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菡,孟 瑾
(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384)
在信息全球化的社會,保持本國園林景觀特色,尋找本土園林景觀魅力尤為重要。以去其糟粕,取之精華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文化的沖擊,以揚棄的態(tài)度來面對中國古典園林。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城市建設,潛心感受探索場地的精神。學習批判性地域主義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動態(tài)開放的思想來分析構建場地。尊重自然和人性真正的需求,達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探索場地特色與魅力,賦予場地靈魂和詩性,而不是平鋪直敘的模板式設計,重現中國園林之魅。
批判性地域主義可以被拆分成兩個層面,也就是批判性和地域主義。
“批判”的概念即離開先人接受給定的真理,而對自己的認知范疇進行不停的反思和自我批判。
“地域主義”是指使場地的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相結合,并表現在設計之中的一種基地肌理、場所特色。不僅遵從了地域特點,而且完美呈現出地域特色。
“批判地域主義”注重強調身份認同的設計思想,對全球化特別是為了附和而故意采用矯情、過分浪漫的手法來博取人們同情感的傳統(tǒng)地域主義持批評態(tài)度。它更推崇通過場址、建構和體驗的設計等來表達地域文化特征,展現場所精神并由此獲得文化認同的設計思潮。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特征主要為以下三點:開放性、批判性和綜合性“開放性”:批判性地域主義具有開放性,它從空間和時間這兩個層面表現了它的開放性。即否定了空間上靜止的封閉地域概念同時肯定了時間尺度上的動態(tài)發(fā)展。
“批判性”: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批判性表現在對文化、價值取向統(tǒng)一性的批判,相反它更強調對基址的尊重和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同時它批判了地域主義的保守性,反對浪漫和通俗的地域主義,批判把舊的元素套用到動態(tài)的場地設計中通過記憶從而達到的同情和共鳴的設計手法。
“綜合性”:批判性地域主義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景觀本體和設計方法上。從景觀本體的層面理解來說,批判性地域主義是人文和科學的結晶。其追求用理性的角度在科學的尺度上來認知世紀及景觀,多運用現代的形式,先進的技術,現代的材料來進行場地的塑造。從設計手法層面上來說也具有綜合性,批判性地域主義采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與方法來進行景觀設計,包括結構、空間塑造、材料運用、基地及周邊環(huán)境的結合、設計語言構思表現等。
隨著全球化的產生,作為發(fā)展中大國的我國經濟、科技飛速發(fā)展,同時西方的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方法也幫助我國加速的城鎮(zhèn)發(fā)展。在園林景觀方面更是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新鮮的信息涌入使得園林景觀行業(yè)有了飛速的改變與進步,引發(fā)了一陣陣如“廣場熱”、“草坪熱”等設計潮流。但我們在接受全球化帶來的積極一面時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端。在部分設計師盲目的“拿來主義”下,傳輸并接受了太多“國際做法”的作用下,中國固有的城市風采有些已被慢慢遺忘,漸漸的缺失了對傳統(tǒng)的文化思考與找尋。造成了現今,如同“一母同胞”的“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局面。
而批判性地域主義正是此時需要的。在“洋為中用”的同時,應同時思考設計中國特色的本土景觀。以一個探索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角度來展現中國古典園林,從而“古為今用”。以“去其糟怕,取之精華”的態(tài)度來看待西方園林和中國古典園林,探索并交融出適合本土的園林景觀。
2.1.1 外來文化的沖擊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外國文化如洪水猛獸般進入中國,外國的設計師也隨之涌入中國的園林景觀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外景觀公司在中國成立。隨之而來的是國外設計思想在中國的普及,新鮮的設計手法贏得了國民的喜歡,于是大片大片的草坪,整形寬廣的水面,強烈曲線感的設計線條,歐式的羅馬柱,圓形的廣場在中國新建起來替代了部分國內本土的園林景觀設計。但這種過分追求效果,以強烈的具象形式來博取關注的設計產物并不是都能與我國的本土環(huán)境相融合。更有些“東施效顰”的設計建成后尺度失真,忽略人性需求,過于形式化的線條也只能通過很少人能夠實現的俯視視角來獲取存在感。這些都使得現今中國當代景觀失去了古典園林對設計的“精敲細研”,也更失去了“城市山林”的塑造,同時忘卻了根本的人性對場所需求。
2.1.2 缺少本土文化的研究
在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新的科技在使人類的生活更加便捷的同時也讓人們越來越無暇顧及情操的找尋。焦躁和浮躁中,越來越的設計變得商業(yè)化,形式化。越來越多的開發(fā)商和設計師關注的重點從設計思想的尋求變成了如何獲取更大的效益,套裝式的設計如同模板復制粘貼一樣充滿整個城市,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形式越發(fā)嚴重。對本土文化的研究少之更少,“以人為本”逐漸變成形式的口號。
2.1.3 形式大于內容缺失園林景觀之魅
在追求效率速度和效益的現今社會,腳踏實地有內容的設計越來越少。如同用來充饑的快餐一樣,建造者的關注點開始偏移,更多的看重的是快餐充饑的“飽”也就是場地的落成和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景觀的內容,缺少了場地精神的挖掘與塑造,無視了使用者的需求,造成景觀的實用性不強,失去園林景觀該有的魅力。這也是造成了很多場所落成后,無人使用淪為荒地的下場。
2.2.1 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設計手法
批判性地域主義設計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開放性的空間構圖、對自然和場址的尊重、詩性的尋求。
開放性的空間構圖(開放):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放棄了抽象空間形式的構圖,取而代之以開放的空間構圖形式來組織景觀,在廣闊的地塊中收和自然,使人感受場所精神于無形。
對自然和場址的尊重(多元):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往往不會采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來表達場地精神,而是多選用隱喻式的設計手法來展現場所精神、基地肌理和參照體系。取自自然但又不是自然。
詩性的尋求(共生):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在場所塑造時更多的關注建立人和自然的溝通和對話,建立“環(huán)境劇場”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產生互動。
2.2.2 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
圖1 別有洞天(借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精妙絕倫,其中以下幾點尤為突出:巧于因借、托物言志、因地制宜。
巧于因借:中國古典園林在設計中慣用借景的手法,包括遠借、臨借、俯借、仰借、因時而借等等。借景對象很多,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天時、日照、風、水等各種生態(tài)因素。借景的手法可以突破園林的界限,增加景觀豐富層次,收無限與有限之中。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是中國古典園林在設計中的慣用手法。中國人含蓄內斂,所以在表達情感時慣用隱喻的手法。往往選取能夠代表場景特色、場景本質的元素來表達自己內心情感。
因地制宜:相地合宜,構園得體。(計成)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因地制宜是很重要的設計原則,也就是在造園時要先分析場地現狀,根據不同場地的不同特性來進行設計,有土坡的地方做山,有低洼或積水處做水,選取適宜的植物或購置物來塑造全園。這是一種尊重自然的園林景觀建造手法,使在滿足人性需求的同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造園之時,要像去觀察、模仿自然,提煉于自然然后升華表現與園林景觀之中。
2.2.3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特點與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設計特點的關聯(lián)
雖然中國古典園林與批判性地域主義產生的根源不同,但尋其設計特點根本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
中國古典園林“巧于因借”與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的“開放性的空間構圖”都是希望通過對設計手法的把控從而使場地沒有感官邊界的限制,從而使場地與周邊基地的元素與精神相融合。
中國古典園林“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和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的 “對自然和場址的尊重”表達了同樣在造園是人對基地特征的尊重以及對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方式的訴求。
中國古典園林“托物言志”和批判性地域主義園林景觀的“詩性的尋求”也都代表了設計者在設計之時對場地精神的探索找尋和升華表現。他們并不是直白的去附和所謂的共鳴需求,而是以一種文藝詩性的手法來展現基地的特征、場所的精神以及園林景觀之魅力。
3.1.1 中國現代園林景觀與中國古典園林
對于中國古典園林,不能全盤否認也不能全盤照搬,應秉承“揚棄”的態(tài)度來處理它和中國現代園林景觀的關系。應避免古典園林的使用與小部分使用人群的局限。破除過分的封閉違和感滿足現今大眾的使用需求。應學習并發(fā)揚古典園林對場地原址的思考、場所精神的塑造、場景布置的精心研究并且滿足使用人群的需要,找回在快節(jié)奏生活和信息全球化影響下丟失的園林景觀的精致和魅力。
3.1.2 中國現代園林景觀與西方園林景觀
同樣,對于西方園林景觀我們也應秉承“取之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全球化和地域文化,在保留自我的同時選擇的接受融合。注重恢復園林景觀的人文尺度,尊重地域文化,強調人對自然的體驗,用園林景觀的塑造來引導人們對人生意義的冥想。最重要的是回歸本土文化,研究發(fā)揚附和中國特色的本土景觀,不要在涌入的西方文化中丟失了中國園林的特色魅力。
如何處理場地精神的提煉表現,如何塑造場地特有魅力,如何處理人的需的求和自然的現狀的沖突成為了現在園林景觀設計想要追尋的重點。江洋湖畔淤泥庫作為一個典型的正面事例值得我們關注。
江洋畔位于杭州西湖鳳凰山西部,是一個山間谷地。追溯歷史,這里是江海退去消失后留下的田地。20世紀末,用來堆放西湖淤泥的堆積場地。在2003年,停止輸送,整個場地變成良好的濕地。無人打擾,潮濕的淤泥,豐富的小氣候使這片淤泥堆積場有了新的靈魂。自然地演替進程,催生了淤泥中埋藏的種子開始發(fā)芽生長。從水生植物到濕生草本植物而后是耐水的喬灌木。逐漸這個場地形成了新的斑塊及生態(tài)群落。
而后江洋畔開始進行生態(tài)公園改造。設計團隊并沒有把整個地塊徹底重新整合,而是選擇了根據它自身形成的斑塊特征進行維護和改造,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不被打破的同時,挖掘它的歷史來源也就是西湖淤泥的記憶疊加新的當代元素文化從而構建出新的以人為本的生態(tài)公園。
保留了原有的柳樹林,建立生態(tài)廊橋讓觀賞者能夠從中感受到這份來自西湖的淤泥堆積的場地隱含的歷史感,文化感。使游人從身心都能體會自然帶給我們演替的魅力。是一種回歸事物本然的美。
圖2 江洋畔生態(tài)公園 生態(tài)廊橋
圖3 江洋畔生態(tài)公園 生態(tài)群落
在信息全球化的現今社會,如何保持自我的園林景觀特色,尋找本土園林景觀魅力尤為重要。以去其糟粕,取之精華的態(tài)度對待西方文化的沖擊,以揚棄的態(tài)度來面對中國古典園林。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城市建設,潛心感受探索場地的精神。學習批判性地域主義帶給我們的啟示,以動態(tài)開放的思想來分析構建場地。尊重自然和人性真正的需求,達到人和自然和諧共生。探索場地特色與魅力,賦予場地靈魂和詩性,而不是平鋪直敘的模板式設計,重現中國園林之魅。
[1]丁奇,李利.“失魅中的返魅”——尋常景觀認知及其自反性思考[J].建筑師,2014,(02):52-62.
[2]何光乾.基于批判性地域主義的山地城市景觀設計研究[D].重慶大學,2013.
[3]楊濱章.景觀設計地域性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J].園林,2012,(11):12-17.
[4]黃思思.批判性地域主義下中國古典園林元素的當代“隱”應用研究[D].東華大學,2012.
[5](明)計成著,趙農注釋.園冶圖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6]張娟娟,何方.我國傳統(tǒng)園林與現代景觀設計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J].江西建材,2015,21:194+197.
[7]王浙吉.中國傳統(tǒng)元素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園藝文摘,2015,(09):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