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楠
摘要:在日本的昭和時代發(fā)生了兩次震驚世界的事情。這些重要變動同時也導致日本國民的價值觀及行為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并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分析昭和時代日本的變革及日本國民價值觀的轉變影響因素,對我國國民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日本 昭和時代 國民價值觀 啟示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0-0193-02
昭和是日本天皇裕仁在位期間使用的年號,時間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20世紀30年代日本災難性地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果則是國家的全面崩潰與最后的投降,這致使大蕭條在日本特別嚴重,日本人稱之為“昭和蕭條”。而后日本抓住機遇,從50年代中期經濟開始騰飛,創(chuàng)造了世界發(fā)展的奇跡。在《菊與刀》中這樣描述日本人:“生性極其好斗而又非常溫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愿受人擺布;忠貞而又易于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盵1]那么在昭和時代,日本國民在不同社會背景下會顯示哪一面價值觀呢?
一、昭和時代日本國民價值觀變化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價值的最一般看法或總的根本的看法?!盵2]它在人的發(fā)展中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價值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社會階級、經濟、文化變化的影響,因此,不同時期,國民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一)“明治鼎盛”時期到“昭和蕭條”時期日本國民的價值觀
明治時代可以從1868年1月開始算起,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在經濟、外交上閉關鎖國,思想上封建保守,社會生產力低下,國內外矛盾激化,因此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開啟了倒幕運動。在社會、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革,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文明開化”的口號下,日本不斷崛起,這是明治時期日本的第一次“壯觀起飛”,但隨著發(fā)動“二戰(zhàn)”,日本經濟崩潰,那么在這一過程中日本國民的價值觀呈現(xiàn)以下幾方面:
1.壓抑個人價值
日本近代的自我意識受天皇專制主義的規(guī)范和支配,缺乏獨立的思想與獨立的人格以及能動的行動,以愚忠與盲從為美德,從而嚴重壓抑與制約了日本國民的主體精神。
2.看破死亡,視榮譽為生命的生命觀
遵循武士道精神,認為死亡不過是盡責的一種手段而已,如果沒有完成責任所規(guī)定的事物,簡直比死還可怕。
3.崇尚家族本位,國家本位
在家庭中,家長具有絕對權威,必須無條件服從家長的命令。國民推崇的群體主義否定個人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因公滅私”。
4.忠君愛國,無條件地效忠天皇
為了天皇和國家而奉公滅私甚至獻身的觀念一直占據(jù)日本人價值觀的中心。
5.等級秩序的道德觀
日本人的感情以及人際關系的等級制度比理性或道德系統(tǒng)更受重視,進而導致下級對上級的無條件服從,而上級則不必對下級仁愛。
此階段價值觀大體概括為滅私欲、絕對忠誠、生命概念模糊。這樣的價值觀一方面使昭和早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但另一方面長時間的壓抑民眾,使民眾失去了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同時使得政府私欲膨脹,在內閣的操縱下導致極端主義出現(xiàn),為日本墜落埋下禍根。
(二)“昭和蕭條”到“昭和騰飛”時期日本國民的價值觀
日本在二戰(zhàn)戰(zhàn)敗后進行反思。隨著國外思想的傳入,國民逐漸認識到集中的皇權專制體制及壟斷經濟對日本的影響,國民價值觀有所轉變。這一階段日本國民價值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追求自由、人權與社會責任感相統(tǒng)一
如幸田露伴強調:“個人反抗資本壓迫乃至強調自保思想與情感并非什么危險的思想,主張保障個人的生存權以及基于相互輔助的一種社會主義?!盵3]可以看出國民既肯定自我,又非極端化,既講個人自由意志,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敬畏生命,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
在武田泰淳《蝮蛇的后裔》(1947)中主人公有這樣一段自白:“也許,活下去并不是什么特別困難事情?!薄盁o論是戰(zhàn)敗國還是亡國,能活下去是確切無誤的。”[4]可見,當時的日本國民改變了戰(zhàn)敗、亡國就必須赴死的觀念,找回了活著的真實感覺,渴望和平,珍愛生命。
3.追求個人中心主義
這種以西方模式為基礎的體制從制度上首先確立了人的價值地位,使民主主義完全建立在個人主義的前提上。價值觀念體系核心由群體主義向個人主義轉化。在生活中,日本國民不再把責任看成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而更多的選擇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主,有了更多的生活追求。四是熱衷享受。在人們改變傳統(tǒng)價值觀后,國家大力倡導自由、平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個人財富的逐步提高,享樂主義及極端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也逐漸產生這也為日本日后發(fā)展再次埋下了隱患。
二、昭和時代影響國民價值觀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教育制度改革對價值觀變化的影響
1.教育的目標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在昭和前期,日本對學生進行軍國主義教育,提倡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在這種教育目標下,出現(xiàn)的價值觀體系多為壓抑自己。在二戰(zhàn)后,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和人們思想的解放,國民人格發(fā)育趨于完善。
2.二戰(zhàn)前日本雖然開始重視教育,但整體化水平還不是很高
隨著日本戰(zhàn)敗后對教育目標進行了全面革新,使年輕一代在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提高,國民價值觀發(fā)生轉變。
3.日本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從戰(zhàn)前的軍國主義教育轉變成開始以培養(yǎng)民主意識和法治理念為目的道德教育課程。從而使國民能把群體價值和個人價值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二)社會思潮對價值觀變化的影響
在明治維新后,開始大力宣揚“自由、平等、人權”等思想,這個舉動對國民思想養(yǎng)成和價值觀變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由于之后大肆宣揚皇權至上,人們的個人價值還是受到壓制。但在當時二戰(zhàn)后,在美式民主與個人主義文化推進下,天皇專制體制被廢除,人們從壓抑的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加之保障國民自由、民族解放的新憲法出臺,加速了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變,為日本國民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提供可能。
(三)經濟變化對日本國民價值觀的影響
在昭和初期,由于經濟發(fā)展緩慢,此時國民價值觀處于壓抑個人價值階段。在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人們的物質欲望受到很大限制,更是由于軍國主義思潮泛濫,導致國民價值觀發(fā)生扭曲。隨著戰(zhàn)后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的物質欲望得到極大滿足。在此基礎上,價值觀的多元化以及個人中心主義傾向也就很自然地逐步發(fā)展起來。反過來,價值觀的變化也進一步促進了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
(四)國家法律、政策對國民價值觀的影響
國民的價值觀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變化,國家出臺的法律和政策正是改變國民價值觀的利器。例如在明治時代,日本社會推崇武士貴族,無論在學校還是社會中都鼓勵學習驍勇善戰(zhàn)精神,而在憲政體制下,武士道則演變成為日本民眾對“榮譽追求”的價值觀。但在日本新憲法的三項基本原則中,國民主權、尊重基本人權、和平主義構成了戰(zhàn)后日本發(fā)展核心方向,與時俱進地將自由主義、民主灌輸于民,這些政策及法律的落實都為國民價值觀的轉變起到催化劑作用。
三、昭和時代日本社會國民價值觀變化對我國國民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通過對昭和時代日本幾次變革后價值觀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變革會影響國民價值觀,同時價值觀的轉變也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走向。因此,不同的時代背景會造就不同的國民價值觀,國民價值觀的好壞也直接關乎一個社會的發(fā)展走勢。
(一)必須高度重視價值觀教育問題
通過本文第二部分可知,價值觀無論對于國民的生活還是國家的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因此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1.營造全民重視價值觀教育的濃郁氛圍
從國家層面入手,自上而下達成共識,從而營造出國家牽頭,全民重視的價值觀教育濃厚氛圍。
2.注重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因此從娃娃抓起是樹立主流價值觀的關鍵。
3.使價值觀教育更加通俗化
貼近生活才能真正地根植于國民內心
(二)注重培養(yǎng)國民的民族認同感
通過昭和時代的經驗教訓可知,要結合本國自身特點有選擇的借鑒其他國家的文化、理論等。要在堅持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博采眾長,要有選擇性的兼容并蓄而不是一味的全盤接收,因此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要防止此種價值觀的萌動。
(三)必須正視個人價值及價值觀的多樣性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整體的價值觀體系中個人價值的地位不斷提升。因此我們要對個人價值的凸顯有清醒的認識,只有對社會群體價值和個人價值都給予充分肯定和保護,才能真正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和熱情。必須讓不同的價值觀相互碰撞,才能形成新的、符合潮流的主流價值觀。
(四)在國家層面上充分保證國民權益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國民財富不斷增加,通過對分配制度改革進一步調整財富分配,提高社會公平感;通過法制建設,懲治腐敗和社會環(huán)境治理等“安全閥”機制緩解公眾的各種不滿情緒等,不僅對于社會穩(wěn)定至關重要,對于健康的價值觀念體系形成也是極為必要的。
日本昭和時代有著傳奇的色彩,經歷起飛——墜落——再騰飛這樣一個過程。對于日本來說,很多學者寫到日本的地理位置原因導致他們去侵略別國,但我更覺得是主流價值觀的偏差造成,因此,注重國民主流價值觀的引導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1996:2.
[2]鈴木貞美.日本文化史重構——以生命觀為中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6):98.
[3]鈴木貞美.日本文化史重構——以生命觀為中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6):144.
[4]蘇寶榮.說文解字導讀[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12):17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