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是主陣地。音樂教學怎樣進一步尊重學科特點,尊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更好地培育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要通過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藝術體驗,增強審美與表現(xiàn)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同時探索高中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相互融通的實踐。
【關鍵詞】音樂課堂;培育;生態(tài)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5-0070-02
【作者簡介】朱玉芳,江蘇省淮陰中學(江蘇淮安,223002)教師,高級教師,淮安市高中音樂學科帶頭人。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音樂是關乎心靈的感化,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先秦音樂以“禮樂”為核心理念,把對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近現(xiàn)代音樂教育提出“美育”,讓音樂課堂成為音樂教育的主陣地,成為審美素養(yǎng)培育的豐厚土壤,成為每一位音樂教師的責任和使命。筆者結合學校營造的“普通高中審美素養(yǎng)培育的生態(tài)重構”的美育環(huán)境,談談學校音樂教育特別是音樂課堂教學如何發(fā)揮自身功能,助力學生審美素養(yǎng)培育。
一、在音樂賞析中提高美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審美活動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和創(chuàng)造性,經常參與審美活動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審美教育被明確定義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教育”。音樂是一門非具象性、非語義性的藝術,它能夠帶給人們豐富而廣闊的想象空間。音樂教學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十分重要。
如高中《音樂鑒賞》教材(湖南文藝出版社)第一單元第一課“音樂能告訴我們什么”,在賞析芭達捷夫斯卡的鋼琴小品《少女的祈禱》時,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按照標題來理解,而是引導學生拋開標題自己想象。于是,不少學生根據(jù)自己賞析的感受給出了極具個性的理解:撒滿落日余暉的沙灘、幸福的憧憬、熱切的傾訴……在賞析瞿小松《第一交響曲》(第二樂章)時,由于這是一首無標題音樂,所以筆者依然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音樂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大膽聯(lián)想和想象,隨著音樂的進行,學生的臉上流露出或驚恐,或剛毅,或痛苦的表情,隨之而來的聯(lián)想也精彩紛呈:世界末日、大地震、戰(zhàn)爭……也有學生從作品音響不和諧且極具張力的藝術效果想到年輕人的執(zhí)著、力量、奮斗……通過兩首不同風格作品的對比賞析,學生獲得了審美體驗,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
二、在音樂作品探究中深化審美感受
很多音樂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正是它背后的歷史、文化在打動人心。音樂鑒賞課堂上不乏這樣的好作品,透過它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可以引領學生穿越時空去追尋作者最初的用意、感知作者的本真情感。
如:《多快樂》是一首由班杜利亞琴合奏的西班牙民間樂曲。初聽這首作品學生感知既有新疆音樂的色彩亦有阿拉伯音樂的風格特點,在引導學生說出對作品的感受后,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不覺得演奏樂器班杜利亞琴無論是聲音還是形狀都似曾相識嗎?”“琵琶!”學生激動地回答?!斑@首曲子是否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背景?”筆者讓學生帶著這個疑問去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學生積極行動,搜集了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料,師生討論探究后得出西班牙的音樂同時具有新疆音樂和阿拉伯音樂風格的特點。
通過對文化和歷史背景資料的搜集、查詢,既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作品的距離,更使學生產生了深沉而巨大的同感共情和心靈震撼。音樂作品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審美感受,從而實現(xiàn)美育課程、美育課堂和美育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融通。
三、在“詩而歌之”中獲得美的方式
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說過:“詩歌詩歌,詩而歌之。”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并收入《伊州大曲》作為第三段。這首樂曲在唐代的流行,不僅是由于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情意綿綿、真切動人。但在教學《音樂與詩歌的交融》一單元時,當筆者請學生朗誦這首七言絕句時,學生用幾乎沒有變化的節(jié)奏快速地讀了一遍,毫無美感可言。于是筆者引導學生了解詩歌可以用來歌唱,并且讓學生探究詩歌朗誦的時候應該用怎樣的情感、速度和節(jié)奏,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無限關懷、留戀的情感。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認為應該用與歌曲相同的節(jié)奏、速度和情感來朗誦。筆者趁機向學生介紹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的中國古代聲樂審美理念,讓學生明白這首歌在唐代得以廣泛流傳的理論依據(jù)。學生興致高昂、聲情并茂地朗誦了這首詩,接著,學生又演唱并朗誦了《水調歌頭》《虞美人》等詩詞。
通過音樂與詩歌的學習,學生既增長了樂理知識,又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審美能力得到提高,筆者相信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少學生在面對古詩詞的學習時會以“美”的方式再現(xiàn)。
四、在多種音樂形式中養(yǎng)成美的習慣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曾指出13~20歲是個體審美素養(yǎng)發(fā)展的“危機階段”,“相對主義”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為改變許多高中生衣著打扮、儀表儀容、言談舉止等不倫不類、與主流審美價值相去甚遠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引導學生,以幫助他們樹立健康適宜的審美取向。
例如,在學習中國戲曲《梨園百花》一課時,筆者在講到禮儀的“儀態(tài)”溯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戲曲,它是戲曲傳承的結果時,請學生思考:雖然教授的是結果,但我們仍要在學習戲曲知識的同時,展現(xiàn)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體現(xiàn)精神風貌的過程。于是,筆者要求女生都要學習站姿、坐姿、行姿等禮儀。在鑒賞《李玉茹談戲說藝》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到傳統(tǒng)戲曲中的美和傳情寫意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美觀的姿勢是“四功五法”的最高標準。再對男生提出了“手、眼、身、步”的要求。以這兩節(jié)課的具體訓練為基礎,結合后續(xù)每一節(jié)音樂課的不斷提醒和要求,現(xiàn)在學生都已經形成了良好的站、坐、行的姿勢。
再比如,在學習《音樂與舞蹈》一課中,筆者要求學生無論是站、坐、行都要打開肩膀(俗稱壓肩膀),脊柱有向上下兩端延伸的感覺,讓自己看起來很“頎長”,在做簡單的舞蹈動作和欣賞舞蹈作品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注意做到教師的要求。長期堅持下來,即使是在生活中很多學生也能夠以“美”的姿勢示人。音樂課堂已肩負起“形成熏陶學生審美品位和氣質”的重任。
五、在音樂課堂中奠基“美好人生”
學校音樂課堂不同于個性特長的培養(yǎng),是無差別無選擇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適性音樂教育,因此音樂課堂應該是學生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陣地。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并了解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速度、力度、音色、調式、調性、和聲等各音樂要素之間是如何決定作品風格特點的,通過掌握小到一首歌曲、大到一部交響曲的賞析方法,來總結概括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欣賞的一般方法??梢哉f,學校音樂課堂為學生奠定了一個終身享受音樂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生命質量”。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說過:“音樂家是為音樂而人生,普通人是為人生而音樂?!彼母爬鹊莱隽藢I(yè)音樂教育與普通音樂教育的區(qū)別,也道出了中小學普通音樂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孩子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