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真秀 裴樹文
追溯歷史
——尋找最古老的石制品
賈真秀 裴樹文
關注與探索人類起源和演化歷史源于我們對自身認知的強烈愿望。從猿到人,我們的祖先行走暴露在茫茫大地之上,既沒有食草動物驚人的奔跑速度,也沒有食肉動物鋒利的牙齒,我們的祖先是憑借什么生存并繁衍下來的呢?今天我們都知道,因為我們的祖先可以制作并使用工具,可以獵殺動物獲取食物,工具對人類演化繁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這個認識到17世紀才開始形成于歐洲。有學者注意到一些似乎被打磨過、修理過的“奇石”常常與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共生,有時甚至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這些現(xiàn)象使學者們漸漸認識到這些“奇石”并非自然或神秘力量所為,而應是遠古人類制作的工具。
當人類可以制作使用石器工具漸漸成為學者們的共識時,探秘何時人類開始制作使用工具的好奇心,便開始指引學者們踏上探尋之路。在這漫漫探尋的長路上,學者們在歐洲和非洲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也遇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困擾。因為這是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值得我們去回味。
1.Eolithic(曙石器)
自17世紀人們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可能會制作并使用石器起,直到19世紀中期,石器時代僅作為人類演化歷史階段出現(xiàn)于世人眼中。而真正尋找這些早期的石器則要從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
19世紀60年代,Abbé Louis Bourgeois宣稱在法國Orleans南部的Loire河岸Thenay附近的漸新世地層底部發(fā)現(xiàn)了燧石工具。此后,在法國其他地點、葡萄牙里斯本附近等歐洲的一些地區(qū)也報道有類似的發(fā)現(xiàn)。這些粗糙“石器”的發(fā)現(xiàn)引起了很多的爭論,有人肯定,認為存在介于猿和人之間的“第三紀的人類”,且是他們制作了這些曙石器;有人否定,認為所謂石頭上的人工痕跡其實是被動物啃咬或自然動力破壞所致。兩種觀點爭論不斷,直到20世紀初具有從猿到人過渡型的Piltdown Man(“皮爾當人”)的發(fā)現(xiàn)為肯定曙石器存在的真實性提供了關鍵證據。然而,好景不長,1953年學者發(fā)現(xiàn)所謂的“皮爾當人”下頜骨是由現(xiàn)代猿改造并染色而成,頭骨則是完全的現(xiàn)代人,騙局由此被揭穿,支持曙石器存在的重要證據便不攻自破。
最初發(fā)現(xiàn)的曙石器。a. 引自Warren S. H., 1914;b.南非金山大學曙石器教學標本
探索早期石質工具的先驅們(圖片來自網絡)
Abbevillian工業(yè)典型石器
2. Chellean Industry(舍利工業(yè))
排除有爭議的曙石器后,19世紀80年代舍利工業(yè)的發(fā)現(xiàn)被認為是當時歐洲最古老的文化。根據最初在法國西北部的Somme Valley的Saint Acheul地點發(fā)現(xiàn)的像杏仁狀的兩面粗糙修理的可以手持的石制品,G. de Mortillet于1873年將這樣的石器文化命名為“Acheulean”,并認為這是最早的石器文化。然而,10年后,也就是1883年,他提出要修改他最初的命名,因為圣阿舍爾地點的地層比較混亂,決定用“Chellean”(巴黎東部的小鎮(zhèn)Chelles也發(fā)現(xiàn)了手斧工具)替換“Acheulean”。舍利工業(yè)的手斧形態(tài)非常簡單粗糙,整體不成系統(tǒng),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年代大概位于第三個間冰期。20世紀20年代,由于發(fā)現(xiàn)了比舍利工業(yè)中粗糙手斧更精美的手斧,學者們便重新啟用“Acheulean”來形容這類精美的手斧。
如今已經廢棄的“Chellean”一詞曾在史前考古中的影響很大,例如最初在奧杜威峽谷Bed I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就被稱為“pre-Chellean”,第一屆泛非洲史前會議(the First Pan-African Congress on Prehistory)認同“Chellean-Acheulean”為手斧組合,用“pre-Chelles-Acheul”指代奧杜威和卡夫發(fā)現(xiàn)的石器文化。
“Chellean”開始退出歷史舞臺是從1932年Henri Breuil提議用Abbevillian取而代之開始的。用“Abbevillian”代替“Chellean”的原因也是遵從以第一個發(fā)現(xiàn)地點命名石器文化的原則,法國西北的Abbeville地點其實是最早報告有手斧的地方,因此當然應該使用“Abbevillian”來指代這類粗糙的兩面修型的手斧工業(yè)。
3. Kafuan Culture(卡夫文化)
當學者們在歐洲尋找最早石制品的同時,學者們也將目光投向非洲大陸,他們開始在那里尋找遠古人類的工具。1919年,E. J. Wayland在烏干達的Kafu Valley的卡夫河階地采集發(fā)現(xiàn)了一些看上去相當古老的礫石工具。最初他將這些古老的礫石工具謹慎地稱為“pre-Chellean?”,特別加了一個問號表示疑問。但后來發(fā)現(xiàn)了更多這樣的石器后,終于在1927年,他決定使用獨立的名稱“Kafuan”來指代這一石器文化類型,其特征是由非常簡單的礫石工具(pebble tools)所組成的,這些礫石工具往往僅在一邊有非常粗糙的修理??ǚ蛭幕?0世紀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一直被認為是最古老的石制品文化,甚至奧杜威峽谷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一度被認為晚于卡夫文化,稱為發(fā)達的卡夫文化(Advanced Kafuan Culture)。
非洲早期人類工具主要發(fā)現(xiàn)地
由于卡夫谷地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來自于高能量的河流階地,且為礫石原料的粗糙工具,其是否真實為人類打制,亦或是由自然力所為,逐漸被學者討論與質疑。1955年,在贊比亞Livingstone(利文斯頓)召開的第三屆泛非洲史前會議(The Third Pan-African Congress on Prehistory)專門就非洲早期的礫石文化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這些“礫石工具”的“剝片”可能來自于巖石的碰撞而破裂開的,而“二次加工”可能是水流的沖刷、碰撞與磨蝕運動造成的。最終,卡夫礫石工具被證實為自然所為,而非人類制作,其地位與影響力也就隨之消失于史前考古學界。
1911年,德國精神學家Wilhelm Kattwinkel在去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旅游時發(fā)現(xiàn)了已經滅絕的三趾馬化石。在這個發(fā)現(xiàn)的刺激下,德國的地質學家Hans G. Reck(雷克)于1913年率隊前往奧杜威峽谷并在峽谷的Bed II發(fā)現(xiàn)了一具人類的骨架,他認為可以根據河床的年代推測骨架的年代,并相信有60萬年之久,處于中更新世。然而如此早的年代并不為大眾所接受。1929年Louis S. B. Leakey(路易斯?利基)前去柏林拜訪雷克,并看到了雷克收藏的來自奧杜威的化石,但卻沒有發(fā)現(xiàn)來自奧杜威的石器,這使他相信奧杜威峽谷一定有石器,并和雷克打賭說他能到奧杜威峽谷在24小時內找到石器。
Batoka Gorge發(fā)現(xiàn)的Kafuan文化礫石工具(J. D.Clark, 1958)
奧杜威峽谷及其典型石制品(Leakey, 1971)
1931年,由利基組隊,包括雷克在內前往奧杜威峽谷進行調查。果然利基在24小時內發(fā)現(xiàn)了石器,并確認了雷克發(fā)現(xiàn)的人類骨架的地層為Bed II。同年12月,利基在著名的《自然》雜志對這次調查的結果進行了報道。報道中寫道在Bed I中發(fā)現(xiàn)了pre-Chellean artefacts(前舍利石制品),Bed II中發(fā)現(xiàn)了early Chellean type tools(早期舍利工具),Bed III中發(fā)現(xiàn)了舍利向阿舍利(Acheulean)過渡的工具,Bed IV的下部發(fā)現(xiàn)了早期阿舍利工具,上部發(fā)現(xiàn)了發(fā)達的阿舍利(advanced Acheulean)工具。從Bed I到Bed IV,石器呈現(xiàn)了從早到晚的演化序列,地層從下更新統(tǒng)至中更新統(tǒng)。但當時并未使用“奧杜威”命名新發(fā)現(xiàn),僅僅稱為“前舍利石制品”(pre-Chellean artefacts)。
這一驚人的發(fā)現(xiàn),必然引起了學界的震驚,為此英國皇家人類學研究所組織了一次關于利基發(fā)現(xiàn)的討論。經過討論,利基的觀點和認識得到了部分與會人員的認可。這次會議對奧杜威峽谷存在比歐洲舍利工業(yè)更早的石器是一重要的肯定。
雖然在非洲奧杜威峽谷發(fā)現(xiàn)了更早的石器,但一直根據歐洲舍利工業(yè)命名為前舍利石制品,長時間沒有新的文化定名。直到1936年,路易斯?利基才真正啟用“奧杜威文化(Oldowan)”一詞,并對其進行了正式的描述,他認為奧杜威文化是由礫石或巖塊制作而成的一系列石制品組成的,其中石器工具是對原料的一邊進行雙向而簡單的剝片所形成的,這樣的邊緣具有可以切割的鋸齒,是早期人類生活的必備產品。
作為最早的石器文化,Oldowan并沒有順利地被廣泛認可和接受,而不斷有否定或挑戰(zhàn)提出,例如Wayland認為奧杜威石器工業(yè)比發(fā)達的卡夫文化都先進;同時,在南非Makapansgat地點發(fā)現(xiàn)了被認為更為古老的、由南方古猿(現(xiàn)為南方古猿非洲種)制作的石器工具的Osteodontokeratic文化。
1959年,在奧杜威峽谷的FLK(Frida Leakey Korongo的縮寫,以路易斯?利基第一任妻子的名字命名)遺址,其時任妻子Marry Leakey(瑪麗?利基)發(fā)現(xiàn)了Zinjanthropus boisei(南方古猿鮑氏東非人)(現(xiàn)稱為Paranthropus boisei,即鮑氏傍人),并伴有大量石器出現(xiàn),其發(fā)現(xiàn)的層位在距Bed I上部界限有22英尺的深度位置。之前路易斯?利基認為奧杜威Bed I石制品是前舍利文化,屬于中更新世早期,但新的發(fā)現(xiàn)使他認識到Bed I應屬于Villafranchian,即上新世末到更新世早段,而不是屬于中更新世。
在卡夫文化被認定為自然力所為后,南非發(fā)現(xiàn)的南方古猿最初被發(fā)現(xiàn)者Raymond Dart認為是石器的制作使用者,而后卻被C. K. Brain否定,因為Brain認為Makapansgat發(fā)現(xiàn)的南方古猿不是狩獵者,而是被獵殺的對象,所以當然就不可能制作石器工具了。
1960年在奧杜威峽谷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屬于南方古猿的人類化石,1964年路易斯和瑪麗的兒子喬納森(Jonassen Leakey)認為這種比“鮑氏東非人”粗壯程度弱、腦量又較大、形態(tài)上更像現(xiàn)代人的化石人類可能就是奧杜威石器的制造者,并命名為“Homo habilis”(能人)。而鮑氏東非人被認為是能人的獵物,而不是奧杜威工業(yè)的制造者。
盡管奧杜威峽谷發(fā)現(xiàn)的石器工業(yè)(或文化)經歷了認可、懷疑、否定、重新認識等復雜的過程,但奧杜威峽谷在當時已然成為最早石器證據的關注中心了。
準確的年代數(shù)據對于確認誰是最早的石器遺址或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在早期沒有測年技術階段,學者對考古遺址以及其中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的年代判斷往往只能通過地層和文化特征加以推測,但不同地區(qū)的地層往往無法進行對比,文化特征會受到很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
20世紀60年代,對考古學界無疑是美好的春天,因為真正的測年技術開始出現(xiàn)并運用在考古遺址中。這無疑對整個考古界來說是一場巨大的變革,新的考古年代框架在不斷地構建與完善,測年技術的運用使尋找最古老的石制品變得更具有可靠性。
1. 距今190~180萬年左右的石制品
雖然測年技術應用能給出遺址文化層的“準確”年代數(shù)據,但實際工作中這些數(shù)據往往會有很多矛盾與爭論。20世紀60~70年代間,在確定奧杜威峽谷最老的Bed I和Koobi Fora的KBS遺址年代時就遇到了這樣的困擾。
Olduvai Gorge Bed I
Bed I是奧杜威峽谷地層的最下部文化層,該層發(fā)現(xiàn)了重要的石制品以及鮑氏東非人化石,確認其是否是最早的石器文化,急需獲知其準確的年代數(shù)據。1961年利基等公布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Bed I樣品K-Ar法測年結果,平均年齡大約為距今1.75百萬年。這是首次對Bed I的測年數(shù)據,之后一直爭論不斷。1965年Fleischer等指出之前測年工作存在錯誤,重新測得年代結果為距今約2.03±0.28百萬年。之后又有人給出如1.83±0.03百萬年、1.976±0.004百萬年等數(shù)據,直到最近的2012年仍有人在討論這一問題。但總的來看,Bed I的年代數(shù)據大約在1.9~1.8百萬年比較可信。
KoobiFora
KoobiFora是位于肯尼亞境內Lake Turkana(圖卡納湖,最初稱為Lake Rudolf,魯?shù)婪蚝〇|岸KoobiFora山脈周圍的地區(qū),1968年Richard Leakey(理查德?利基)組織隊伍首先在這里調查。在上新統(tǒng)和早更新統(tǒng)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化石以及考古遺址地點,其中包括著名的KNM-ER1470號頭骨的發(fā)現(xiàn)點Area 131和KBS遺址(Kay Behrensmeyer Site,以最初發(fā)現(xiàn)者Kay Behrensmeyer命名)發(fā)現(xiàn)點Area 105(FxJj 1),等等。
KBS遺址是KoobiFora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遺址,發(fā)現(xiàn)有砍砸器、石片、碎片等石制品,被稱為“KBS Industry”。1970年Fitch等最初用40Ar/39Ar法測定為2.61±0.26百萬年,然后又在1976年修改為2.42±0.01百萬年,之后又有2.44±0.08百萬年的數(shù)據,但很快就有人指出之前工作中的錯誤,Cursit、Drake等重新對KBS遺址進行了測年工作,他們的結果基本為距今1.8百萬年左右,與Bed I年代相似。
2. 距今240~230萬年左右的石制品
Lower Omo Basin
當Bed I和KBS的年代處理爭論不休之時,發(fā)現(xiàn)于Omo Basin的石制品便開始被考慮為人類最早制作使用的工具。
Omo Basin指的是埃塞俄比亞西南部的Omo River Valley,Lower Omo Basin即為盆地的下部。
非洲Omo FtJi2石制品(Merrick et al, 1973)
a.Omo 57自然石塊;b.Omo 57石核;c.Omo 123石核;d.Omo 123 石片(de la Torre, 2004)
Lower Omo Basin保存有超過1000米厚的上新世到更新世的沉積,記錄著四個主要階段的湖相沉積,從下到上即Mursi Formation、Nkalabong Formation、Usno Formation以及Shungura Formation。其中位于最上層的Shungura Formation是出土文化信息最多的層位,即為經典的“Omo Beds”。Shungura Formation大約有700米厚的河流相、湖相以及三角洲沉積,分為12層(也有13層之說),自下而上有:Basal Member、Member A到Member L(除去I)。除了最下面的Basal Member之外,其他各層下部都有一層火山灰,年代為距今3.6~1百萬年之間。
1887年,匈牙利人Sámuel Teleki(1845~1916)及其伙伴們,首次穿越探險了Omo盆地,這也是歐洲人首次接觸這個地區(qū)。隨后便有一批又一批的探險家、地質學家等開始進入盆地,盆地的地形地貌、動物化石等逐漸得到了更多的考察、認識與采集,而對盆地進行真正的考古與古人類調查是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其調查的隊伍有兩個:一是法國人Jean Chavaillon帶領的隊伍,二是利基與美國人F. Clark Howell帶領的隊伍。
1969年Chavaillon在位于Member E中的Omo 71地點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1件兩邊砍砸器、一些有故意破裂以及敲擊痕跡的礫石碎塊,原料以石英為主。Chavaillon最初根據火山灰層年代數(shù)據推斷Omo 71大約在2.5~2.0百萬年之間。
1975年,Chavaillon又報道在更為古老的Member C中的Omo 84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石制品,但后來修正為Member E。Omo 84地點發(fā)現(xiàn)的200多件石制品,其中148件來自地層中,這些石制品包括石器(齒狀器、凹缺器、非典型雕刻器)、石片、斷塊等,原料仍以石英為主。Chavaillon提議用“Shungurafacies”來形容Omo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類型。
對Chavaillon等報道的Omo 71和Omo 84地點,Merrick等和Howell等對其發(fā)現(xiàn)地層的可靠性提出過質疑,因為Howell等重新在Omo 71地點進行了發(fā)掘,但只在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脊椎動物化石,而并沒有人工石制品;而Omo 84位于一個相對獨立的露頭(outcrop),很可能被斷層所打亂,另外地點的具體的地層也不清楚。
在Chavaillon等報道新發(fā)現(xiàn)的同時期,1971年Heinzelin和Howell在Member F中的FtJi 1和FtJi 3(即化石點locality 204和locality 208)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石制品。1971和1972年對FtJi 1以及l(fā)ocality 396中的FtJi 2地點進行發(fā)掘,在地層中均有石制品發(fā)現(xiàn),類型包括石片、碎片、斷塊、石核、備料(manuports),原料主要是尺寸很小的奶白色脈石英。Merrick等根據Member F上部和下部的火山灰層的K-Ar測年數(shù)據,推算這些石制品大約在2百萬年前。
在Member F中另外還有Chavaillon等發(fā)現(xiàn)的Omo 57和Omo 123兩個地點,地層中出土了較多的有明顯人工特征的石制品,其原料依然以石英為主。
近來,de la Torre發(fā)表文章,從技術上重新對Omo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進行評估,他認為Omo 71和Omo 84地點Chavaillon認為的石制品均不是人工所為,而應該是自然形成的;而Omo 57和Omo 123中都有部分之前被認為是石制品的為自然形成,當然也肯定了部份石制品的人工性質。
根據已有的地層年代工作,Howell等人認為Shungura Formation中的遺址年代均在距今2.4~2.34百萬年之間。
West Turkana
之前的調查幾乎都集中在圖卡納湖的東部和北部,直到19世紀80年代中期,學者們才開始關注到西側。West Turkana的有著700平方公里、厚度可達700多米的沉積地層Nachukui Formation,共包括8個Members,從老到新依次為Lonyumum,Kataboi, Lomekwi, Lokalalei, Kalochoro, Kaitio, Natoo, Nariokotome。
最早發(fā)現(xiàn)的考古遺址是Lokalalei (GaJh 5)(現(xiàn)在稱為Lokalalei 1),Kokiselei (FxJh 5),Naiyena Engol(FxJh 6),名稱均根據其旁邊的季節(jié)性河流的名字而命名。Lokalalei (GaJh 5)為三個遺址中年代最古老的,其層位居于Kalochoro Member的底部,年代約為2.3~2.4百萬年。1987年Kibunjia等首先進行了試掘,并于1991年對其進行正式發(fā)掘,在Lokalalei(GaJh 5)共獲得466件石制品,其中417件為地層中出土,類型包括石核、完整石片、碎片、斷塊等,原料以火山巖為主。另外還發(fā)現(xiàn)2件有切痕的骨頭。根據發(fā)現(xiàn)的多數(shù)石核剝片較少、石片多崩斷且小,Roche和Kibunjia認為Lokalalei (GaJh 5)的石器技術水平較低,并提議用“Nachukui Industry”來形容這類石器工業(yè)。
正當Kibunjia等認為在圖卡納湖西側發(fā)現(xiàn)了比Oldowan技術更為簡單古老的石器工業(yè)時,1997年Roche等卻在距Lokalalei 1約1千米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技術水平高超的Lokalalei 2C(LA2C)地點。
Lokalalei 2C拼合石制品組合(Roche et al., 1999)
Lokalalei 2C與Lokalalei 1水平距離很近,埋藏層位也基本相同,因此年代也非常相似,約為2.34±0.05百萬年。該地點出土超過2500件石制品,類型主要為廢片(包括完整石片、碎片、碎屑、斷塊)、石核以及石器,原料仍以火山巖為主,但對玄武巖和響巖有明顯的挑選使用傾向。出土的石制品保存得非常新鮮,小于1厘米的石制品和可拼合石制品所占比例均較高,應為原生地層保存。Lokalalei 2C石器技術高超之處表現(xiàn)在對石核的剝片程度非常高,在不扭轉石核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多次連續(xù)剝片,表明當時古人類有非常強的剝片的意識和有準備而協(xié)調的剝片動作過程,遠遠超出這個階段石器技術的整體水平。
為何距離、年代相距如此之近的兩個遺址點卻表現(xiàn)出如此之大的技術差異,其背后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從Lokalale 2C的石器技術來看,應該存在比其年代更為古老、技術更為簡單的石器工業(yè)。
Hadar
Hadar最初只是位于埃塞俄比亞Afar三角洲南部邊緣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后因在其周圍進行的科學調查以及重要的發(fā)現(xiàn)而被用于許多科學的命名。在20世紀70年代的科學調查中,Hadar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人類化石,包括:1973年發(fā)現(xiàn)的距今約3.2百萬年,全身骨骼保存40%的南方古猿阿法種“Lucy”;1975年在AL 333地點發(fā)現(xiàn)的俗稱“First Family”,至少有13個個體的阿法種,年代與“Lucy”相似。在這期間,雖然也有石制品發(fā)現(xiàn)的報道,但幾乎都為地表采集,且基本為Acheulean或稍早的“pre-Acheulean”類型。
Hadar地區(qū)存在著如此古老的人類化石,然而石制品的年代卻沒有那么古老。1994年Kimbel等在位于Hadar Formation的KadaHadr Member中的AL 666地點既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2.33±0.07百萬年的人類化石(地表發(fā)現(xiàn)),又在原生地層中發(fā)現(xiàn)石制品與動物化石。在2平方米的試掘探方中出土了14件石制品,另外在地表采集了20件,共34件。這些石制品的原料以玄武巖和燧石為主,從其技術特征看,與“KBS Industry”相似,屬于典型的Oldowan技術類型。
3.距今260~250萬年左右的石制品
20世紀60年代末,Maurice Taieb就組織在埃塞俄比亞Awash river basin(阿瓦什河盆地)進行了地質調查,其中就包括Gona。70年代早期,G. Corvinus開始在埃塞俄比亞Afar Rift(阿發(fā)裂谷)地區(qū)進行考古調查,并且在被KadaGona河切割暴露出的Hadar Formation中發(fā)現(xiàn)了石制品(發(fā)現(xiàn)地點被命名為Afaredo-1和KadaGona 1,2,3,4),可惜測年樣品因受污染而沒能夠提供可靠年代數(shù)據,而之后報道的250萬年其實是依據地層對比得出的結論,因此其年代并沒有得到學界普遍認可。
Gona遺址和E10, E12地點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Semaw et al., 2009)
Lomekwi 3石制品:a.地層中的石核與地表的石片組成的拼合組;b.地層中的有兩極技術的石核;c.石片;d.石錘(Harmand, et al, 2015)
1992~1994年,Gona古人類研究計劃組在Hadar Formation中的Kadar Hadar Member中又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12處石器地點,其中Kada Gona河東岸第10和12地點,即EG10和EG12地點采集和發(fā)掘標本最豐富,有3000多件,類型有石核類(砍砸器、盤狀器、石核刮削器)、廢片類(完整石片、碎片等)以及少量石器,原料主要為火山巖類。1997年Semaw等人在《自然》雜志上報道了40Ar/39Ar法以及古地磁法對EG10和EG12兩個地點測年結果,數(shù)據顯示在距今2.6~2.5百萬年前。由于EG10和EG12地點文化遺物埋藏層位后期動力改造小,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數(shù)量豐富且保存新鮮,人工特征非常明確,年代數(shù)據又真實可靠,于是Gona遺址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當時世界最古老的石制品發(fā)現(xiàn)地。
然而從Gona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的制作技術看,那時的古人類已經熟練掌握了復雜剝片的技能,因此研究者認為這不可能是真正最古老的石制品。
Gona遺址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保持著世界最古老的石制品發(fā)現(xiàn)地的地位,但考古學家的探索并沒有停息。2015年5月20日,《自然》雜志報道在肯尼亞Komekwi 3地點發(fā)現(xiàn)了距今330萬年的石制品,這比Gona遺址的石制品至少提前了70萬年。
Lomekwi 3的地層位于Nachukui Formation的Lomekwi Member之中,2012年的發(fā)掘,在地層中出土了18件石制工具和11件化石,另外還在地表采集到100件石制品和22件化石。這些石制品的類型有石核、石片、石錘等,其原料主要是來自附近古河道的玄武巖和響巖。石核與石片的形態(tài)特征均顯示其剝片技術水平很低、很原始。根據地層中火山灰燼層的放射性元素測年的數(shù)據以及該遺址的古地磁測年,文章給出了距今3.3百萬年的數(shù)據。
根據Lomekwi 3比Oldowan工業(yè)石制品的更為原始的特征,研究者認為這可以代表為“以敲打為目的的石制工具假說”和“以剝片為目的的晚期Oldowan工業(yè)”的中間過渡階段,并提議用“Lomekwian”來指代這個階段的文化。
盡管Harmand等作者給出了他們判定Lomekwi 3為原生地層的理由,但仍然有學者提出質疑。2016年2位西班牙學者Domínguez-Rodrigo M, Alcalá L.在 Paleoanthropology Society上發(fā)表了一篇質疑的文章,他們認為Harmand等僅提供了模式剖面和附近地點的大概地層介紹,而并未展示遺址本身具體的微觀地層,并認為需要更多的證據才能證明Lomekwi 3的石制品出自上新統(tǒng)原生地層。
Dikika地點發(fā)現(xiàn)的有切痕的化石(McPherron S P et al., 2010)
因此,Lomekwi 3發(fā)現(xiàn)的是否真的為上新世人類制作的石制工具,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的考驗與推敲。
除直接的石制品本身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人類在330萬年前存在使用石器的間接證據就應該是埃塞俄比亞的Dikika地點發(fā)現(xiàn)的有切割痕跡的動物化石。
Dikika位于Hadar的南邊,地層均屬于Hadar Formation。2009年McPherron S P等在DIK-1(南方古猿阿法種“Selam”小女孩發(fā)現(xiàn)地)對面采集發(fā)現(xiàn)4件有疑似切痕的動物化石,經室內觀察,確定其中兩件(一件為有蹄類動物的右前肢碎骨,一件為牛科動物的股骨碎片)為人類切割行為所致。根據所在層位附近的火山灰燼層年代推算,發(fā)現(xiàn)的動物化石應該早于3.39百萬年。
由于這兩件有切痕的化石采集自地表,沒有確定的埋藏層位,因此年代推算必然會受到質疑。另外,對于“切痕”,有學者通過屠宰實驗表明,實驗中骨頭上的切割痕跡與Dikika的切割不一樣;此外,認為在粗顆粒沉積物中埋藏現(xiàn)代的動物化石,然后進行踩踏,同樣會產生如Dikika化石上的部分痕跡,因此全部認為是人類行為所為不正確,也可能是化石在地層中運動或地質運動導致的痕跡。
針對一些學者對Dikika骨頭上切痕的質疑,Thompson等通過實驗觀察Dikika地區(qū)所有獲得的骨骼化石以及與其他已知活動對骨骼化石造成的“痕跡”對比,認為2010年報道的兩件有切痕的標本上的痕跡在形態(tài)上與周圍其他化石標本以及實驗已知“痕跡”差異很大,因此這兩件標本的痕跡不可能是踩踏或地質運動造成的。
科學總會有不同的意見或爭論,尤其是涉及到“最早”的事物,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孰是孰非,可能只有更多有力的實證才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認可,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尋找發(fā)現(xiàn)更多的證據吧。
目前證據表明,非洲應該存在非常古老的石器工業(yè),著名的古人類學家Richard Klein認為將來的研究可能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種和非洲種都是石器的制造者,因為他們手的靈巧度已經和人類相似了,而這是制作石器的關鍵。
人類的歷史目前可追溯到6~7百萬年前,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使Lomekwi 3發(fā)現(xiàn)的是330萬年的石器,但這與2.6~2.5百萬年間尚存在近70萬年的空白,在這漫長的時期內,人類就沒有使用石質工具嗎?會不會使用了,但太過于簡單而不能被我們所識別呢、抑或是我們尚未發(fā)現(xiàn)?
從歷史上看,尋找人類最古老的石制工具就是一條非常艱難坎坷之路,但人類對自身的探秘之好奇心以及無數(shù)懷有追求真理的學者們一定會在這條路上走得更遠。
只有不斷尋找,才可能接近最真實的歷史。探索不止,發(fā)現(xiàn)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