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仁
[摘 要]關于《周易》書名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主流看法是以“周”為代號,以“易”為“變易”。以“周”字“義取周普”者,亦多有支持者。對“易”為“變易”義的詮釋又有許多不同路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方面來導向“變易”說。這些詮釋與看法存在不少問題,未必是《周易》書名命名之本意。
[關鍵詞]《周易》;周;易;含義
[中圖分類號]B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1763(2017)03—0059—06
Abstract: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title of Zhouyi.The main interpretation is that Zhou means a dynasty name,and Yi means change.Many others think that Zhou means circulation and universality.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erent ways to the interpretation that Yi means change.But there are quite a few problems in these opinions,and these interpretations may not be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title of Zhouyi.
Keywords:Zhouyi;zhou;yi;meaning
戰(zhàn)國時期,私家著述剛剛興起?!啊稘h志》所載戰(zhàn)國前私家著作皆屬偽托”[1](P14)。此前的文獻有所謂“六經(jīng)”,都不是私家著述,而是經(jīng)過了集體的創(chuàng)作和長期的流變。這六經(jīng)中除《易》之外,其余五經(jīng)之書名很明顯是與書中內(nèi)容主旨或性質密切相關的。雖然《樂》已失傳,但可以由書名推知,它與《詩》《書》《禮》《春秋》一樣,也是對書中內(nèi)容主旨或性質的概括。而六經(jīng)中的《易》何以稱“易”,“易”之名與《易》文本的內(nèi)容是何關系,并非如其他經(jīng)典那樣明確。所以,《易》這部書的書名是什么含義,歷來就是一個問題。根據(jù)文獻記載,從先秦流傳至今的《易》這部典籍最初并不稱《易》,而稱《周易》。這部書的名稱、所指及其含義有一個衍變過程。
一 《周易》書名的起源及其所指
“周易”作為書名最早見載于《周禮》和《左傳》。《周禮·春官·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左傳·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薄蹲髠鳌ふ压吣辍罚骸翱壮勺右浴吨芤住敷咧?。”從《周禮》和《左傳》當中就已出現(xiàn)“周易”這個書名,可知春秋乃至更早就已有《周易》的書名了。此時《易傳》尚未成型,所以,可以肯定“周易”之名乃專指六十四卦卦形與卦爻辭而言。卦爻辭大體是由卜筮資料編纂而來,而六十四卦的卦形是否與現(xiàn)在一樣卻難以確定。
2001年,在陜西長安縣西仁村發(fā)現(xiàn)了四件西周時期的陶拍。其中采集2陶拍柄部刻有四個數(shù)字卦,轉換成陰陽爻符號卦,依次為:師、比、小畜、履。采集1陶拍柄部有兩個數(shù)字卦,轉換為陰陽爻符號卦為既濟與未濟二卦。這兩件陶拍上的數(shù)字卦卦序與今本《周易》卦序相合。李學勤先生認為,從這“兩處局部卦序,不難推想當時所用《周易》的卦序大同于今傳本卦序。換句話說,傳本《周易》那時業(yè)已存在”[2]。今本卦序的存在并不能證明、當然也不能否證傳本《周易》的存在。因為這些陶拍上只有卦形而無卦爻辭。不過正如金春峰先生所言,“卦符是《周易》古經(jīng)成為‘文本的基礎”[3],因而此時今本《周易》文本之基礎已備是毫無疑問的。目前考古所見,《周易》卦形有兩種,一是數(shù)字卦形,二是陰陽爻符號卦形。西周陶拍上的卦可以證明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與數(shù)字卦形在那時業(yè)已存在,不能證明陰陽爻符號卦的存在,當然也不能以此證偽陰陽爻符號卦的存在。卦形有其演變過程。世傳《周易》中的陰陽爻符號卦起于何時依然有待考證。直到戰(zhàn)國和漢初馬王堆帛書《周易》文本上的卦形依然與今本《周易》卦形不一致,陽爻“—”形恒有,而陰爻或作“∧”形或作“八”形,在作為實際筮占記錄的戰(zhàn)國易筮資料中,卦形爻畫的形態(tài)更多,可能仍屬數(shù)字卦系統(tǒng)。但這也并不能否證陰陽爻符號卦的同時并存。所以,王新春教授推測:“符號化的卦爻畫形式在《周易》古經(jīng)于西周時期誕生的同時實際即必業(yè)已存在!……而張政烺先生所釋讀的數(shù)字卦,則只會在具體卜筮操作中出現(xiàn),它們當分別是當時具體筮占所得數(shù)字尚未予以向陰陽爻轉換的原始記錄。”[4]金春峰先生則認為:“《周易》古經(jīng)編纂成書時,已使用、也才使用了兩個基本卦符,而以相似的數(shù)字一和八表示”[3]。這是以數(shù)字為符號,即數(shù)字卦符號化了。至于卦爻辭的形成年代,現(xiàn)代歷史學家顧頡剛、余永梁等通過考稽卦爻辭中的故事論證了卦爻辭成于西周初年參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原載《燕京學報》1929年第6期,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冊,樸社1931年11月初版。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原載《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冊,樸社1931年11月初版。,也就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這個看法已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因而,“周易”這一書名之所指當為西周初年成型的今本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卦形。只不過這六十四卦的卦形有可能不是今本《周易》的符號卦卦形,而是數(shù)字卦或者符號化了的數(shù)字卦,這一點不能十分確定。對于卦爻辭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對大量實際筮占材料進行整理編纂形成。也有認為類似于現(xiàn)在的“老黃歷”,“屬于擇吉類的選擇方術”,卦爻畫相當于日歷,卦爻辭為“時日禁忌或象占習語”[5]。以卦爻畫為日歷,如何操作,令人費解。即使卦爻辭屬擇吉語,與卜筮資料編纂說也并不相違。擇吉語同樣可以出于對卜筮資料的編纂。編纂成型時間依然在西周初年。
假如《周禮》“大卜”章這部分內(nèi)容真是成于西周初年,那就說明其中所載“周易”這個書名,西周初年就已經(jīng)存在。但是因為《周禮》的成書年代尚有爭議,所以也難以確定西周初年是否已有“周易”這一書名了。但據(jù)《左傳》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魯莊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在孔子誕生一百多年前,“周易”這一書名即已存在。那么這一書名的產(chǎn)生必定在更早的年代。
《周易》在先秦文獻中又簡稱《易》,所以有兩個名稱。這兩個名稱之所指都是六十四卦卦形與卦爻辭。先秦尚無《易經(jīng)》之名,但有《六經(jīng)》之稱。章學誠《文史通義·經(jīng)解上》據(jù)《荀子》“學始于誦經(jīng),終于習禮”及《莊子》言孔子“治《六經(jīng)》”諸語,謂荀莊皆出子夏門人,“《六經(jīng)》之名,起于孔門弟子”[6]。這是關于《六經(jīng)》的通稱,以“經(jīng)”為單項專書之名在先秦尚未產(chǎn)生。漢武帝置《五經(jīng)》博士,《易》冠群經(jīng)之首,單經(jīng)之名開始流行,《易經(jīng)》之名開始出現(xiàn)?!稘h書·藝文志》載成帝時,劉向奉詔領校《五經(jīng)》,曾“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丘經(jīng)”。跟《周易》或《易》的名稱一樣,《易經(jīng)》之名最初也只是指六十四卦卦形與卦爻辭,到費直、鄭玄以《易傳》十翼文字參合卦爻辭并行之后,漸漸地《周易》《易》或《易經(jīng)》之名乃兼指六十四卦卦形、卦爻辭與《易傳》十翼。這表明《易傳》的地位越來越高,達到了《經(jīng)》的層次。如今,學術界比較通行的看法是:形成于先秦的《周易》文本包括《易經(jīng)》與《易傳》兩部分內(nèi)容,其中《易經(jīng)》部分專指六十四卦卦形與卦爻辭,《易傳》部分則指主體部分成書于戰(zhàn)國的《十翼》。
二 易學史上對于《周易》書名含義的主流看法
關于《周易》這部書的書名“周易”二字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它只是一個簡單的指稱,還是出于對書中內(nèi)容、性質、觀念的概括,并不是十分明確。先秦其他經(jīng)典的名稱就沒這么復雜。對于“周易”二字含義的解說影響最大的是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的《論三代易名》與《論“易”之三名》,這兩篇文字分別論述了“周”和“易”二字的含義,可以代表易學史上對于《周易》書名含義的主流看法。
我們先看“周”字??追f達云:
《周禮·大卜》“三易”云:“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羲?!稓w藏》,黃帝?!编嵭兑踪潯芳啊兑渍摗吩疲骸跋脑弧哆B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编嵭轴屧疲骸啊哆B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编嵭m有此釋,更無所據(jù)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煩而無用,今所不取。案《世譜》等群書,神農(nóng)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并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睹姟吩疲骸爸茉娔姟笔且病S治耐踝鳌兑住分畷r,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于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余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是也。先儒又兼取鄭說,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遍之義。”雖欲無所遐棄,亦恐未可盡通。其《易》題“周”,因代以稱周,是先儒更不別解,唯皇甫謐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币源宋耐醢病爸堋弊?。其系辭之文《連山》《歸藏》無以言也。[7]
孔穎達概括了“周”字義的兩種說法,一是代號說,二是取義說。代號說,即以“周”為周代,此說以《易緯》為代表,其云“因代以題周”。取義說,即取“周”之周普義,此說以鄭玄為代表,所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此兩說并為漢人遺說。孔穎達很明確,只取《易緯》說,而不取鄭氏說。此兩說以代號說影響最大。司馬遷《史記》云:“西伯拘而演《周易》。”班固《漢書》亦云:“商道弛,文王演《周易》。”是漢人多取“周”為代號說,至孔穎達《周易正義》又大倡之,使得此說在后世影響更大,宋代大儒程頤、朱熹、朱震等均持此說。當然,鄭氏取義周普說,也并非后繼無人。賈公彥、陸德明即本鄭氏說。賈公彥疏禮本鄭氏《易贊》《易論》“易道周普,無所不備”云:“《連山》《歸藏》,皆不言地號,以義名《易》,則周非地號?!盵8]陸德明亦本此說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備也。今名書,義取周普。”[9]可見,以周遍釋周,是漢人遺說,盡管孔穎達不用此說,但唐人猶有用之者。不過孔穎達之后治《易》者多不取周遍之義,也是事實。但是到了清代,有姚配中、黃以周等學者主張鄭氏說甚力。所以,孫詒讓《周禮正義》兩存其說:“姚、黃說深得鄭旨,但孔據(jù)《易緯》亦西漢古義,今并存之?!盵10]
無論是代號說,還是取義說,均有兩大主要證據(jù),一是基于對“連山”、“歸藏”的理解,二是基于對《易傳》的引證。從對于“連山”、“歸藏”的理解來看,以“周”為代號說,是因為把“連山”、“歸藏”理解為代號;以“周”為“周普”義,是因為按字面意義來理解“連山”、“歸藏”。連山、歸藏分別是哪一代,杜子春、鄭玄、孔穎達各有說法,杜子春以為伏羲、黃帝,鄭玄以為夏、商,孔穎達以為神農(nóng)、黃帝。不管是何種說法,都是從屬于代號說。而孔穎達代號說的論證是有問題的??追f達根據(jù)《世譜》等書,以神農(nóng)為連山氏,黃帝為歸藏氏。如此,則連山、歸藏為姓氏之號,并非代號,而孔氏以之為代號,非也。又說“周易”之稱“周”是取岐陽地名“周原”。上引賈疏實際上已經(jīng)批評了這種說法,既然連山、歸藏非地名,為何要以“周”為地名?若如孔穎達說,連山、歸藏是取姓氏之號,“周易”之“周”是取地名,“三易”之命名原則為何不統(tǒng)一呢?若如孔氏從姓氏之號解,“周”也并非周人的姓氏之號,而是族號、國號、代號。
取義說則是通過把“連山”與“歸藏”作字面意義解釋,從而得出“周易”也應該從字面意義來解釋。鄭玄在《周禮·大卜》注中沒有解釋“周易”命名的緣由,只解釋了“連山”與“歸藏”之義,即“《連山》者,象山之出云,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但在《易贊》《易論》中鄭玄對于“周易”的含義有一句極有名的解釋,即“《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賈公彥本此疏云:“《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云氣出內(nèi)于山,故名《易》為《連山》?!稓w藏易》,以純坤為首,坤為地,故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故名為《歸藏》也?!吨芤住芬约兦瑸槭祝瑸樘?,天能周帀(匝)于四時,故名《易》為周也?!盵8](P749)賈公彥結合《連山》首艮,《歸藏》首坤,來解釋“連山”、“歸藏”之義,是從三易的組織形式上說的,顯然比鄭玄更進了一步?!吨芏Y·大卜》稱三易“其經(jīng)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表示三易均以卦為綱,均有八經(jīng)卦與六十四別卦。三易同時并存,有共同的來源,所以同屬于“易”。但又有區(qū)別,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xiàn)在它們的首卦也就是作為根本和出發(fā)點的那個卦不一樣?!吨芤住肥浊?,乾為天,天使四時循環(huán)運行,普遍體現(xiàn)于四時當中,所以三易中的《周易》意思是:表“周行”之“易”。
從對于《易傳》的引證來看,代號說與取義說都有根據(jù)。以“周”為代號說的根據(jù)有:“《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易傳·系辭下》)更明確的說法是:“《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易傳·系辭下》)取義說亦于《易傳》有據(jù)。清儒姚配中云:“周,密也,遍也,言易道周普,所謂周流六虛者也?!秉S以周云:“《連山》首艮,即《象傳》兼山艮之義?!稓w藏》首坤,即《說卦傳》坤以藏之之義。《系辭傳》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曰周流,曰相易,非釋《周易》之說乎?”[10]黃以周比賈疏更進一步在于,他在《易傳》中找出了《連山》《歸藏》和《周易》三易命名的根據(jù)。三易本同源,如黃以周說,則三易在名稱上似乎取得了命名原則的一致。
為了從代號上圓融其說,孔穎達最后還是取《易傳》舊說,以文王作易,故題“周”以別殷?!吨芤住窞椤叭住敝?,既然是“別于殷”,為何又不以《歸藏》歸于殷易,卻歸于黃帝呢?所以,孔穎達的論證可謂頗多不相應和抵牾捍格之處。若以代號說之證成,孔穎達說還不如鄭玄說。孔穎達以鄭玄為“取義說”的代表,實際并不準確,后世也多從其說而誤傳。鄭玄固然有“取義說”,但他同時還主“代號說”。準確地說,他應該是兩說兼取者。他以《連山》屬夏易,《歸藏》屬殷易,于是《周易》屬周,故稱“周易”,這是比孔氏說更典型的代號說,因為伏羲、黃帝、神農(nóng)都不能說是代號,夏商周則是明確的代號。當然此說也存在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三易命名原則的一致性問題。既然以“周”為代號稱“周易”,《連山》《歸藏》分屬夏商兩代之易,為何不以代號徑稱“夏易”、“商易(或殷易)”?所以,還是有作他解之可能(下文詳述)。此處,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鄭玄雖以“取義說”著稱于后世,但實際上他是兼取兩說者??追f達亦指出有兼取兩說者,他說:“先儒又兼取鄭說,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遍之義?!彼鸭嫒烧f者歸之于“先儒”而非鄭玄,實際上他上文就已引到鄭氏有以三易分屬夏商周之說,卻視而不見,甚可怪也。而他所謂“先儒”兼取鄭說,實際上“先儒”只不過是重復鄭氏之兼取二說。上引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釋“周”其實就是兼取二說。他首先釋周為“代名”,最后又說“今名書,義取周普”。
再看“易”字。影響最大的依然是孔穎達說??追f達在《周易正義》卷首八論中首論“易”之三名。其云:
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攘x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薄嵭来肆x,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薄w“易”之三義,唯在于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侵桌?,備包有無,而易象唯在于有者,蓋以圣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于有?!室詿o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7]
孔穎達論“易”之三名,本從《易緯·乾鑿度》和鄭玄說并闡發(fā)己意。實際上從《易緯·乾鑿度》對“易”之三義的論證看,它所反映的是漢人的氣化自然觀和尊卑等級的社會觀,未必是《周易》命名之本意,而以三義包括相反相成之義合于一字,其中所體現(xiàn)的抽象和思辨水平,恐非《周易》卦爻辭形成時代之所本有。鄭玄依《易緯》義試圖進一步證成“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其所引證均出自《易傳》語,以示《周易》之“易”本義如此。實際上這只能表示《易傳》已經(jīng)有了“易一名而含三義”這樣一種不自覺的觀念。因為這個觀念是散見于其中,并未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術語或命題來表述,所以我們說它是“不自覺”的。直到《易緯》和鄭玄明確提出“易一名而含三義”這個命題,才能說有一個思想觀念上和理論上的自覺。因而,從思想史發(fā)展的立場看,“易一名而含三義”還不能算作《易傳》更不用說是《易經(jīng)》時代的思想觀念。至于孔穎達在《論“易”之三名》中的后半部分從有無論易理,以無為道體,以有為器用,則很明顯是受了魏晉玄學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理解,只能代表他所處時代的觀念,而不能說是《易傳》和《易經(jīng)》已經(jīng)有此自覺的思想觀念。不過,孔穎達對于“易”義有一個總說,即以“易”為“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義總變化”,也就是說雖然“易”有三義,但總義還是“變化”、“變易”。于是,易學史上的易家大多把“周易”書名中“易”字的本義理解為變易。如北宋程頤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盵11](P1)南宋楊萬里云:“《易》者何也?《易》之為言變也……何謂變?蓋陰陽,太極之變也;五行,陰陽之變也;人與萬物,五行之變也;萬事,人與萬物之變也。古初以迄于今,萬事之變未已也?!盵12](P2)所以,黃壽祺先生在遍考歷代“易”義諸說之后,總結道:“學者觀乎眾說之紛紜,……而要之以易為變易之義者為主”[13]。
歷代學者以“易”為“變易”說之證成不外三種方式,一是引《易傳》語為證,二是從字源上說,三是從卦形上說。上文談到鄭玄的“易一名而含三義”說,即引《易傳》語以證“變易”義。《易傳·系辭下》云:“《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薄兑讉鳌分v“變易”處俯拾即是。
從字源上談“易”之“變易”義,主要是通過闡發(fā)《說文解字》“易”義諸說得來。《說文解字》云:“易,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睹貢氛f,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一曰從勿?!薄墩f文解字》釋“易”三說并存,均未點明“變易”義,而后儒卻多從“變易”義理解。如第一說,以“易”為蜥易象形,宋代學者陸佃云:“蜥易善變易。《周易》之名,蓋取于此?!绷_泌亦云:“易者,廬蟾之名,守宮是矣,身色無恒,日十二變。是則易者,從其變也?!焙y玉認為:“自陸、羅之說行,說《易》之家,多有從之者。而黃氏宗炎主張此說甚力?!盵14]此以“易”為蜥易之象形,取象蜥易之變化而得義也。第二說,《說文》引《秘書》、即《緯書》說,以“日月為易”。段玉裁注云:“《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陸氏德明引虞翻注《參同契》云‘字從日下月?!箨庩栆?,謂上從日象陽,下從月象陰。《緯書》說字多言形而非其義,此雖近理,要非六書之本。然下體亦非月也。”[15]此是以“易”字的構成為上“日”下“月”,象陰陽?!兑讉鳌は缔o上》云:“陰陽之義配日月?!焙笾畬W者,多本“日月為易”之義,以日往月來,迭相為易,而成就四時萬物之變化。清儒姚配中主張此說甚力。此說雖然近理,但畢竟“易”字下半部分不是“月”字,從字形上就是錯的。第三說,以“易”字下“從勿”。從字形上是對的?!拔稹弊直玖x為旗之象?!墩f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眲⒉h先生由此發(fā)揮,認為“游”是游移不定的意思,與《易經(jīng)》“變易”之義相合;“勿”字古讀“亦”聲,與“易”聲同;“易”字古與“施”通,“施”字是指一種搖曳不定的旌旗。[16]于是,從“勿”的“易”字又與“變動不居”的“變易”之義聯(lián)系起來了。又朱駿聲《六十四卦經(jīng)解》謂:“易于文為勿,象目彩之散著。”許篤仁《周易新論》謂:“日下勿,象測日之器?!秉S壽祺先生認為,朱說“未知其何所據(jù)”,許說“恐屬臆說,未足信”[13]。
從字源上談“易”字義的,還有一說值得注意,即黃振華先生的“日出為易”說。其專論《論日出為易》為黃壽祺、張善文先生編的《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所收“周易”名義的三篇專論之一。張善文先生著《周易入門》概括了歷來談“易”字含義的觀點有七種[17],此為一。可見,黃、張兩位先生是將此說作為一種頗有代表性的觀點來看待的。但我們認為此說立論之基未穩(wěn)。黃振華先生立論乃據(jù)金祥恒輯《續(xù)甲骨文編》第三冊第九卷第13頁下的“易”字寫法:。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我們并未見“易”字有此種寫法。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易)原字為,象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故會賜予之義,引伸之而有更易之義。后省為,乃截取之部份而成。金文作(《史噩尊》),或省作(《德簋》)、(《辛巳簋》),形、義皆與甲骨文略同。經(jīng)傳作錫、賜,皆后起字?!墩f文》所說形義皆不確?!盵18]可見,“易”字的本義就是賜予,經(jīng)傳作“錫”、“賜”皆是其后起字。黃振華先生所引“易”字甲骨文字形形狀構件與此類似,但結構不同,黃先生所引作上下結構,而《甲骨文字典》作左右結構,三撇之形或在左,或在右,“左右無別”[19](P334),乃通過截取兩杯之形的部份而成。也有可能有寫成上下結構之形者,但當以左右結構居多,仍當以“象兩酒器相傾注承受之形”為是,以“賜予”義為本詁,“變易”、“更易”等義由“賜予”義引申而來。黃振華先生則是直接從其所引“易”字的甲骨文字形論“易”義,以為“易”字象“日出”之形,象征了“乾知大始”和“陰陽變化”之義[16],頗多臆測。
從卦形上闡發(fā)“易”之“變易”義者,以清初毛奇齡為代表。毛奇齡《仲氏易·序》云:“其言《易》有五易,世第知兩易,而不知三易,故但可言《易》,而不可以言《周易》。夫所謂兩易者,何也?一曰變易,謂陽變陰,陰變陽也;二曰交易,謂陰交乎陽,陽交乎陰也。此兩易者,前儒能言之,然此只伏羲氏之易也。是何也?則以畫卦用變易,重卦用交易也。畫卦重卦,伏羲之事也。若夫三易,則一曰反易,謂相其順逆,審其向背,而反見之;一曰對易,謂比其陰陽,絜其剛柔,而對觀之;一曰移易,謂審其分聚,計其往來,而推移而上下之。”[20]毛奇齡認為伏羲之易只有變易與交易兩易,還不能說是“周易”之“易”。要理解“周易”之“易”,除了伏羲變易和交易二易義外,還要知反易、對易、移易三易之義,“易”總“五易”。他認為后“三易”之義是其獨到的理解。事實上其所謂“反易”實即虞翻的“反對”說,即兩卦卦體是相顛倒的關系;其所謂“對易”實即虞翻的“旁通”說,即兩卦六爻同一爻位上爻性相反;其所謂“移易”即荀爽的陰陽“升降”說,即陽爻上升陰爻下降。實際上,此所謂“五易”,其本仍是“變易”,只不過是通過分析卦形之間的關系區(qū)分出了多種具體的變易形式。
三 以上看法存在的問題
以上我們論述的是易學史上對于“周”、“易”二字含義的主流看法,“周”為代號或周普義,而以代號說為主流,“易”有象蜥易、象陰陽、象旗勿、象日出諸說,有三義說、五易說等等,而其取義不外“變易”。對于這些看法,我們在以上的分析中已經(jīng)隨文點出了諸說存在的一些問題,概言之:
其一,無論是“代號說”還是“取義說”,都未能圓滿地解釋通《連山》、《歸藏》和《周易》三易名稱命名原則之一致的問題。即使是黃以周說也還有商量的余地?!叭住敝泻我晕í殹爸芤住狈Q“易”,而“連山”、“歸藏”二易不稱“易”。既然“三易”是總名,稱“易”,何以作為“三易”之一的“周易”獨稱“易”?對此,黃以周有解釋,他說:“《連山》《歸藏》古者本不名易,而云《三易》者,后人因《易》之名而名之也?!盵10](P1930)何以肯定《連山》《歸藏》古者本不名易?“后人因《易》之名而名之”亦是推測之辭。
其二,對“易”字之構形和字源義理解有誤,不只是“日月為易”、“從勿”、“日出為易”三說有問題,《說文》以為本義的“蜥易”說亦存在問題。黃優(yōu)仕先生認為:“說以易為蜥蜴象形之易,誤以物名為經(jīng)名,未免穿鑿附會?!盵21](P132-137)以物名為經(jīng)名,表明上古之樸質,未為不可。以“易”為蜥蜴象形,亦未必是錯。問題是這并非“易”字本義,而是引申義或借義。上文已經(jīng)談到從甲骨文來看,“易”字本義是“賜予”,變易、更易是由此引申而來。雖然很早就引申出了變易之義,但也并非哲學意義上的“易一名而含三義”以及卦形諸種變易之類?!耙住弊窒耱嵋字伪厥呛笃?,亦非因像蜥易之形才產(chǎn)生變易之義。
其三,過分依賴《易傳》的證據(jù),與《易傳》思想的一致,而不考慮“周易”二字觀念與《易經(jīng)》的關系,不從《易經(jīng)》找證據(jù)。畢竟《周易》經(jīng)傳相隔數(shù)百年之久,不能以《易傳》中的所有觀念等同于《易經(jīng)》本義。毛奇齡的“五易”說基于對卦形的分析,固然考慮的是《易經(jīng)》中的證據(jù),但未免發(fā)揮過多,超出了《易經(jīng)》卦形本來所能承載的思想觀念。
因為存在諸多問題,所以易學史上對于《周易》書名含義的主流看法未必是《周易》書名命名之本意。《周易》書名含義何在,依然值得我們思考。
[參 考 文 獻]
[1] 羅根澤.戰(zhàn)國前無私家著作說[M]//羅根澤編著.古史辨(第四冊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李學勤.新發(fā)現(xiàn)西周筮數(shù)的研究[J].周易研究,2003(5):3-7.
[3] 金春峰.從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解答《周易》古經(jīng)的一些問題——讀《易》札記[J].周易研究,2015(4):5-18.
[4] 王新春.哲學視域中戰(zhàn)國楚竹書《周易》的文獻價值[J].周易研究,2004(5):20-29.
[5] 劉保貞.卦爻辭的形成與《周易》的哲理化[J].周易研究,2015(4):19-29.
[6]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7]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第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第七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1]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易傳序[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 黃壽祺.周易名義考[M]//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4] 胡韞玉.論易之命名[M]//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5]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6] 黃振華.論日出為易[M]//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17] 張善文.周易入門[M].香港:學林書店,1990.
[18]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
[19] 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 [清]毛奇齡.仲氏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1] 黃優(yōu)仕.周易名義考[M]//.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