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江縣地處福建省東部沿海,襟江抱海,擁野附山,擁有312平方公里的海域,幾乎是其陸地面積的三倍。20多年來,這里的水產(chǎn)總量名列全省第一,全國縣級第二。沿海岸行駛,漫長的海岸線與遼闊淺海灘涂一覽無遺,連江已然是一個巨大的海上“牧場”。
一路望去,是連片縱橫的海田。這樣的天氣,討小海的人家早已忙活開來,在路邊晾曬海帶,陣仗得有幾十米長,大船停在近海遠處,而小船就碼在岸邊,齊整如畫幅,連綴出低矮的船塢。有漁人赤腳挑擔上岸,踩過深褐色的被海水侵蝕成紋的礁石。
海洋浩瀚且古老,是孕育所有生物的“原始湯”。自古以來,福建沿海的人取魚、貝、蝦、蟹滋養(yǎng)自身,也仰賴魚蝦貝蟹壯大繁衍。一味鮮,蘊含了許多密碼,因為吞吐鹽水,取食海藻,海鮮富含谷氨酸、甘氨酸、溴氨等,風味鮮美,令口齒留香。海岸沿線堆滿著大量的蠔殼與貝殼,則是無數(shù)饗宴的見證。
閩東一帶所有饗宴的來源,多出自連江。黃岐有連江最著名的漁港,也是連江海產(chǎn)品的集散地。這里最大的海貨市場,坐落在漁港碼頭附近,從地圖上看,就卡在兩個犬牙般突出的岬角中的“牙縫”間。
因為地理環(huán)境、水文氣候等因素,中國沿海各地的海鮮特產(chǎn)有著很大差異,連江處在敖江與閩江的入???,淡水與海水在此交匯,諸多河川地表徑流,把營養(yǎng)不斷帶入海洋,培養(yǎng)起繁富的生物鏈,加上溫暖干凈的水質(zhì),滋養(yǎng)著萬千魚蝦貝類,因而這里盛產(chǎn)的海貨質(zhì)味鮮美,品類豐富。
到連江吃海鮮,黃岐當然是不能錯過的地方。討教本地的海鮮達人之后,我們饒有興致地沿碼頭往海鮮市場走去。在吃之前,一一識別這些海洋鮮貨更別有趣味。要將海鮮吃“透”,除了剝殼剔刺,在美味入嘴之前,進入海鮮市場,下一番功夫摸清各色“高難度”海鮮,方能進階。
清晨,天色將亮未亮,辛勞的討海人采捕歸來,漁船的發(fā)動機將夜色搖醒,成批的漁船陸續(xù)歸港,一陣陣熱鬧嘈雜的聲音沿岸鋪開。行家早已尋著時節(jié)和潮汐而來,臨近農(nóng)歷十五,大潮將至,看來今次的漁獲值得期待。大海深處淘來的各色漁獲傾網(wǎng)而下,魚兒蝦蟹在網(wǎng)兜里撲騰著,連帶泛起層層腥氣。
批發(fā)商、攤販為鮮而來,一時間看貨的、講價的、過磅的,如浪潮般將碼頭圍住。識貨的酒樓大廚、海鮮商販輕車熟路,早已討得自己的心頭好貨。這邊挑揀未偃,那邊海鮮市場的燈已經(jīng)點亮,漁獲甫一上岸,就有部分即刻進入市場。如果說福州等地的海鮮市場的新鮮度要比臨海的郊縣延遲上幾天,連江肯定是那頭道的鮮。
對于一個在長江邊長大的人來說,海鮮市場有太多的逛頭,等同走進一家游樂場,既茫然又興奮。幾十個攤位平行擺開,什么都新鮮,又叫不出名字。一路看下來,像進行了一場生動的科普課。本地人只當稀松平常,但在我卻覺得十分稀奇的鮮貨,讓人第一次知道,海鮮可以很鮮,也能很“奇”。如果不是海邊常駐民或資深海鮮達人,估計沒幾人能認全所有這些“鬼斧神工”的美味生靈。
那些一字排開的黃瓜魚,壘得高高的墨魚筒,被結(jié)結(jié)實實捆綁著卻想動彈的梭子蟹,晶瑩剔透帶著紅珊瑚般光澤的魚兒們大眼瞪著你,堆積如山的各種蚌類、貝類、生蠔,像是成群結(jié)隊登陸的海怪一般,或許是腥氣,或許是模樣,讓人一陣暈眩。往里走,???、美人魚、藤壺、筆架、紅蟳等更是應(yīng)接不暇。海釣上來的鱸魚個頭十足,價錢也比平常貴了近一倍,顏色艷麗的紅斑魚、黃瓜魚、青口在貨籃上次第擺開,形成了奇妙的視覺體驗。還有很多只能用本地話叫出名字的魚鮮,讓人看的心里直癢癢。
在黃岐,傳統(tǒng)的魚鮮市場是整個連江鮮力的源頭。市場內(nèi)熙熙攘攘的人群,平淡而精彩。來買海鮮的人,先轉(zhuǎn)上一圈,貨比三家再下手,相熟的老顧客還會開心地聊上兩句。有海鮮達人在旁指點,拇指大的小鮑魚是用來做湯的,本地人根據(jù)大小將藤壺稱為“竹馬”、“金結(jié)”,烹食的方法也不大相同,竹馬撒蔥油清蒸,金結(jié)適合燉蛋。
攤販麻利地用工具將藤壺從殼里挖出來,不一會兒,瑚石般的殼子就堆成小山。各攤位剝殼拆肉、剃鱗除腸的窸窣聲,與攤位前討價還價的聲音相互呼應(yīng),如一場歡快的魚市場交響樂。鮮活的張力就在這一來一回中展開來。長見識之外,更讓我有了挑選海貨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活的魚,肉身一定是結(jié)實的,魚鰓紅且有彈性,當然也需留心用藥水浸泡過的。
逛完魚鮮市場,一切并未結(jié)束,四周還有許多關(guān)于“鮮”的食肆小店。魚丸店的竹篾上碼著現(xiàn)做的魚丸,雖然愛吃魚丸,但本地人不說“魚丸”而說“魚米齊”,因為“丸”與“完”諧音,逢年過節(jié)或在宴席上,總少不了這道菜。干貨食肆除了售賣魚干蝦米,更制售只有本地才有的美味——“魚面”,魚肉和魚骨捶散,因而得名。刮取黃魚、鰻魚等色白質(zhì)細的魚肉,加地瓜粉用棒敲打成薄片,烘烤熟后切成片,炒煮皆宜,是十分方便的鮮味。市場后面,有一排藏得很深的小館子,沒有什么觀光客,卻是不少本地居民日常吃飯的地方,海鮮小炒的名字就貼在玻璃上,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