重的負荷與期望正在被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等各種考試分解。高考是不可或缺的之一,但不是唯一。
隨著國家經(jīng)濟實力的增長、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普通的個體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選擇。大中城市經(jīng)濟基礎較好的家庭,可能會選擇讓孩子直接出國讀高中、上大學,放棄了國內(nèi)高考。當然,這只是極少數(shù),但也代表了一種可選擇性。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家庭,尤其是基層民眾而言,高考雖仍然至關重要,但如果高考失利,也并不代表前途無望,當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可能,只要有夢想,勇于付諸努力,可以通過自考、成人高考等渠道繼續(xù)深造。同時,讀高職、走匠工的道路也不失為成才的一條通道,推進《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加快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更需要匠工等實用人才。可見,高考已不再是獨木橋,社會流動的通道正在拓寬,這是高考的重要變化,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
綜觀高考40年,“變”與“不變”都是事物發(fā)展的兩“面”,體現(xiàn)了歷史性、時代性與進步性的統(tǒng)一?!安蛔儭钡氖歉呖嫉母緦傩浴獜娀焦?;“變”是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不管高考是怎樣的“變”與“不變”,毫無疑問,它仍然是青年尤其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主流,是守護教育公平及社會公平的重要底線。因此,作為教育從業(yè)者,我們應客觀辯證地看待高考的“變”與“不變”,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端正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科特長與個性特點,更多的關注學生成長,讓高考可以安放更多人的青春,讓高考的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