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燊+劉宇斌+吳耀華+華芹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在結腸癌治療中的遠期療效。方法 30例行腹腔鏡的結腸癌患者為腹腔鏡組, 另選擇同時期行傳統(tǒng)開腹術的結腸癌患者30例作為開腹組, 手術開始及手術結束后采集標本, 記錄兩組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情況及術后開始進食的時間;觀察記錄兩組患者1、3、5年生存率。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15±1.16)h短于開腹組的(1.97±1.8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失血量為(112.1±99.2)ml, 少于開腹組的(181.2±121.3)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為(3.0±0.5)d, 早于開腹組的(4.5±0.8)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明顯高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手術安全、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 不增加腹腔癌細胞的種植, 而且遠期療效好, 適合在結腸癌患者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結腸癌;腹膜;遠期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034
腹腔鏡技術已經是一種在臨床普通外科中普及的手術, 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腹部腫瘤的微創(chuàng)切除, 目前對于腹腔鏡在術后是否增加結腸癌的轉移方面的研究較少, 腹腔鏡是否增加腫瘤的轉移一直是研究的熱點[1]。本文通過對比研究探討了結腸癌患者腹膜粘附因子的變化, 以期對患者行結腸癌腹腔鏡手術的效果評估有進一步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普通外科進行手術的60例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5例, 女26例;年齡70~88歲, 平均年齡(76.7±3.8)歲。所有的患者術前均胃鏡、病理確診為結腸癌, 擬行結腸癌手術[2]。術前行胸部、腹部CT檢查, 無肺部、腹腔臟器和局部轉移的征象。腹腔鏡組中同時患2種疾病14例(46.7%), 患3種疾病9例(30.0%);開腹組同時患2種疾病16例(53.3%), 患3種疾病7例(33.3%)。兩組患者疾病種類的構成情況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 2 方法 腹部結腸癌手術術式和腹腔鏡手術參照相關手術方式進行, 采集標本和化驗[3]:采集的部位統(tǒng)一選取右上腹部, 根據手術開始和手術結束時間采集, 開腹組在進腹腔后起算時間, 腹腔鏡組在氣腹充氣成功后算時間。操作為同一小組人員, 兩組均用剪刀取下腹膜, 立即放入10%甲醛溶液的瓶中, 做好標記放入4℃的冰箱中儲存。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時間、手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開始進食的時間;對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和整合素β1的染色程度和染色細胞百分數統(tǒng)計陽性例數;觀察記錄兩組患者1、3、5年生存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15± 1.16)h短于開腹組的(1.97±1.81),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中失血量為(112.1±99.2)ml, 少于開腹組的(181.2±121.3)m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進食時間為(3.0±0.5)d, 早于開腹組的(4.5±0.8)d,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2 兩組術前和術后腹膜組織中ICAM-1和整合素β1表達陽性率比較 腹腔鏡組手術前后腹膜組織中ICAM-1的陽性率變化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組術后腹膜組織中整合素β1的陽性率變化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術后腹膜組織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 3 兩組患者遠期療效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1、3、5年生存率均明顯高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結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是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歐美國家中結腸癌占消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第三位[4]。盡管化療、放療和生物治療等諸多方法的不斷出現, 但是手術切除依然是目前結腸癌治療的重要手段。而人體重要臟器儲備的降低和伴隨的多種內科疾病, 使人接受外科手術變的復雜化, 年齡也被確定是術后出現較高并發(fā)癥和死亡率的獨立指標。特別是超過70歲的人往往伴隨多系統(tǒng)的慢性疾患, 手術的耐受力降低, 作為特定的人群, 人需要特殊的疾病治療手段。而人重要臟器儲備的降低和伴隨的多種內科疾病, 使人接受外科手術變的復雜化, 年齡也被確定是術后出現較高并發(fā)癥和死亡率的獨立指標。
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在腹腔鏡下使用內鏡閉合器切斷遠端直腸, 會由于患者盆腔狹窄及超低位切除時, 存在操作困難的問題。而采用腹腔鏡下腸膜游離, 經肛外翻拖出式手術, 更輕松完成了直腸切除閉合及超低位吻合手術??朔松厦媾枨华M窄導致的手術操作難的問題, 并且在可直視的情況下操作, 又保證了腫瘤的切緣的情況下切斷直腸而切緣無腫瘤, 提高了腫瘤切除的效率[5]。腹腔鏡手術已經成為患者新的選擇。本研究顯示, 結腸癌患者多患多種疾病, 患2~3種的百分率較高, 臟器功能儲備差, 因此, 選擇創(chuàng)傷小, 手術時間短, 出血量小的腹腔鏡手術是較好的選擇, 另外患者術前要控制好血壓、血糖等重要指標。為順利度過手術做準備;本研究結果提示兩組術后腹膜組織中ICAM-1和整合素β1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說明腹腔鏡手術并不增加結腸癌的腹腔轉移率, 這也和既往的研究相符。手術前后腹膜組織中整合素β1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考慮與手術的創(chuàng)傷的引起的免疫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 本研究認為腹腔鏡手術安全、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 不增加腹腔腹膜粘附因子的表達, 遠期療效好, 適合在結腸癌患者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世明. 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結腸癌根治術臨床療效分析. 白求恩醫(yī)學雜志, 2013, 11(4):293-294.
[2] 史經漢, 谷振光, 李永傳. 腹腔鏡及傳統(tǒng)結腸癌根治術術中指標及預后的比較.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3, 22(10):1367-1369.
[3] 左俊華.細胞膜熒光染料用于定量檢測體內外細胞增殖和肝脂肪酶在腫瘤細胞耐藥中的作用.南方醫(yī)科大學, 2014.
[4] 謝勇, 王君輔, 李紅浪. 腹腔鏡結腸癌手術中行完整結腸系膜切除研究進展.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4(3):276-278.
[5] 楊鵬. PKM2促進結腸癌細胞遷移、粘附及炎癥因子分泌的機制研究.山西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