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業(yè)
瓷器的真?zhèn)舞b定一直是困擾文博界和收藏家的大問題。鑒定市場的主體是專家,專家的認知水平是所謂標準器認知量的多少,這些標準器一般是目前的館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鑒定的定論或學說就是館藏品這塊基石。現(xiàn)在要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代官窯瓷器生產了多少?有多少在現(xiàn)在的博物館中?這是瓷器鑒定認識論中不能回避的問題館藏品所占的如果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比重,一切結論豈不是管窺之見,對浩瀚的巨量的中國瓷器將是毀滅性的災害!本文試圖站在歷史的視角用辯證的思維邏輯,認識館藏品這塊基石的大小。
一、各朝代官窯瓷器的數(shù)量估計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誰也無法準確知道某一朝代為皇宮生產了多少官窯瓷器。但是從已知的歷史記載,無論是民窯還是官窯,歷代瓷器生產量是極大的,無非官窯是作為當時的硬通貨作國家儲備國庫用(極少量作為皇親國戚擺設把玩),民窯瓷器主要作為生活必需品和擺設,還有相當部分是出口。歷代皇宮很少量的滿足皇宮日用、觀賞、賞賜、慶典、祭祀和隨葬的需要,但瓷器作為硬通貨儲備數(shù)量是非常龐大的,每年生產幾十萬件是正常的。
在皇家檔案中能找到相關的信息,比如據(jù)《大明會典》記載,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達了要景德鎮(zhèn)燒造龍鳳瓷器443500件的任務。宣德朝雖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計官窯瓷器需求在百萬件數(shù)量級是客觀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長有短,生產的官瓷應在幾十萬件至幾百萬件,這樣的邏輯推斷是成立的??墒枪蕦m元代瓷器幾乎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區(qū)區(qū)數(shù)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館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數(shù),那么大量的官窯瓷器都去了哪里?
二、各朝官窯瓷器改朝換代后的去向
1、動蕩轉移,新老更代大部分是通過戰(zhàn)爭而實現(xiàn),每次更替使得當權者不得不考慮有流通價值的瓷器搬遷轉移,使得大量的官窯轉移民間窖藏。在那個動蕩年代,百姓和富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瓷器藏起來,這個流出的量是巨大的。
2、在國家應急時作為硬通貨變賣,這個量也是巨大的。官窯本身在當年就是有價值的流通貨幣,國內外均可流通,就相當于現(xiàn)在國家向民間發(fā)行“有款”的人民幣和債券道理是差不多的。根據(jù)記載,嘉慶五年,總管內務府奉旨“將廣儲司六庫久儲物品可酌量售變”,“擬招商變價物件清單: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連無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慶十二年內務府奉旨庫存瓷器內變價10萬件,“隨傳集各商人等赴庫逐款看視,所出價銀多寡不一,唯商人喬文郁愿出價銀4311兩9錢1分2厘,與崇文門經紀所估價銀有盈”。這些記載證明,當年官窯作為國家儲備財富在流通使用,流通至民間的量是很大的。
3、自然損耗,自然損耗有二種情況:一是在宮里使用過程中的正常損耗,這種損耗對存世量可以不予考慮,因為損耗量皇宮要維持正常需要必及時補充;二是改朝換代時的損耗,這種損耗數(shù)量較大且不會彌補,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溫和式改朝換代,老子死了太子繼承,原有瓷器損耗少。另一種是革命式改朝換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樂代替建文通過武裝奪取政權,瓷器損壞多。
4、賞賜用瓷,歷代皇宮會將官窯瓷器當做禮物賞賜給王公貴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屬國的使節(jié)等,且數(shù)量巨大,是歷代官窯瓷器流向民間主要途徑之一。這是一個最可能引起誤解的話題,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記載:乾隆二十三年六月,皇帝三次下旨將8511件瓷器拿出宮外變價,地點崇文門?!扒∈?、二十三、三十五等年宮廷在外變價琢器5100件,圓器117668件”。
另外,還有一部分皇家御用瓷器并未進宮,十選一,百選一的精品人宮了,剩余部分在景德鎮(zhèn)當?shù)鼐妥儍r了。乾隆七年六月十四日,皇帝給遠在景德鎮(zhèn)的唐英下旨:挑選用得的送進,其他用不得的不必送京,即在當?shù)刈儍r。乾隆三十七年,在景德鎮(zhèn)變賣瓷器得銀1291兩1錢6分3厘。嘉慶五年,總管內務府奉旨“將廣儲司六庫久儲物品可酌量售變”,“擬招商變價物件清單: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連無款粗瓷器198336件”。
嘉慶十二年內務府奉旨庫存瓷器內變價10萬件,“隨傳集各商人等赴庫逐款看視,所出價銀多寡不一,唯商人喬文郁愿出價銀4311兩9錢1分2厘,與崇文門經紀所估價銀有盈”。
嘉慶十四年,“瓷庫現(xiàn)存圓琢瓷器329350件,…‘招商售變圓琢瓷器15萬件”“招商認買先將價銀交納廣儲司銀庫后再赴各庫領取物件”。
“按上次售變價招商認買,唯商人李賡揚投遞認呈,情愿出價銀14487兩2錢5分。其中尊262件、瓶4381件、罐925件、碗80504件……”。
賞賜用瓷,歷代皇宮會將官窯瓷器當做禮物賞賜給王公貴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屬國的使節(jié)等,且數(shù)量巨大,是歷代官窯瓷器流向民間主要途徑之一。
當改朝換代時,因為當時的交通條件限制有很多在路途運往皇宮的瓷器不會再運進宮里,由于信息傳遞手段的限制御窯廠的生產不會馬上停止,因此路途上的和御窯廠的庫存會流向民間,這應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字。
三、官窯瓷器流向民間后的去向
1、自然損毀,大量的官窯瓷器改朝換代后從宮里流向民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價值會越來越高,一定會向有錢人手里集中,不會當一般日用瓷使用,從出土瓷器大部分沒有使用痕跡得到證明,雖各種原因會損毀一部分,但比例不會太大。
2、傳世流轉,若干朝代后有一部分傳世品會當做古董流回宮里,供皇家把玩欣賞,如萬歷時期收一對成化雞缸杯要花十萬金。還有大部分在民間富人或收藏家手里繼續(xù)流傳。
3、埋入地下,本朝的官窯瓷器在當朝有很多是賜給皇親國戚或有功之人做隨葬品的,民間也一直有厚葬之風,當一些持有官窯瓷器的人死去會當做隨葬品一同埋入地下;另一種情況是持有官窯瓷器的人在社會動亂時期會把瓷器當做財富埋入地下,即窖藏。種種原因埋入地下是官窯瓷器最大的去向。
四、目前的館藏品數(shù)量只是中國瓷器存量的冰山一角
中國自唐代至明清上千年的時間,官窯瓷器一直沒有停止燒造,因為要維持皇宮數(shù)量龐大的日用、觀賞、賞賜、慶典、祭祀和隨葬(唐三彩全部是為隨葬燒造的)的需要。朝代更替多少次,皇宮里的瓷器就像更換貨幣一樣替換多少次,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向民間的瓷器會隨著厚葬之風,或為了躲避戰(zhàn)亂當做財富埋入地下,在民間傳世的會越來越少,其中一小部分被后代皇宮當做古董收入宮里。解放后被文物單位當做文物征集到博物館中,有一小部分隨葬品和窖藏被文物單位挖掘出來。從以上邏輯分析來看,流人民間一直傳世的是少數(shù),這少數(shù)中被征集入宮的是少數(shù);地下被文博單位挖掘的是少數(shù),都說十墓九空,這九空中文博單位正式考古挖掘的占多少?中國上千年中帝王將相、王公貴族隨葬瓷器的有多少人?把官窯瓷器當做財富收藏而又隨葬的人有多少?把官窯瓷器當做財富窖藏的有多少?
站在歷史的大視角從邏輯上講,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shù)字,是博物館的瓷器數(shù)量和品種無法比擬的,博物館的現(xiàn)存瓷器在數(shù)量和品種上只占極小一部分,也就無法代表中國瓷器的整體水平,同樣“專家”的認知水平也就受此局限。在承認元青花之前,文博界幾乎將元代、洪武、建文、正統(tǒng)、景泰、天順都稱為空白期,試問如果空白了當時皇宮用什么?不是歷史上皇宮瓷器的空白,不是地下藏品的空白,也不是民間藏品的空白,而是博物館藏品的空白,是“專家”認知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