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學因其自身的思想魅力與各種歷史社會因素的耦合,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主流思想,并對中國古代政治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形成獨特的政治模式——德治模式,即在治國理政方略上,以“仁”為“道”作為最高原則,確立德治的理念,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惠民為旨,力行不止,以實現天下大同的宏偉目標。其治理思想于當今的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治理;儒學;仁—道治理模式
作者簡介:孟憲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北京 100732)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唯獨儒家文化能夠長期被執(zhí)政者采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部分。而其他諸家往往是階段性地被吸納進主流意識形態(tài),或是流于民間而消亡。雖然儒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偽君子和小人,但是其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影響卻不可漠視。上行路線是儒生治國,下行路線是鄉(xiāng)紳自治??梢哉f,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方略的主體是儒家學說,兼容其他各家。社會治理也是儒家學說為主導。
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對政治直接影響的結果。至漢武帝時,出現“獨尊儒術”的局面,確立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大統(tǒng)一。后來的科舉考試,也是以儒學為主,宋明科舉則以“四書五經”為教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儒學到達了頂峰,深入社會各階層。
儒學對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形成其獨特的政治模式——德治模式。在治國理政方略上,以“仁”為“道”——最高原理,確立德治的理念,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惠民為旨,力行不止,以實現天下大同的目的。
一、仁—道:儒家的治理模式
儒學經過孔子的改造和完善之后,儒者不再只是一種職業(yè),而是一個學派。欲經邦濟世卻報國無門的孔子,便招學生,創(chuàng)學校,教書育人弘道。“論次詩書,修起禮樂”,整理和選編文史哲等典籍??鬃诱砭幾氲牡浼小对姟贰ⅰ稌?、《禮》、《易》、《樂》和《春秋》六部,一般稱之為“六藝”或“六經”。再加上孔子言行錄《論語》和家訓錄《孔子家語》,共同奠定了早期儒學的理論基礎。后來又增加《大學》、《中庸》與《孟子》。這就是人們悉知的“四書五經”。
作為思想流派的儒家,有自身的特質。早期代表人物為孔子、孟子和荀子。儒家尊六經,以孔子為宗師,“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保ā稘h書·藝文志》)崇尚王道精神,仁義是其思想核心;倡導周之禮制,重視倫理道德,并強調教化的作用。
其學說的靈魂為“仁”,具有“道”的地位。仁的含義頗為豐富,愛人是為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積極地關愛、幫助他人,不帶功利目的,只予不取。因此“仁者,人也”(《中庸》)。這是最普遍意義上的人,能夠突破一己之私,施愛于人。人與禽獸有別于此。孟子則進一步論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據:“仁也者,人也”(《孟子·盡心下》)。因此,仁在儒家的地位可想而知,它就是儒家的“道”,能生一切。
然而如果只強調“愛人”而沒有尺度,則就會因“愛”而生“傷”與“恨”。也就是即使是積極之愛,如果不顧及對方的感受,也會演變成為一種傷害。因此孔子提出一條金規(guī)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愛”的限制,以免走向反面——以愛害人,甚至以愛殺人{1}?!叭省辈⒉皇且粋€外在的規(guī)范,而是一個人(君子)的心性修養(yǎng)?!盀槿视杉海扇撕踉??”(《孟子·顏淵》)修身養(yǎng)性成仁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也應該做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皆是以修身為本”(《大學》)。三綱六證八目{2}是修學的原則與指導方法。
當普遍性的愛被確定之后,愛的精神或“本相”與現實融合時,就會形成各種特殊之愛,如血親之愛、友誼之愛、兩性之愛和革命同志之愛等。這些愛都是帶有差異性的愛,難以做到無等差。因為對于一個本初的人而言,最先相遇的就是親人,盡管力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人的有限性、時空的限制和物資的制約,在殘酷的現實之中,無法做到愛人如鄰,更遑論愛人如己。儒家以孝悌為具體之愛的基石:“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保ā吨杏埂罚塾H人,尤其是雙親應放在第一位:“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因而君子更要踐行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鬃拥牡炔钪異凼腔谧匀恢捞岢鰜淼模皇侨缫恍┡姓吣菢佑彩巧袒顒兊貙⑵滟H斥為捍衛(wèi)封建等級制度。其實孔子的情感倫理學類似于現代西方情感現象學意義上的倫理學。
作為群體一員的人與他者交往時,仁則為忠恕,待人誠實和寬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這是君子必不可少的修身功課。而具體展開則為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這樣才能形成君子之交,為了共同的理想而奮斗,成為真正的義士。儒家一貫重義輕利,無不與之密切相關,就連江洋大盜也講究“盜亦有道”,江湖不可無義氣,否則亦無立錐之地。歷來的改朝換代、農民起義、革命造反,甚至是流寇匪盜,無不打著道義的旗號。
那么當這種普遍的“仁”與政治生活融合則會呈現出什么樣的表征呢?孔子稱之為“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問仁時,夫子答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不斷提高自制力,約束自己的行為,使之合于禮的規(guī)范?!爸臼咳嗜?,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即舍小我以成全大我。后來,便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說。這種大而無畏的獻身精神,就是仁的天下情懷。
在中國漫長的政治文化中,儒家形成獨特的治國理政思想,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仁—道治理模式”。仁是政治的前提,是制定治國理政方略的依據。在此基礎上,以德和禮為治理的原則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
二、德主禮輔:儒家的治理方略
儒家的治國方略可以簡單歸為三點:治理主體的塑造,即君子的養(yǎng)成;治理規(guī)范的建立,即禮制的完備;治理政策的落實,即興教化和護民生。
1. 君子的培養(yǎng)
在政治活動中,政治人是主導,居于中心地位:而政治的善惡也由政治人決定,政治人自身素養(yǎng)往往又由其所處的環(huán)境與所受的教育決定的。當然孔子并沒有否定人的先天性因素,但是他更為看重后天的學習與教化,通過有針對性地教育——“因材施教”,是能夠改變人的,使其不斷趨于善——成為君子。故而老年孔子致力于教育,希望通過開放式的教育——“有教無類”,并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因材施教”,教之以“大道”,化之以仁德,使其成為君子。然后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由內圣而外王的成功轉換。君子既是治理的主體,培養(yǎng)和塑造君子則是治國理政方略的起點。
這樣一來,孔子的家國天下都串聯起來了,其中的主線就是“君子”——智慧與道德完美地融于一身。這也是孔子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想的邏輯起點,有君子則道行于天下。政治上更是如此,依然推崇道德??鬃右源俗鞒隽艘粋€重要的推論:“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而孝悌正是君子德性的核心,因而只有安守孝悌之道,才有人生之“本”,才可能成為君子。而不孝不悌者,就絕不可能是君子,往往會是偽君子。有了對道德的信心,進而以此建構政治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為德性政治學。也就是以道德為政治的前提和基石,進而設計一系列的法律制度?!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钡轮蔚膬?yōu)越性遠非刑罰所能比擬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只有推行德治,才可能實現王道政治。
居于儒家早期政治學中心的君子,到底有何義?君子有好幾個層面的含義,可指得道之人,近似《周易》中的“大人”。大人,不只是常識意義上的得勢之人,即位高權重者,更是得道合道之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也可指成人,與小人即小孩相對應;儒家君子為品德優(yōu)秀者,并知行合一??鬃佑妹枋鲂缘姆椒ǎU釋君子的人格特征。
君子志在求道,守道和弘道。而不在乎現實得失:“君子謀道不謀食?!討n道不憂貧?!奔幢阖毨б膊粊y,內心安定,行為規(guī)范,“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不論富貴與貧賤都不違道:“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一切行為都要以道為依據,不論處境如何,都要死守善道。且不斷弘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君子重義輕利,德性為上。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比柿x為重,所思者乃道德:“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倍卜騽t惦記著利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勤于行與證,而謹慎少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仁智皆備,義勇兼具:“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舍己為人,愿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君子公而忘私,不結黨營私,坦蕩無欺,謹言慎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卑灿诘矗瑢W⒕褡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薄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論語·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保ā墩撜Z·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常內觀反省自己,能夠擺脫外界的干擾,不斷向內尋求,故而無憂無懼,泰然處世?!八抉R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更不會在乎名聲:“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與當今大行其道的明星經濟學截然不同??鬃有哪恐械木拥挥谶@些名利,更不會為其所累,儼然有仙風道骨之氣。
君子具有自制力,能夠節(jié)制自己的行為,且懷有敬畏之心,不會狂妄而亂行。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奔s束自己的行為,以益于身心修養(yǎng)?!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边@是儒家的天道,不可違背,奉之若神明,才能領到道的精神與奧妙。這就需要在生活中,去貫徹與落實。君子的日常行為基本準則很多:“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保ā墩撜Z·季氏》)悟道知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保ā墩撜Z·堯曰》)九思涵蓋了行、思和言等所有方面,如此修煉,終可成君子,而不會淪為“器物”,故夫子言“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君子勤學好問,循禮而行,文質彬彬。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弊釉唬骸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墩撜Z·雍也》)夫子對君子進行總結:“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2. 禮制的建立
孔門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不僅是政治主體,也是道德主體。如蕭公權先生所言:“儒家政治,以君子為主體。君子者以德位兼?zhèn)渲?,收修齊治平之效。此儒家所持之理想也。” [1 ]然而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不確定性以及人心難測(因為還有上智與下愚不可教,且頑劣之徒難免違德背禮),因而還須要確立秩序,即“禮”,以之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
可以說,禮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與西方法文化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可忽視的差異。禮與法都是人類規(guī)范的形式,具有范導性和強制性,使個體必須遵循相應的規(guī)定,否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治。從而實現人類行為的一致性,且有益于每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不過二者差異也非常大:禮是基于宗法倫理社會而產生的,是一種間于情法之間的規(guī)范,自然情感是其基石,不僅維護個人的利益,還要維護整體的利益。而西方的法律文化,則是以理性為基石,旨在維護個體的自由和權利。
在中國古代社會,禮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人們行為具有指導意義。禮與德猶如鳥之雙翼,德是規(guī)范心靈的,禮則是規(guī)范行為的?!岸Y,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昭公十五年》)。因而是君王必備之物:“禮,王之大經也”,是治國理政的寶典。
同樣,孔子也將禮納入其思想體系之中,構成德主禮輔的治國方略。禮不僅在公共空間具有規(guī)范性,而且在私人空間(如家庭)也具有約制性。因而能夠一以貫之,這是法難以實現的。禮是人區(qū)別于他物的表征“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保ā抖Y記·冠義》)知道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故而“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禮論》)。
循禮則能夠分清差異性,不致于亂了方寸?!叭酥詾槿苏?,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嗜说滥挥斜?,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保ā盾髯印し窍唷罚┒Y是區(qū)分事物的依據,尤其是關涉社會人倫之事:“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保ā抖Y記·禮運》)禮能夠確立人倫秩序:“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禮不只是行為規(guī)范,還是每個人的立身之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對禮的敬畏和遵守還是君子的內在修養(yǎng)。同時禮也是治國規(guī)范。夫子看到社會亂象的根源在于失去了應有的規(guī)范。“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禮崩樂壞,臣弒其君,子殺其父,兄弟相殘,時常發(fā)生。因而重新確立行為規(guī)范,尋找政治的合法性,成為首要任務。在政治中,君臣都要合于禮,臣事君以禮,君使臣以禮。在禮的基礎上,正名確分,使得政治具有合法性,人們的行為具有規(guī)范性。
3. 政策的落實
尚賢選能,以德為先。重視人才是一切政治共同體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沒有人才就沒有國家的強大。人才戰(zhàn)略永遠是首要的國家戰(zhàn)略。儒家也高度重視人才,認為國家的興衰取決于君主能否選拔和任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尚賢選能是儒家一個重要的政治舉措。以“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作為衡量人才的尺度,可見道和德是才的前提條件。
重農富民,發(fā)展社會經濟。經濟繁榮發(fā)展,社會安然有序,人們安居樂業(yè),這不僅是治國理政的目的,也是善治的題中應有之義。“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只有國家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綜合國力強大,老百姓的國家認同感才會更強。孟子也提倡制民之產,人們擁有財產,才能夠安穩(wěn)地生活,“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不僅個體如此,就是國家也不能沒有足夠的財政,否則國家不穩(wěn),社會動蕩。國家要重視農業(yè),不違農時,修水利,以資農業(yè)發(fā)展。孟子更是一反傳統(tǒng),不再貶低工商業(yè),反倒要求國家保護工商業(yè),免除關稅,這樣就能夠促使經濟快速發(fā)展。
在社會中,提倡公平正義原則。不少學者認為孔子提倡平均主義{2},筆者不大贊同此說,而傾向于公平正義的思想。夫子言:“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均”既可以理解為數量上的平均,也可以理解為比例上的均等,而后一種意義就是公平正義原則。孟子也主張通過稅收和救濟的辦法,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
大興教育,以化民風。很多學者認為孔子提倡愚民思想,如曹德本教授便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中的“知”理解為知道。這是對孔子的誤解,古漢語中“知”還可訓為強迫的意思。且我們從整體把握孔子的思想,更是一目了然。夫子對教育的重視無人出其右,對于中智之人而言,不是生而知之,是學而知之。孟子進一步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列為人生的三大樂事之一。因為教育能夠增長人的學識與涵養(yǎng),啟迪人的智慧,培育人的德性,純化社會風氣,因此,不論是國家還是家庭,都要重視教育。
從頂層制度設計,到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及百姓生活,儒家都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只要能夠得到貫徹和落實,就會收到應有的效果。每個王朝早期,因君主行仁政,不斷改革,都取得了矚目的成就,成為強國盛世。故而王道政治一直都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政道。
三、天下大同:儒家的治理目標
對政治的關注與參與,是儒家外王精神的體現。儒家士子們往往不計個人得失,畢生致力于家國天下事業(yè),希望通過對人的教化,來重塑世道人心,淳風化俗;希望上達于君,通過政治改革,消除弊端,力挽狂瀾,甚至不得已,揭竿而起,澄清寰宇,救民于水火。這種士大夫精神永不磨滅,舍己為人,以天下為己任,代代相傳。因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儒家的政治參與度最高,政治成就也令人嘆為觀止,有著最完善的治國理政方略。且它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地吸納各家思想,形成新的意識形態(tài)。
儒家治國理政的目標十分宏偉,我們可以從個體、家庭和天下三個層次進行闡釋,因為家國同構,自然其政治理想就包含著個體與家庭。對于一個儒者而言,其政治理想必須包含這三個維度,否則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儒者。從個體而言,內圣是要務。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不斷提高自身的德性與智慧,身心和諧,成為真正的君子。這樣才可能實現更宏大的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君子先憂后樂,弘道為己任,即便是明知不可為,也要竭盡所能。夫子的一生,正是這種精神的寫照?!翱鬃邮且粋€富有道德理想、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的政治哲學家,他好而樂學,立志求道,心系為政,故無論是‘學,是‘道,還是‘政,他總是要‘為的,甚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 [2 ]。儒家士子們積極進取,為家國天下奉獻自己的才智,若達則兼濟天下,立德立功,永垂不朽;窮則獨善其身,著書立說,教書育人,光焰萬丈長,以實現“立德,立功和立言”三不朽之盛事。
于家庭而言,通過個體的修身齊家,以實現家和萬事興。在先秦諸子中,唯有儒家最為重視家庭,縝密地構建出系統(tǒng)的家庭倫理關系,以規(guī)范家族繁復而瑣碎的日常生活,使之有條不紊,合情合理。孟子曾言: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可見家庭在儒子心中的地位。因此,儒家不僅制定了許多國家制度,還制定出龐大的家規(guī)族訓和啟蒙讀物,實現齊家與治國的一體化。齊家是治國的前提,可以通過家庭的狀況去考察一個人是否是君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承擔國家公共事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婆媳互敬、妯娌和睦、子孫滿堂、家業(yè)興盛,就是一個幸福而美滿的家庭。
于國家而言,儒家的理想是天下一統(tǒng),君明臣賢,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百業(yè)興盛,天下太平,實現大同之世。雖然這樣的政治理想帶有烏托邦色彩,卻一直是儒者們的不竭動力。
在以仁為道的大前提下,儒家構建出一個德治模式,輔以禮治,賢人治國,必能實現天下統(tǒng)一、國家安定、政治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家和國興、君民同樂的治世局面。在歷史上,儒家對政治影響甚深,也催生出不少盛世。即便是對當今世界構建治理理論體系,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儒家一向輕君重民,君民不過是舟水關系,民生是其政治實踐的核心議題。這種帶有人本主義傾向的政治理念,有益于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治理體系。儒家將德性置于最基礎的位置上,不得不令人深思。這種具有超越性的道德,不再是社會中的具體道德,而是具有形而上學意義的道德,是一種類似康德的律定的道德——它不僅具有絕對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信仰。這也是中國社會缺乏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的原因之一——對道德律定的敬畏,是一種準信仰。對美的敬仰,也是一種準信仰。正是這種神圣性,使得中華民族依然具有超越性。然而后現代主義的濫觴,使得真理和價值被解構,道德也被顛覆,不僅“上帝死了”,而且“人也死了”,剩下的就是支離破碎的感覺和欲望了。這無疑成為公共危機迅猛爆發(fā)的重要因素。而要對癥下藥進行有效治理,就得開展文化治理;而文化治理的關鍵在于信仰和道德的重建。儒家的君子人格與孔顏之樂,能夠堅定人們對道德的信心。
儒家輕刑罰重教化,高度重視人才,非常強調教育,這無疑可以被納入現代治理體系之中。儒家的憂患意識和不可為而為的精神,有益于培養(yǎng)現代治理的長遠目光和攻堅克難精神。眼下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和資源枯竭難題,就在于缺乏憂患意識與長遠規(guī)劃而造成的,違背可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律,終究難逃大自然的懲罰。由士精神而演化出來的奉獻精神值得學習和倡導,有益于社會治理與基層治理。顯然國家難以做到對所有公共事務進行及時而有效的治理,一旦公共危機爆發(fā),政府卻又無暇以顧,或是反應滯后,若此時民間機構、團體或者個人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貢獻各自的力量,則善莫大焉。事實上,可供借鑒的資源遠不止這些,筆者在此列其一二,讀者可自行去探究,寶藏的豐富性和神奇性才會開顯出來!
注 釋:
{1} 在古代社會之中,家長對子女的強干預,致使子女缺少自由,難以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因此,魯迅先生和一大批反封建家庭制度的革命人士強調要求推翻家長制。
{2} 《大學》提出“三綱領”和“八條目”,闡明修己為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三綱: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道德修養(yǎng)與治國平天下二者的最佳境界,也被稱為“內圣外王”。有人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系進而總結出“六證”。六證:止、定、靜、安、慮、得。南懷謹先生對三綱八目提出了新的見解,他指出應該是四綱七證八目:四綱是大學之道的道、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七證是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 如曹德本主編的《中國政治思想史》就認為孔子實行平均主義政策。參看該書第53頁。
參考文獻:
[1]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18.
[2]林存光.政治的境界[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