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圣
議論文強調思維的辯證、判斷的準確、層次的清晰、推理的嚴密,所有這些離不開富有表現(xiàn)力的句式。善于運用這些議論句式,能讓你的議論文增添亮點,更好地表達思想。優(yōu)秀的議論文在深入議論時,往往形成一些基本招式和語言表達范式。在議論文寫作中,如果能夠注意這些表達范式,再輔以句式的變化與靈活搭配,文章就會搖曳多姿,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
(2014年江蘇卷)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有人說,沒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說,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會老去,這種感覺其實是天真的,我們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種像自然一樣長存不朽的信念。
佳作
青春永不褪色
有人說:如同生命注定死亡,我們的青春也終將褪色。然而我卻說:“我們的青春永不褪色,哪怕是死亡降臨的前一秒?!?/p>
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青春非指青春期,抑或是年輕漂亮的歲月,它是一種昂揚熱烈的“生命狀態(tài)”。它并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如愛因斯坦,即使年老,卻仍能和孩子們天真地打成一片,仍能做出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奇怪表情。這樣的他,有誰會說是一位暮氣沉沉的老人,又有誰能說他的青春已經(jīng)褪色?
有些人認為,青春只是生命的階段,終將隨著年齡增大而消逝,他們往往更容易在生活的打磨下提前失去青春,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老兒”。
要保持青春的狀態(tài),我們需要擁有樂觀開朗的心。生活如同航海,總會有暴風雨出現(xiàn)。這些可怕的暴風雨,往往會吹落青春的風帆,使青春褪色。而一顆樂觀開朗的心,便是最好最完美的雨傘,保護著我們的青春。蘇軾晚年多次被貶,但樂觀豁達的他依舊不改青春昂揚的姿態(tài),一手美食,一手詩書,口唱大江東去。由此可以看出,唯有保持樂觀,我們的青春才不會被風雨侵蝕。
青春的不朽更需要我們學會“忘記”。生活中的挫折、他人的是非之語,都會在我們的青春上留下一道道傷痕。所受的傷害多了,青春也會傷痕累累,最終只能無奈地倒下。而學會忘記,你的手中就有了一瓶“云南白藥”,青春上的傷口也會加速愈合。
青春,并不意味著我們只需要熱血和激情,更需難得的一份沉穩(wěn)。只憑熱血和激情的青春,如同流星,雖然絢麗卻無法持久;只有多一份沉穩(wěn),我們的青春才能如太陽一般,耀眼而且永恒。
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挫折而過早地老成和圓滑,又有多少人因生活的重壓而變得暮氣沉沉?如若他們能以樂觀為盾,以激情為戈,又怎會青春早逝呢?
我們的青春應是太陽,耀眼,永恒!
此文是一篇規(guī)范的議論文,緊扣“青春”“永恒”展開,完全切題。
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提出一個相當新穎、深刻的中心論點:青春不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而是生命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概括和提煉,符合青春的本質特征。的確,青春絕非“驛站”,純然是懷著不識愁滋味的鄉(xiāng)愁、載欣載奔、尋求心靈家園的那種詩意、那種愿景和那種神乎其神的“狀態(tài)”!在匆忙答卷的考場上,能機敏地發(fā)現(xiàn)和捕捉如此精彩的論點,難能可貴。
此文的又一長處,在于分解出不同視角的分論點:要保持青春的狀態(tài),必須擁有樂觀開朗的心;要學會“忘記”;要多一份沉穩(wěn)。這里的“學會‘忘記”,相當中肯,頗富東方智慧,估計很少有考生能提出來。
如今的高中生寫議論文,多不會“分解”和“剖析”,巷子里扛木頭——直通到底:除了中心論點,還是中心論點!此文可供借鑒。(江蘇高考作文閱卷專家組)
語言是文章思想內容的載體,語言的深刻與豐富多彩,往往就是思想的深刻與豐富多彩的反映。想要寫出深刻的議論文,就必須學會運用以下句式。
1.采用“有人說……,可是”句式,先破后立,使說理更全面。
一般來說,在提出一個正面的觀點或論題后,要“反過來想想”“換個角度想想”,這樣就可以借助“有人說(也許有人會覺得)”“如果(假如說)”列出不同乃至反面的觀點,或者形象生動地虛擬我們想要予以肯定或否定的那種情形,以顯而易見的假定事實輔助說理,通過分析論證或駁斥,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議論性在說理、分析時不妨先“退一步”,可以“先肯定,再否定”,也可以“先否定,再肯定”?!巴恕笔且环N“姑且承認”,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進”,這也就是一種以表面退讓的形式為下面的進一步分析、議論打下基礎、埋下伏筆。恰當?shù)剡\用“即使”“如果”“固然”等表示讓步的形式,采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迂回”戰(zhàn)術,可能會使我們的說理、分析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借助這種形式先提出一個反面的觀點,通過駁斥使自己正面的觀點更有說服力。請看一篇名為《簡單的幸?!返淖魑拈_頭:
“你最想要的是什么?”面對這個問題,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恐怕都是幸福。幸福,它看不到,摸不著,來無影,去無蹤,它就像一捧細沙,到你用力抓住時,它卻從指縫間溜走;它又像一陣風,沒有先兆的吹來,即刻又不見了蹤影。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
有人說,擁有了金錢就擁有了幸福??墒怯械陌偃f富翁錦衣玉食卻惶惶不可終日,有的牧民僅能食飽穿暖卻趕著牛羊唱起了悠揚的山歌。他們到底誰更幸福?
還有人說,擁有了成功就擁有了幸福??墒侨绻@幸福需要用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拼搏來換取,要以無數(shù)次失敗和苦澀的淚水為代價,又有多少人愿意得到這種沉重的幸福?
文章在第一段結尾提出“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這一問題之后,并不接著就作出回答,而是用“有人說”“還有人說”的形式列舉兩種觀點,并且進行分析論證,在審視駁斥之后,自然而然地得出了正面的觀點。這是一種先駁后立、從批判走向建設的論證思路。
2.采用“不是……而是”句式,辨清易混概念,使認識更清晰。
用“不是什么,而是什么”的并列復句,辨析需要分析闡發(fā)的話題概念與其他概念的不同之處,通過與一些相近易混概念的辨析,使自己的話題概念更加清楚,使認識更加深入。endprint
寬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為是,更不是刻意放縱自己的錯誤,而是面對人生保持的一種冷靜與理智;是面對人生不如意的一種豁達大度,是面對人生挫折超然處之、坦然視之的一種良好心態(tài)。沒有這種心態(tài),沒有這種冷靜和理智,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取得成功;沒有這種豁達大度,我們也很難想象他會寬容別人。(《寬容自己》)
本段文字,作者圍繞“寬容”這種心態(tài),采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明晰了“寬容”的真正內涵。
3.采用“對于……來說,”的句式,進行縱橫向拓展,使說理更具普適性。
要深入論述一個問題,往往要考慮到問題涉及的諸方面,借助“對于……來說……,對于……來說……”的句式,就可以進行多方面縱橫拓展論述,從而使所講的道理更加全面。請看一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作文片段:
對于常人來說,一粒沙子就是沙子,對于詩人來說,一粒沙子卻可以折射出整個世界。因為詩人富于感情,對事物的認識便不同于一般人?!耙磺€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們對事物感情的親疏不同造成的。
對于女詞人李清照來說,早年的她生活安逸,愛情甜蜜,因此她會“興盡晚回舟,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然而世事滄桑,南渡之后的她飽受戰(zhàn)爭離亂之苦、喪夫之痛,這時的舟已是“載不動許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載體,后一舟卻成了愁緒與痛苦的寄托。難道是舟變了么?不,是她的感情變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對事物的認識抑或對,抑或錯?其實本無定論,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在這里,采用了“對于……(來說)”句式先從常人到詩人,進行了橫向的聯(lián)系,強調了不同的主體對統(tǒng)一事物具有不同的看法;接著又以詞人李清照前后不同時期的生活與情感的變化進行縱向聯(lián)系,強調即使相同的主體,在不同的境況下也會有不同的答案。最終縱橫交錯地論述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中心論點。
4.采用“誠然,……,但(然而)”句式,進行逆勢轉折,使說理更具辯證性。
議論既要把一個觀點講得清楚明白,又要使說理讓人心悅誠服,我們就必須堅持辯證的思維方法,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既充分肯定其正確的一面,又辯證分析其不合理的一面,以“誠然,……,但(然而)”這樣的句式,對前面所議的內容進行審視拷問和撥轉反正,會讓說理更加辯證,更具說服力。
5.采用“何嘗不……”句式,逐層深入,使說理更深刻。
這是借助類比聯(lián)想法使議論向縱深發(fā)展的有效途徑。請看下面這篇《天平和七弦琴》的文章
片段: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常困于所溺?!币驗橛兴?,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于迷失雙眼。這時唯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未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才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群又何嘗不以為自己才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jù)萬箭齊發(fā)”,撥開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何嘗不會變化呢?”“不也是如此嗎?”把相對獨立的聯(lián)想段落有序地銜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進,形成鮮明的論證思路。
1.請根據(jù)下面這篇2015江蘇高考作文的內容,采用“不是……而是”句式在原文橫線上補寫兩個表示觀點的句子。
智慧蚴境界
當一個人讀破萬卷書,可以悠然吟出意韻深遠的佳句時,我們便說他擁有了智慧;當一個人閱盡滄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時,我們也說他擁有了智慧。智慧作為人內心的閃光,總是呈現(xiàn)出五光十色的繽紛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機取巧的小聰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過粗糙的石坯見到和氏璧,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間的紛繁復雜間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質,認清事理的真相,條分縷析,抽絲剝繭,讓快刀斬開虬結的亂麻,這便是“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智慧。
在一個從眼鏡度數(shù)判斷學歷深淺的時代,智慧總被人誤解為文憑的多寡,知識的乏與盈。智慧不是學校教育中書本的內容,它與知識或有關系,卻并不等同。王熙鳳論學識必不如林黛玉淵博,卻協(xié)理寧國府將事務治理得有條不紊。反觀如今層出不窮的“專家”,知識有余,常識不足,實踐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會交往與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條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懷智慧的人。
智慧到了這種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學。青山綠水中的簡陋居室,漁樵江渚的樸實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劍影,余下了清貧安逸的閑云野鶴。古代德士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脫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莊子所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當一個人的心靈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時,這種糅合了靜與慢的心態(tài)與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脫掉了華貴的外衣,露出了親和質樸自然的真實面貌。人人都向往這種境界,但大多數(shù)人都還未來得及撥開心頭的迷霧。
“什么是智慧”的爭辯綿延千年,智慧的內涵無限地拓寬。今人窺古人的書卷以收獲智慧,成了一種時尚捷徑。殊不知這樣的體悟或許只是入門。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關心靈,事關生命,瞄準的是一個圓足的靈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