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究《離騷》中屈原的生死觀

2017-06-30 08:28鄒青
中文信息 2017年6期
關鍵詞:離騷生死觀屈原

鄒青

摘 要:《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這篇體制宏大、情感豐富、富有思想深度的政治抒情長詩,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帙,光照萬代、澤被后世,而且作為歷史資料,它對于后人了解屈原的為人性格、思想斗爭經(jīng)歷,及其生死觀念和立場,也都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離騷》 屈原 生命 生死觀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6-0-01

在中國文學史上,屈原可以算得上是直面死亡、言及死亡最多的一位詩人。其中,在其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中就有七次:“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佤兮”、“伏清白以死直兮”、“雖體解吾猶未變兮”、“阽余身而危死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屈原以最徹底、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理想、對待信仰、對待他人生中的一切,即便是對死亡。其生死觀的基礎是情感和堅持,是“對社會政治和人生理想的雙重固持”,即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與準備好了的死亡選擇,看似矛盾實則形成高度統(tǒng)一的觀念、心理,它們構成了屈原生死觀的特殊性與永恒性。

首先,《離騷》反復表現(xiàn)出屈原隨時準備終結自己生命與對時間流逝的緊迫感的矛盾。

一般來說,一個準備要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對時間的流逝是不太在意、不太關心的。屈原卻相反,他對時間有著超乎常人的緊迫感,有著特別的個人時間體驗:“汩馀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通常認為,《離騷》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后,此時他對楚懷王仍寄以希望,對楚王室的幻想仍然沒有最后的破滅和絕望。暫的政治失勢使屈原更加珍惜時間,不是為了自己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而是要“及前王之踵武”、“謇吾法夫前修”,是要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是“恐皇輿之敗績”,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而擔憂。

其次,《離騷》反復表現(xiàn)出屈原隨時準備終結自己生命與“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的焦急感的矛盾。

“恐脩名之不立”,即擔心自己的美名不能早一點確立。這種生命觀是積極的,屈原并不在意于個人的功名利祿,也不在意于個人作用的社會承認,而是全身心關注民族、國家的興衰成敗。至于“脩名”,可以稱得上是屈原個人的審美追求和信仰,他希望自己達到一種審美的最高境界。他以“麗服”、“精玉”暗喻對美的追求,以蘭草、芰荷象征人格的高潔,甚至連他的政治理想也以“美政”來命名,而屈原對時光的極度珍惜是以對理想、對至美的追求為終極條件的,在死亡與這種追求之間,他寧可選擇死亡,也不會放棄追求。

最后,表現(xiàn)出屈原隨時準備終結自己生命與熱愛生活、熱愛故土和民族的矛盾。

一般而言,一個對生活極度灰心、悲觀厭世的人才會自殺。而屈原卻恰恰相反,準備走向死亡卻絲毫未影響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追求。屈原對民族、對人民、對故土的熱愛之情,在其詩作中也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他為民生的艱難而痛苦,“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也為人民的痛苦忍耐,“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九章·抽思》);甚至為民眾的苦難敢于責罵上蒼,“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哀郢》)……《離騷》中,在屈原看來,生命的本義在于本性的保持,人要為自己的理想(包括人格、政治、社會三種理想)生存,而人的一生又是極其短暫的,為此他才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假如人不能按自己的理想生存,那不如不生存,這樣活下去并沒有意義。因此,正是對生命、對民族的熱愛,對美的至愛,屈原義無返顧地選擇了汩羅自沉;也正是汩羅自沉,更顯示出屈原對生命、對民族、對國家、對美政的激情和追求。

屈原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代,同時代的儒家、道家理論中也有對生命、對生死的闡釋和宣揚,并對中國人的生死觀有著強有力而深遠的影響。在此,我們可以將屈原和儒、道兩家一起作個簡略的對比。

道家的生死觀集中表現(xiàn)在《莊子》一書之中,“莊周夢蝶”與“妻死,莊子鼓盆而歌”兩個故事生動、形象、典型地代表了道家的生死觀:生與死都是虛無一體的,此生即彼死、此死即彼生。將夢與醒、生與死強加確定、區(qū)分,只能是受外物之羈絆、束縛,而頓生計較之心,此無異于對生命之殘害。因此,像樣的對時間的緊迫感、焦急感,在道家看來似乎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莊子就是要用這種極端反常的判斷打破人們對時間的固有概念,從而進入一種“天人合人”的無時間境界。

儒家生死觀與道家生死觀大多是相對的。儒家注重生,對死則取回避態(tài)度。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但儒家并不是怕死,“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荀子·禮論》)。儒家也認識到人之生死為自然變化之常理,主張對死亡泰然處之;然而因為認識到死亡的必須性,才能注重在世時建功立業(yè)。儒家最為顯著的是進退觀,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當個人利益與道義不能兩全的時候,儒家堅決主張舍生取義:“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孟子·告子上》)。

綜上,屈原的生死觀是不以理性判斷為主,而是個人情感的力量占主導,它出于自己對理想的追求、對生命的珍惜、對國家、對民族、對信仰的赤誠,是“對社會政治和人生理想的雙重固持”。

參考文獻

[1][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中華書局 2008年11月第6版

[2]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 中華書局 2004年9月第1版

[3]金開誠:《屈原辭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

[4]毛慶:《屈原與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8年6月版

[5]劉永濟:《屈賦通箋 箋屈馀義》 中華書局 2007年10月 第1版

猜你喜歡
離騷生死觀屈原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端午思屈原
《離騷》中的象喻手法及創(chuàng)作范式
我國醫(yī)學院校生死觀教育的困境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