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華
摘 要:古詩詞充滿魅力,卻因讀、講、背的教學形式而變得黯然。教師應收集分類詩詞,了解學習詩詞中客觀事物與情感的聯(lián)系,學習詩詞表達手法,尋找詩詞與生活寫作的通道,讓鑒賞體悟成為主動行為,與寫作共進。
關鍵詞:詩詞;分類收集;生活情境;理解感悟;寫作化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1-089-1
古詩詞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古詩精煉、含蓄、形象、魅力無窮。它將生活中的事物與詩人特定的感受融為一體。學習古詩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文學知識、打好語言基礎,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鑒賞以及想象能力。
一、學習詩詞中的詠物篇
景物描寫是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同時詠物寫景中情感是氣脈,景物中融進了情感,事物才會有靈動的氣息,并借助一定的表達技巧,精心構(gòu)筑,值得讀者去咀嚼回味。
古典詩詞以凝練、含蓄的語言抒寫情感,借此言彼。這些景、物,并不是客觀的簡單摹擬,而是經(jīng)過作者心靈的感應和過濾,染上了鮮明的主觀色彩。[1]
蘇軾《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這是蘇軾被貶惠州時所作,詩人將梅花隱喻王朝云。梅花不怕瘴霧侵襲,喻指南貶時的惡劣環(huán)境,也隱指王朝云相從相隨;玉骨、冰肌、仙風,寫出梅紅的堅韌潔白,又與人的外表和品性契合。梅花逐曉云而去,喻含王朝云的辭離,有著蘇軾的孤獨和感戀。句句寫梅,句句贊梅,又處處表達對王朝云的思念和哀悼。
李清照《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桂花“暗淡輕黃”色淡光暗,“體性柔”秉性溫柔,“情疏跡遠”唯把“芳香留”,這桂花猶如隱居君子,以高尚的情操贏得世人敬佩。讓自己最愛的梅花、菊花產(chǎn)生忌妒,還追問屈原為桂花抱屈,顯現(xiàn)詞人的傲視塵俗,挺拔正直。[2]
作者借助事物特點,把自己的情思寄寓事物中,“凡物”具了靈性,表意不直露,深藏細嚼自體味,這才是文學作品的真諦。
二、學習將詩詞運用于寫作
詩歌是詩人內(nèi)心與外物感應的產(chǎn)物,源于生活,移情于物。皮亞杰認為:“學習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豐富和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結(jié)構(gòu)的過程?!盵3]
在寫作中選擇好寫作對象,精選相關詩詞,讓學生觀察、運用、領悟。學生在寫作中與詩詞穿越對話,千年詩情化于同一事物。下面展示學生借用詩詞改寫的作品:
絲瓜花的燦爛
“一、二、三、四……”我仰著脖子在瓜架下數(shù)著。
“丫頭,你在干什么!”爺爺有些嚴肅地喊住我?!盃敔敚以跀?shù)絲瓜花!”“小孩子不要亂數(shù),不然果實長不好?!蔽亿s緊捂起嘴巴,似懂非懂地領會為這小黃花在剛生長時怕別人驚擾,不多問地朝爺爺點點頭,因為爺爺一直告訴我一花一草都是有生命的。
數(shù)日雨晴碧苗長,絲瓜沿上瓦墻生。春暖時,爺爺在屋前種上了幾株小瓜秧,不時伺弄搭架,于是這瓜秧每日蔓長攀架。在雨潤光照下,滿棚滿架得長不夠,長長的苗須使勁夠到旁邊小屋的瓦楞上。似有無窮韌勁,尋找自己的生命之路。
翠蔓黃花子累累,風卷淡香迎面來。夏日陽光,蓬勃了滿架的綠葉碧蔓,催開了一朵又一朵絲瓜花。這些盈盈黃花在葉蔓的鼓舞下撒了歡地長,它們有著燦爛的笑臉,每一朵小黃花都是樸實而輝煌,一齊開放,卻也壯觀而震撼人心。夏日能量,催熟了一朵又一朵,展開笑臉的黃花開始收聚、黯淡,花下就會結(jié)出嫩小的絲瓜仔。不久,架上架下就會掛滿長長短短、粗粗細細的絲瓜。謝了這茬,又開了那茬,從夏到秋。
寂寥籬戶已不在,簇簇黃花成記憶。家鄉(xiāng)小院老屋已不在,閉上眼,讓自己仰在這碧玉天穹下的金色花園里,藤蔓在清風中攀援向上,裊娜起舞,每一搖曳都是生動,點點金黃成為迷戀我生命的馨香,在恬靜的綻放中收獲期望。長大了也從沒人說起絲瓜花的神奇,但從小滿心滿眼地看著,在我的心里絲瓜花就是神奇的。
在我的小花盆里放上一坯泥土,撒上幾粒小瓜籽,讓它和陽光暖風一起燦爛。
這篇短文的寫作思路說明,絲瓜花普通至極,但絲瓜“哪里能爬就去哪里”的勁深深留在印象中,小小的黃花能孕育從夏到秋的瓜。熟悉播種、發(fā)芽、長葉、爬棚、開花、結(jié)瓜的過程,但要把它們描繪出來,就覺得筆頭生澀,描寫無力。開始搜集詩詞,杜汝能的《絲瓜》、張以寧的《絲瓜》、方鳳的《寄柳道傳黃晉卿兩生》等的作品,有對絲瓜不同階段描繪,正好可以拼接在一片文章中,在主體部分的三個自然段中,選用個別句子并進行修改,借此點化展開具體描寫。有時引用詩句不免會有堆砌之感,但這里三句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并努力將在以后的學習運用中不斷求進。
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讓這些“陌生”的詩歌,放到自己的寫作情境中,居然不遙遠了。
心眼共同融入,由解而寫,由寫而解,這應該是一種很好的解詩、悟詩、學詩的過程。有了寫作的“目的”,更加強了自覺查閱了解的動力,學是為了不學,這個目的就能更好地達到。教師要盡量引導孩子關注生活,從生活出發(fā),遵循詩與生活契合的宗旨。
這樣的過程可以打通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相信學生會在慢慢靠近中和詩詞親密,尋找到寫作的源泉、創(chuàng)作的熱情,享受詩詞的“清風明月”,讓詩詞、語文、生活、生命共生花。
[參考文獻]
[1]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M],2010.
[2]樂云等.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M],2010.
[3]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北師大出版社[M],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