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巧玲
摘 要:語文教學在學校各科教學中應該算是一個“老大難”,而語文作文教學更是“老大難”中的“老大難”。語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師害怕教作文,學生害怕學作文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作文寫作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可以說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學會寫作??墒?,寫作課是語文教師最頭疼的課程,如何上好語文課成了教師們經常交流討論的內容。學生也怕上寫作課,因為在學生看來,寫作課是枯燥、無聊的課,不知道要寫什么,卻還要像“擠牙膏”似得擠出幾百字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現(xiàn)在的一些老師仍然無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來進行教學。作文課上,教師把各種信息往學生頭腦里塞,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教師批改學生作文大概需要一天的時間,看著學生詞不達意、空洞無物的作文,教師感到很疲累。批改后的作文到了學生手中,學生則是滿不在乎地看一眼評語,就塞進了書包。作文課成為師生均感勞累的課程。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寫作的有效性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利用游戲教學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尚未擺脫愛玩游戲的天性。因此,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以借助游戲來提高寫作的有效性。
比如,在講授如何進行作文選材時,我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打不起精神,因為當時天氣比較炎熱,大家昏昏欲睡。于是,我靈機一動,打算帶領學生做一個游戲。我說道:“同學們,咱們來做一個畫樹葉的游戲好不好?”聽到我這樣說,學生立刻打起了精神。接下來我在黑板上畫了很多樹的樹干,唯獨沒有樹葉??吹竭@種情形,學生感到很困惑,于是我說道:“同學們一定會對這些圖畫感到好奇吧?為什么沒有樹葉呢?畫樹葉的任務就教給你們了!”話音剛落,便有幾個學生爭先恐后地上臺畫樹葉。游戲結束之后,我問大家:“今天的游戲好玩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好玩!”“那我們今天的作文題目就是《畫樹葉》,請同學們把今天這個游戲的過程寫下來,不少于300字。”任務布置下去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
二、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蘇教版寫作教材的一個特點是非常關注兒童的內心世界,目的是打開學生興趣的大門,讓學生喜歡表達,樂于表達。在寫作教學中,要為學生營造樂于寫作的氛圍。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習作3”中,教師可先出示“藍天彩云圖”,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想象這些云彩像什么,把學生的視覺和思維結合起來,千姿百態(tài)的云朵會讓學生激動,若是能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就會有說不完的內容,然后讓學生試著說,一旦表達的氛圍營造出來,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表達將會很流暢。
三、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體會生活中的真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葉圣陶先生在談到寫作的真諦時說寫作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和來源。作文是學生生活的再現(xiàn)。我們要想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就要讓學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抒發(fā)情感的好方法。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科技館、植物園、動物園,讓學生親近自然、感悟自然;組織學生參加跳繩、拔河、踢毽子、老鷹抓小雞、跳方格等體育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節(jié)假日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學生體會親情的偉大。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平凡簡單的生活,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體味到生活的美,作文就有了真情實感。
四、引導學生多積累寫作素材
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睂W生怕寫作文的一個原因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因此,鍛煉學生積累素材顯得很重要。比如可以增加學生閱讀量。多閱讀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智慧,陶冶情操,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以及作者的觀察、思維方法。我們提倡學生多閱讀,也要從學生的閱讀興趣出發(fā),提高學生閱讀和欣賞水平。另外,閱讀要講究方法。在閱讀過程中要注意語言的學習積累,摘抄下文章中優(yōu)美的句子,也可以制成讀書卡片。
以上便是筆者提出的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有效性的幾個策略,供大家參考。事實上,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還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列舉了。希望本文的寫作能給廣大小學語文教師一些啟發(fā),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艷.試論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6(7).
[2]楚玉平.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6(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