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宗
香港的冰室,真的只是賣冷飲和小吃的地方。但那里匯集著港民的談判、工作餐和學霸學渣。傳八卦、線人會面、工歇打屁……總之,匯集了香港最根本的人情味。
隱匿在冰室里的香港市井文化
每次去香港總是會去冰室坐一坐,簡單地喝個絲襪奶茶,吃個私家烤whatever多士,聽聽當?shù)氐陌自?,看看悠閑的人和工作匆忙的人在香港這個城市中的狀態(tài),最接地氣的地方總能想到冰室。
冰室里的老字號,開店年齡幾乎快半個世紀了,不多見于繁華街道,相反卻隱匿角落里。臺灣作家舒國平這樣形容香港冰室:“你在中環(huán)或尖沙咀這類炫亮之區(qū)不易見著,在陳舊灰暗的老商區(qū)的后巷背街倒可偶一見之,有懷舊癖者正好可借此尋幽搜古一番?!?/p>
羅阿仔是香港民間美食組織“尋味H K”的發(fā)起人,他始終記得自己放學回家時,總要先在街邊鋪頭的冰室歇上一腳,用零用錢買一份魚蛋和一杯檸檬紅茶。坐在他隔壁穿著汗衫的叔叔們永遠手里拿著馬經(jīng),討論著賽馬;后排座位的阿姨在討論旺角哪處的店又開始有折扣奉送。
四年前,羅阿仔已經(jīng)開始和朋友們張羅組織“尋味H K”的活動了,但他們最“傷心”的活動卻是到祥利冰室喝最后一杯茶。
曾在電影《文雀》、電視劇《溏心風暴》里頻頻出現(xiàn)的祥利冰室在2010年宣布結業(yè)了。在它營業(yè)的最后一天,那里竟然成為一個景點,不少市民都慕名而去,很多人都是老主顧,特意去店里要一杯奶茶緬懷這家老店。
羅阿仔在祥利點了一份豬扒包、鹵水牛肉三文治和一杯奶茶,都是祥利的招牌主打。在祥利的宣傳板上,伙計們寫著這樣幾行字:“營業(yè)直到本月六月,光榮結業(yè)?!碑敃r,很多人在香港版開飯喇寫下這樣的分別標題:《祥利,再見》《懷舊冰室》《聚散有時》《最后探戈》和《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等。
很多像羅阿仔這樣地道的香港本地饕客都認為,祥利是非常有香港市井文化符號的冰室。這里的裝潢就十分具有代表性,典型的香港老字號冰室一定是舊舊的,有一條窄仄的樓梯可以到達閣樓,食客可以在高位安坐,居高臨下可看到樓面堂座的食客。墻面是花格仔階磚,桌旁的凳子古老而破舊,一坐下來就發(fā)出“咯吱咯吱”的聲音。祥利冰室的特色還有一個有53年歷史的古董收款機,外表滿是銅銹,在這里營業(yè)的最后一天,很多客人都頗有感觸地走到前臺,摟著這臺收款機拍了照片。
冰室,對于香港人而言,絕非只是一個甜品店這樣簡單純粹的概念。他們在冰室里體驗的也不僅是店內(nèi)的食物,還要感受它的細致、悠閑和港式文化的細膩。
香港掌故研究者鄭寶鴻指出,早在19世紀末,冰室已經(jīng)在香港出現(xiàn),但因為當時還沒有制冰設備,所用的冰是由歐美海運到香港,可想而知,飲冰必是富貴人家才可享受。直到1880年,香港開始有人工制冰,冰的供應穩(wěn)定了,而且價錢大幅下降,于是冰室就應運而生。早期的冰室不供應飯、面這類飽肚的食品,只供應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規(guī)模大一點的冰室則自設面包工場,制造新鮮的菠蘿包及蛋撻。
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香港本土涌入大量美式快餐影響了冰室的擴張。香港人開始追求速度、講求效率,認為冰室節(jié)奏太過緩慢,食物款式不夠大眾化,香港冰室也越來越邊緣化。慢慢地,香港冰室逐漸向茶餐廳靠攏,茶餐廳更是大規(guī)模取代了冰室的職能和地位。曾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截至2007年,香港以“冰室”名義運作的食肆只剩30多間,這些店多數(shù)于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開業(yè),現(xiàn)在為了經(jīng)營,也只能多售賣種類更豐富的食物。
冰室與香港電影互相關照
很久以前,冰室真的只是賣冷飲和小吃,后來慢慢的加進了常餐和飯面,演變成了現(xiàn)在常見的茶餐廳。盡管冰室與時俱進,不斷地改變著曾經(jīng)的容貌,然而那份八九十年代留下的冰室文化,仍然深刻烙在人們的心里。
有人形容,香港冰室真正的全盛期是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每家冰室都必備杏仁奶糊、蓮子蛋茶、菠蘿奶糊等。進入80年代,冰室里開始添加售賣魚蛋粉面、炒粉面飯,所有冰室老板都希望可以借店做更多的生意。
值得人注意的是,香港冰室一直與香港的電影文化相契合,冰室更是香港電影中常見的會面場景。
位于香港旺角廣東道的中國冰室,可能是年代久遠的關系,其懷舊的氛圍成為很多大導演電影中的常用場景。這里和祥利冰室有幾乎相近的環(huán)境場景,墻壁、地面、窗戶和吊扇都有濃重的年代感。同時,這里也是很多TVB電視劇和電影愿意取景的地方。在土瓜灣堅守了超過50年的白宮冰室,也是很多電影和廣告商愿意前去的地方。無論電影或電視場景怎樣變化,奶茶、蛋撻和菠蘿包的組合,絕對是幾十年來熟客們不變的美食配搭。
香港的老牌冰室一般都是家族生意,以白宮冰室為例,就是由許家爸爸打理,70年代許爸爸選擇退休,便把生意交由兒子許先生。經(jīng)營一家冰室,幾乎是全家上陣的買賣,雖然沒有明確的分工,但每個人都會默契地端盤、下單和收銀?!皩の禜 K”發(fā)起人羅阿仔向記者介紹,這些冰室老字號都不喜歡請外人打理生意,就算是招攬的伙計也是同街坊的彼此看著長大的小輩,或者干脆就是老伙計的親朋好友。“這些冰室里沒有嚴格的商業(yè)體制的經(jīng)營思路,來這里消費的人也不會苛求服務或者出品,熟客們來這里就是吃一份老味道,伙計們和熟客相互招呼和調侃,充滿人情味和市井味,這是香港冰室區(qū)別于其他快餐連鎖店的獨特氣質?!?/p>
華星冰室,算是香港冰室陣營中的后起之秀,相比祥利、白宮或者中國冰室,華星不夠老,但卻足夠有出名的噱頭。那里簡直就是英皇員工、藝人的下午茶聚集地。英皇人來這里喝茶聊天就像高中生去街邊的珍珠奶茶店一樣隨便。店堂布置很有懷舊情懷,當然是懷舊華星的一眾藝人。
由于娛樂圈背景的關系,墻上有一白板,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很多明星的簽名。眼力不好的吃客常對著一處像字又像畫的痕跡觀察、揣摩和分析許久,猜測留名的究竟是誰。華星冰室,可以說是香港冰室的轉型之作。
羅阿仔這樣認為:“至少,這里讓冰室擺脫了老舊陳腐的形象,讓很多年輕人愿意從快餐甜品店走到冰室里,在這里感受香港的經(jīng)典甜品小食味道。”記者發(fā)現(xiàn),在華星冰室,很多年輕港人都喜歡這里的奶油豬仔包,它很脆香,再配上煉奶和牛肉,讓很多學生把它當成下午茶必備餐品。
在冰室尋找港式文化的身份認同
《九龍冰室》是香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電影,影片就以“冰室”為題名,故事以古惑仔為系列延續(xù),典型的港式風格影片。據(jù)說這部片子,包括《酒店風云》和《廟街孖兄弟》等都是在美都餐室進行拍攝的。
美都餐室于1950年開業(yè),直至今日仍保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裝潢,所有的細節(jié)、景物和一切都見證著香港近半個世界的歷史?,F(xiàn)在,美都不僅是香港本地熟客們喜愛聚集之地,很多內(nèi)地游客也會專程到這里感受香港傳統(tǒng)風味。
香港專欄作家Isabella Leong認為,香港冰室無論怎樣式微,現(xiàn)在它都有新舊兼容、新舊更替的一個過程,正如同香港的文化一樣。她甚至認為,在飲食的繼承身份認同的探索上,食物可能是我們身份認同感覺的核心。香港著名記者陳曉蕾在《香港第一》的序中說:“香港的根基到底在哪?是什么產(chǎn)生出香港第一?這些問題太大了,或許是由最微小的一點開始。離開了香港,最想念的是什么?答案往往是食物,一串魚蛋、一杯鴛鴦、某某鋪的糕點、某某店的招牌菜,而內(nèi)里其實是一份感情,一份共同經(jīng)歷,甚至一點力量?!憋@然,她也認為,對于香港的認同是通過食物建立的。
香港類似的冰室還有很多———文華冰室、順記冰室、廣成冰室和源記等。冰室甜品的種類也都一脈相承,日漸繁多,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杏仁糊、燉奶、西米露、核桃露、麥米粥及甜品仙草等,西式的有芒果布丁、起士蛋糕等,還有中西合璧的西米布丁、楊枝甘露和西米撈等。冰室出品的轉型和變化,似乎也在預示香港冰室未來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潮青愿意通過做舊效果,試圖還原一個純粹的60年代鼎盛期的港派冰室店。
談及香港冰室的未來,很多冰室的經(jīng)營者都不愿多說,他們大多坦言,將來還不知道自己的冰室在不在。似乎冰室的出路只會越來越窄,而并不會是一條直路。為了家族生意,他們也希望能做多久,就支撐多久。在香港旺角文華冰廳,我們拍攝了360度攝影,并且結合聲效,把圖片和現(xiàn)場聲音以一種新的方式結合一起。在香港旺角,四處遍布的食肆中,文華冰廳的位置并不顯眼,仍然堅持幾十年前的運作模式的冰室已經(jīng)鳳毛麟角,從喧嘩的街上走進冰室,仿佛立刻穿越回七八十年代。
在文華,以及很多和文華相似的冰室里,每一塊黑板菜單、發(fā)霉的吊扇、銹跡斑駁的桌椅,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歷史的蹤跡。不僅是店內(nèi)物品可以成為歷史,連里面的人也都可成為冰室歷史的一部分。
而歷史,并不是能夠隨意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