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童
“從前的日色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木心的一首《從前慢》仿佛具有讓人沉靜的神秘力量,引人時時回望那些鐫刻在文化記憶深處的風景。古人似乎比我們更懂得欣賞,那些亭臺樓閣、飛檐斗拱,那些斜巷橫橋、粉墻黛瓦,輕輕地勾畫出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脈絡。
對于美的執(zhí)著追求,使過去的中國人懷中滿是尋求風景乃至創(chuàng)造風景的逸致,且不說那些意趣遄飛的山水蟲魚畫,即便是尋常人家的一架盆景也流溢著他們把山水丘壑攜之于家、藏之于室的獨特情致。
和所有古老民族一樣,中華民族過去對自然十分敬畏,抑或者說崇拜,他們善于尋找和發(fā)現(xiàn)美,去贊美、歌頌她,人們與自然走得近也就更能領受風景與創(chuàng)造風景。那時候,詩人會從容踱步,偶爾興致上來提筆留下百世春光;農(nóng)夫們會拉長了喉音,將浸潤著勤勞與智慧的歌謠,放逸在碧川綠野間;老人則坐在村口做閑活兒,被蟲吟鳥唱逗起了興致,練幾嗓子地方戲,比畫幾下,只為能與這風景來一場應和映襯。
然而誰又曾料想到,如此風景竟會在物質富庶、科技進步的過程中,被漸漸從我們的身邊剝離,依依地消逝于視野的那頭?正如比爾·麥克基本在《自然的終結》中所描述的那樣:老祖宗留下的基業(yè)之上,工業(yè)的灰塵濃煙取代了使人心安的鳥鳴花香,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是啊,當我們眼中的風景不再是天藍藍海湛湛、山青青水靈靈,而代之以人造的花木、電子的物種時,你的心中還能有所謂的人類改造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的快慰嗎!
“人是精神動物,不光是肉體動物?!敝車降脑捠乔兄锌萧斓?。這就讀懂了,為什么總有人躺在21世紀的富裕生活中,盡情地獲取著生理上的享受,卻常常會覺得活得并不充實以至并不幸福。很簡單,因為他們缺失了精神!裹挾于發(fā)動機的轟鳴和汽車的尾氣中,還有誰能吟出“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心語?浸身于華燈璀璨迷離了夜的眸子的氛圍中,還有誰能詠出“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忠言?活著不光是為了面包,更需有精神,有心問的風景。
還是比爾·麥克基本的眼光敏銳:“我們作為一種獨立的力量已經(jīng)終結了自然,從每一立方米的空氣、溫度計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找到我們的欲求、習慣和欲望?!闭\然,欲望的盡頭沒有風景,只有毀滅。
或許該是我們淡褪一下欲望,讓遠去的風景走近一點的時候了。
文章著意于思考當代人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生活物化、精神淪喪的問題,可以說這本是一個常談不新的問題,但本文作者卻能巧妙地從文化體味的視角切開,用獨特的文化情蘊,浸染閱讀的思緒。從娓娓道來,將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意趣與因之而來的領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生活滋味呈現(xiàn)于讀者的眼前,到銳利審視,將現(xiàn)實社會追求物利、精神失落的淺薄揭示開來,并進而將針砭的鋒芒對準人們內心那無盡的“欲”。小作者行文思路明晰,文筆清麗,材料細節(jié)的抓取,精干利索,富于表現(xiàn)力,顯示出一定的文思功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