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針對我國國民傾向的閱讀形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51.6%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有9.8%的國民更傾向于“網(wǎng)絡在線閱讀”,有33.8%的國民傾向于“手機閱讀”,有3.8%的人傾向于“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有1.0%的國民“習慣從網(wǎng)上下載并打印下來閱讀”。那么到底是閱讀紙質書更好,還是電子書更好?聽聽大家怎么說——
周麗玲(普通職員):我更愿意選擇電子書,因為它更新快,內容豐富,攜帶方便,走到哪里就可以讀到哪里。如果你最近正在看《追憶似水年華》,你想想把它帶上地鐵的畫面感,真的很辛苦。
蒙小嘉(書店店長):紙質書雖然攜帶起來不方便,但是紙質書有收藏價值,所以我更傾向于選擇購買紙質書。而且我對閱讀的環(huán)境更在意一些,不會在嘈雜的交通工具上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那樣的閱讀不精,也無法集中精力。
林維佳(大學生):我喜歡紙質書的感覺,喜歡在書上勾勾畫畫寫下感想,但是也喜歡在讀紙質書不方便時拿出kindle進行閱讀。對我來說,喜歡閱讀是真的,載體并沒有那么重要。能夠抓時間、擠時間拿起書來看看比什么都重要。
馮珊義(出版工作者):其實兩者根本不用比,兩者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都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都是精神食糧,都能夠讓廣大讀者精神娛樂,無論是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每一種都應該多讀,讓自己能夠時刻學習,做到活到老學到老。
當你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都在讀書,而你卻已經(jīng)很久沒認真讀過一本書,你會恐慌嗎?大臉兔與網(wǎng)友們就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來聽聽他們怎么說——
Cicily不叫西西里:其實我是“偽書蟲”,除非生活已經(jīng)無聊到發(fā)霉才想到讀書。而且能夠主動去讀的書也是小說那一類可讀性高的,但是一讀就停不下來,沒讀完就茶飯不思。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讀書的感覺是平庸的,生活就像齒輪和發(fā)條,循規(guī)蹈矩沒有激情,我想能感動我的可能不是書,應該是書里的世界。
半仙姐姐:長時間不讀書內心會感覺疲憊,感覺難以解脫,所以心態(tài)會急躁。畢竟書是用來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有意思的書會讓人廢寢忘食看完,一本無聊的書也會讓人讀之乏味,所以心態(tài)的變化會隨看過的書改變。
神一般Eason:不會恐慌,現(xiàn)代生活里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精神生活完全可以由電影、音樂、游戲、社交來填充,文字閱讀也可以轉向天涯、知乎等論壇社區(qū),讀書不再是唯一的精神生活方式。與其說恐慌不如說空洞,常讀書的人一般是善于思考的人,有獨立見解,對生活有更清晰地認識,所以精神充實。長時間不讀書會慢慢失去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導致不知道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土豆不是用來吃的:當然會恐慌,讀書對我來講是個窗口和載體。如果很久不開窗戶,一直封閉著,沒有新鮮的想法,生活會有些無趣,思想上很難有大變化,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也無法做出最準確的判斷,也很難剖析自我。很久不讀書會忘了自己是誰。
蔥油面不加蔥:不讀書的時候我會有一點點恐慌,心態(tài)上會有一些變化,覺得與這個社會脫節(jié),與社會離得遠了。
劉嚕嚕嚕嚕:其實讀書是和思考同步的,長期不讀書,會比較擔心自己思考能力會不會退化,這個時候心理上的波動會比較大,但不至于到恐慌的程度。
機智的漏:書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世界,不受任何外界因素打擾。連續(xù)很長時間沒有讀書,雖然不會對物質生活產(chǎn)生多么大的影響,但人的精神世界會覺得空虛,會有焦慮不安的感覺。
不久前,2016年度中國好書名單公布,大臉兔從所有獲獎的圖書當中精選了幾本書,如果你感到“書荒”,不如讀一讀下面這幾本書。
《造房子》,王澍 著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個性鮮明的建筑隨筆集,一本營造之書,對“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傳統(tǒng)的當代建筑”有著深入入微的思考,深入闡釋了造房子的藝術智慧;并附有大量建筑作品的精彩攝影。同時它又不只是一本營造之書,它連接著東方哲學和美學的深邃空間,構建了獨特的審美體系,闡釋了房子這一物質文化的精妙紋理,為傳統(tǒng)文化融入當代提供了一種可能路徑。
《北鳶》,葛亮 著
【推薦理由】本書是被海外評論界譽為“當代最具大師潛力、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葛亮“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是一部新古典主義小說定音之作。小說以民國商賈世家子弟盧文笙的成長經(jīng)歷為線索,以其身后兩個家族的沉浮命運為背景,以民國各色人物為素材,編織了一張恢宏曲折的故事網(wǎng)絡,映射出近現(xiàn)代家國興衰、波詭云譎的一段歷史。全書敘事宏大,情節(jié)緊張跌宕,語言精致雋永,工筆再現(xiàn),可謂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圖”,是現(xiàn)代人文心史的質感表達。
《古樂之美》,蘇泓月 著
【推薦理由】中國古代音樂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本書以珍貴文物圖像等考古材料、豐富的歷史文獻為基礎,甄選60種古樂器,從樂器形制、歷史背景、制造工藝、文學藝術四個角度講述中國古樂器的源流、發(fā)展及美學意義。解讀蘊含在樂器中的天地人倫、五行節(jié)氣,以及中國人獨有的情感脈絡和哲學思考。通過文物和歷史的回響,讓遠古的音律近在咫尺。這是一部有料有趣、有文采有質感、學術嚴謹又雅俗共賞的中國古代聲音史和樂器史。
《航天育種簡史》,郭銳、李軍 著
【推薦理由】本書全面介紹了航天育種科技的科學基礎、發(fā)展淵源、當前成就、重大意義、未來前景及我國在航天育種事業(yè)上的貢獻和地位。作者從宇宙起源開始講起,涵蓋物質出現(xiàn)、宇宙高能射線產(chǎn)生、太陽系和地球演化、生物進化及物種爆發(fā)、生物基因常識、太空種子地面選育等內容,作品仿佛就是一部既包羅萬象又緊扣主題、既橫跨宇宙又直入分子的宏大立體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