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莉+劉倩雯
以鄉(xiāng)土化的山歌童謠教育資源為載體,開展各科教育活動,既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又具有極強的可行性、操作性,由此,我們通過合理、科學、充分地挖掘鄉(xiāng)土特色的藝術精品,在推進我園創(chuàng)設藝術特色教育環(huán)境同時,將它整合于我園的語言音樂社會等課程建設之中,并將課程資源合理運用到各年齡段幼兒的教育活動之中,以促進幼兒、教師、幼兒園的協調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豐富我園的特色內涵。
一、利用鄉(xiāng)土化山歌童謠對幼兒進行教育
不少流傳下來的客家童謠簡潔明快、幽默風趣、生動活潑,讀起來瑯瑯上口、童趣盎然,而且蘊意深刻,涵蓋的范圍廣泛,包括天文、地理、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等,對兒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乃至形成孩子開朗樂觀的性格,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愛護益鳥》:“小燕子,翼些些,飛呀上,飛呀下;一飛飛到田坎上,問做脈個?來去捉蟲家。大蟲家、小蟲家,害人畜,害莊稼,把吞下。好鳥子,愛保護,莫打它,一日捉蟲千萬只,大家見了笑哈哈?!边@首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童謠以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告訴小朋友們小燕子是益鳥,會幫我們捉害蟲,要愛護它、保護它,同時還給孩子們帶來日常生活知識的積累。
孩子們在傳唱客家童謠的過程中不僅覺得有趣好玩,而且能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手指甲,長又長,小小細菌把身藏。常剪指甲愛干凈,身體健康不生病。”“爺爺奶奶年紀大,駝背彎腰眼睛花。我給爺爺捶捶背,我給奶奶倒杯茶。爺爺奶奶笑哈哈,都夸我是好娃娃?!鳖愃七@些《剪指甲》《都夸我是好娃娃》等含義深刻、情感真摯、稚氣天真、歡快明朗的新客家童謠,通過誦唱,對孩子們的思想品德、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良好養(yǎng)成更能達到最佳效果。
二、采用多種形式,吸引幼兒喜愛廣東漢樂
廣東漢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樂曲婉轉儒雅,古樸大方,剛存幽雅,柔含高亢,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和藝術風格,是客家文化的完美傳承。我們有意識地采用多種形式,激發(fā)幼兒喜愛廣東漢樂,可以使幼兒在了解客家優(yōu)秀文化之偉大和豐富的同時,領略廣東漢樂之美,強化了幼兒對廣東漢樂的欣賞。
大埔縣漢劇團是廣東省目前僅存的一個縣級漢劇藝術團體,該漢劇團人才輩出,曾多次晉京和應邀赴新加坡、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漢劇團在風景秀麗的文化中心,我們利用遠足的機會帶孩子們到團里參觀。通過身臨其境的參觀,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感受漢劇的古典美,孩子們回園以后,通過繪畫“美麗的臉譜”表現了對漢劇的由衷喜愛。
我們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讓孩子們了解漢樂演奏的樂器。孩子通過參觀“漢劇團”,請家長和漢樂團的樂師們來為孩子們進行漢樂表演。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材料所制成的樂器會產生不同音響效果。比如:欣賞《漢樂大鑼鼓》,可以通過分組討論有些什么樂器?它們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怎樣來配合?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孩子了解它熟悉它,教師只需把活動結果歸類總結就可以了。幼兒既可以清楚的掌握樂器的發(fā)音特點,又可以了解它的演奏效果。當實物呈現于幼兒的面前,讓每位幼兒參與活動中,進行自發(fā)的演奏。這樣學習與實踐合二為一,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也會日益高漲。
三、家園共育,有效完善特色教育資源的整合
家園共育是大教育觀的體現,也是當今幼教改革的大趨勢。必須充分利用家庭、社區(qū)的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家長、社會人員的教育作用,才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完善整合。
發(fā)揮家長的紐帶作用。幼兒園不是幼兒學習的唯一場所,老師不是幼兒的唯一教育者。大自然,大社會才是孩子學習的大課堂,家庭、社區(qū)中物質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幼兒提供了學習的舞臺。在我們大埔經常有群眾性的文藝演出,有客家山歌、快板、廣東漢樂,我們通過校訊通等形式讓家長帶孩子們到現場身臨其境感受客家藝術的美。這樣的活動擴大了幼兒的見識面,豐富了幼兒的社會經驗,更激發(fā)了幼兒對周圍生活、事物的興趣和關注。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