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梅
摘 要:想象抒情是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方法技巧,在中國《詩經》愛情詩和西方的《圣經·雅歌》中有著重要體現(xiàn)。由于人們原初生活居住的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心理的差異,二者在愛情的想象抒情方面也體現(xiàn)出不同的美學風格:《詩經》中的女性想象表現(xiàn)得靜謐幽婉,而《雅歌》中的女性想象表現(xiàn)出大膽酣暢的傾慕之態(tài)。
關鍵詞:《詩經》 《雅歌》 想象 抒情
想象抒情是每個正常人都能體會到的一種能力,也是人生命意識流動的重要體現(xiàn)。文學中,想象更是十分重要:不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抑或是文學鑒賞都離不開想象,想象力豐富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好壞與鑒賞的優(yōu)劣。哲學家黑格爾說:“藝術作品的源泉是想象的自由活動。”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柯勒律治非常重視詩歌中的想象:“心里沒有音樂,決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詩人”“音樂的快感和給予這快感的能力,是要依靠想象得來的”[1](P34)。雪萊也有類似的看法,認為“在通常的意義下,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xiàn)?!敝袊姼璩酥髑橹?,也非常注重想象的作用,正如南北朝時的劉勰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2](P396)。如果拿中西方的審美想象做一個大致比較的話,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審美體驗重視虛靜纏綿之美,《文心雕龍》中講“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倍鞣轿膶W則強調想象中充滿澎湃的激情,“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保ㄈA茲華斯)這里試拿《詩經》中的愛情詩與《圣經·雅歌》做一點具體的比較探討。
一、《詩經》想象抒情的靜謐幽婉
《詩經》中的《國風》是從各地采集的歌謠?!胺苍娭^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名言其情者也?!盵3]《國風》中的女主人公的想象,多是和愛人分別很久之后未能相見產生的。而這種抒情想象,又多用柔軟的細莖蔓生類植物起興,如“葛覃、卷耳、葛蔓、蔓草”之類,引起想象和聯(lián)想,讓人感到主人公的情感非常纏綿悱惻。如《王風·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看見一個采葛的美麗女子,自然而然地表達出對她的思念就像葛藤一樣悠長。《唐風·葛生》篇直接就是痛苦的抱怨了:“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這葛蔓長得漫山遍野,荒蕪孤單的心境頓時撲面而來?!囤L·旄丘》寫了女主人公和愛人分別很久都未相見,而思念愛人的情歌?!办盖鹬穑握Q之節(jié)兮”詩歌用青葛藤蔓長而韌起興,比況分別之后思念之情綿綿無期。由于這種黏稠的思念,她問道“叔兮伯兮,何多日也?”為什么分別多日,愛人還不來和自己相見,女主人公對愛人深切的思念可見一斑。思念至深,使女主人公開始對愛人為何不來和自己相見進行猜測?!昂纹涮幰玻勘赜信c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4](P153-154)愛人不來和自己相見必定有原因:他肯定是另有新歡。猜到此處,她便順著這個原因繼續(xù)展開想象。她便想到愛人并不和自己一樣,有著“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心意,他的大車不會向東行來迎娶自己。埋怨之情也因此更為加劇:“瑣兮尾兮,流離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聞一多說此謂“小鳥鳴聲瑣蜃,正堪悅耳,彼遠道之君子,乃聊聊然未嘗聞之,若充耳然也?!盵5](P91)詩歌細致地刻畫了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變化,突出表現(xiàn)出了少女純潔而熱烈的愛情和對愛人深切的思念與深沉的愛。《衛(wèi)風·考槃》一詩較為短小,聞一多認為是寫“一人獨自睡去而夢與他人相對談話”[5](P468),夢是想象的特殊形式。詩寫沉湎于愛情的女子,因對愛人的輾轉反思,在夢中看見愛人的各種場景。第一章寫寬厚淳樸的愛人,在山澗敲著樂器歌唱,兩人互相傾訴衷曲,銘記彼此永不忘懷;第二章,性情爽朗的愛人在小山丘上敲著樂器歌唱,兩人相互對歌,吐露心心相印永不忘的無限情懷;第三章,徘徊往復的愛人在高山之巔唱歌,兩人互相對歌,大聲說出自己心中無限的情意。該詩通過反復詠唱的形式,訴說心中無限情意,給人余音裊裊不絕于耳之感。
《國風》中女性想象抒情的愛情詩短小雋永傳神,抒情委婉含蓄。朱光潛說中西愛情詩相比“一個以委婉、微妙簡雋勝,一個以直率、深刻鋪陳勝”[6](P68)因此與《國風》中女性對于愛情的含蓄委婉不同,《雅歌》的女性想象抒情相比較則顯得大膽強烈。
二、《雅歌》想象抒情的大膽酣暢
19世法國文學家雨果曾寫給他的愛人:“既然我把唇放進你永遠充溢的金樽,既然我把蒼白的額貼近你的手心……”西方文學中常把愛情比作香醇的美酒,讓人迷醉。《圣經》中的《雅歌》是一組主要以男女對唱為主的愛情詩,其中女性對于愛情的想象描寫很多。詩歌開頭新娘就說“愿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這里新娘說新郎的愛情比酒更美,可見新娘對新郎愛的強烈的渴望。接著她贊美新郎,說他名如香膏,眾女子都喜歡他,都稱贊他的愛情勝似稱贊美酒,新郎在新娘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不言而喻。女為悅己者容,新娘告訴眾女子不要因為她黑就看輕她,并說自己之所以黑是因為她為兄弟守葡萄園被曬黑的。眾女子的5次唱詞中,有4次是引出新娘唱詞,且她們對新娘是持同情態(tài)度,據(jù)此可以推斷眾女子并未認為她皮膚過黑,而是因為她對新郎愛的渴望過于強烈,產生了關注自己外貌的心理投射。新娘對新郎的深深的愛慕讓她思愛成病,由此她對自己的愛情再一步進行系列的大膽想象?!按禾斓目裣搿保⊿pringtime Rhapsody)即《雅歌》2:8—17便是她在強烈的愛欲下的第一次大膽想象?!奥牥?,是我良人的聲音。看哪,他躥山越嶺而來”[7](2:8),新娘想象新郎躥山越嶺地向自己家的墻壁后奔來,并且還聽到了他的聲音。這想象既大膽又夸張。緊接著她想到新郎一定會從窗欞往屋里窺視,對自己說讓她和他一起同去,并且從各方面不斷地贊美她。想到新郎對自己的贊美,在自己的想象空間中,新娘的心理得到了滿足說“良人屬我,我也屬他”(2:16)以直露心曲。除“春天的狂想”外,《雅歌》中還有兩處因新娘對新郎的深切思念表現(xiàn)出十分明顯的想象?!皭壑畨簟保↙oves Dream)即《雅歌》3:1—5,是繼“春天的狂想”后又一次大膽的想象。雖是以夢命名,但從描述來看,這分明就是新娘在愛情的強烈渴望下,躺在床上的想象。夜深人靜的夜晚,新娘一個人躺在床上,心中的孤寂之感必然愈加強烈。這時她想象自己在城中的大街小巷游行,尋找心中的愛人。找了些時候,沒有找到新郎,心更加著急,她便向城中巡邏的人詢問他們是否見到自己的愛人。剛剛離開巡邏的人,x新郎就遇到了新娘。在想象中,新娘變得尤為大膽,她拉住新郎,不讓他走,領他回到自己家中,到自己的內室?!皭壑畨簟睂懗隽诵履镌趯π吕缮钋兴寄畹尿寗酉拢憩F(xiàn)出的大膽與在愛情面前的不理智?!坝忠粋€夢”(Another Dream)即《雅歌》5:2—8,新娘在這次想象中流露出了她心中的矛盾。此處想象的起由和“愛之夢”相同:仍為夜深人靜的夜晚,新娘在床上獨自難眠,心中孤寂,她想到屋外頭發(fā)濕漉漉的新郎讓自己替他開門。此時她本十分想和新郎見面,聽到他說話已是神不守舍。新娘卻以已脫了衣服不能再穿上、洗了腳不能再玷污作為托辭不給新郎開門,當她情感浪潮高過處女的羞澀,去給新郎開門,卻發(fā)現(xiàn)新郎早已失去信心轉身而去。她心慌意亂出去尋找新郎,尋找過程中受到了各種欺辱。這時她囑咐耶路撒冷眾女子,若是遇到她的新郎,就告訴他她思愛成病。
三、地域文化與想象差異
《國風》和《雅歌》中的女性想象抒情詩都充滿了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但若以《詩經》《國風》愛情詩女性想象抒情方式,和《圣經》《雅歌》中女性想象抒情方式互為參考系作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就想象場景而言,如果說《國風》中女主人公想象的場景較為朦朧模糊,那么《雅歌》中新娘想象的場景則是形象具體,畫面感很強;就抒情而言,盡管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想象中,《國風》中女主公在抒情上也極為纏綿含蓄委婉;《雅歌》則不相同,語言采用對歌的形式,感嘆句和排比句使用頻繁,新娘想極力表現(xiàn)出自己對新郎愛情的渴望,對新郎的外貌也渲染備至,表達酣暢淋漓,情感熾熱奔放。
《國風》和《雅歌》中的女性想象都是為了進一步抒發(fā)自己對愛情的渴求和對愛人熾熱的愛,目的具有一致性,但在想象抒情上卻存在著巨大差異。那么,這種差異的原因何在?19世紀法國批評家丹納認為藝術的發(fā)展與風俗習慣及地域氣候密切相關,他由此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和古希臘雕塑作了有力的分析和探討。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說要把《圣經》的文學解讀建立在“歷史文化和地域背景的基礎之上”[8](P103)亦為解決這一巨大差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漢民族是以農耕為基礎的內陸型民族,生存方式相對穩(wěn)定。小國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七月流火,八月雈葦”,循時而動,人與自然關系變得十分和諧默契。所以詩歌抒情也講究情境交融,寓情于景。而境或景的營造也往往借助于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桑麻、葛蔓等常見事物。
希伯來民族與以農耕為生存方式的東方漢民族不同。約公元前18世紀,希伯來人在族長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向西越過幼發(fā)拉底河,向“他們的‘上帝應許之地——迦南遷移”,因此被當?shù)厝私凶鳌跋2畞砣恕?,即“從河那邊過來的人”[9](P19)。之后他們又多次失去土地和家園,過著流動不定的生活。這決定了他們必須應對適應不斷變化的外在環(huán)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希伯來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也呈現(xiàn)出外向型的特點,因此希伯來人也具備了“矢志不渝、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文化素質”[10](P15),和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自我意識。
所以,在她們表述自己心中情感的時候也極力表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情感熱烈奔放。以“春天的狂想”為例,為展現(xiàn)出新娘對新郎愛慕的濃度與烈度,對新娘的心理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摹“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因為冬天已往,雨水止住過去了。地上的百花開放、白鳥鳴叫的時候已經到來……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你的聲音柔和,你的相貌秀美”。新娘通過想象新郎想盡尋找各種理由來勸自己和他同去,以贊美自己。實則是新娘對新郎愛的渴求的真實流露。但與《王風·采葛》在只言片語中流露情感不同,這里用直率深刻的鋪陳來描摹心中情感。新娘想象新郎開頭用呼告的方式稱呼和贊美自己,并讓她和他一起走。緊接著新娘又想新郎找了如“冬天已往”“雨水已過”“百花開放、百鳥鳴叫”“無花果漸熟”等理由來勸自己同他一起離去,以突出表現(xiàn)自己心中對新郎愛的希求。新娘想的這些意象都有相似的隱喻——百花開放將結果,百鳥鳴叫喚配偶,就連無花果也開始成熟——世間萬物都開花結果,自己也該像它們一樣有自己所愛,包含著性愛因素。詩歌通過大篇幅的心理刻畫來展現(xiàn)新娘對愛的渴望與對新郎深沉的愛,熱情奔放,情感一覽無限。
在中西孩提時代文學藝術中,由于生活居住環(huán)境和心理文化素質的不同。盡管是在不受現(xiàn)實約束的想象抒情的愛情詩中,中國詩歌抒情也體現(xiàn)出隱而不露含蓄溫婉,波瀾不驚,如幽幽葛蔓,有朦朧難言之美。而西方的愛情詩則大筆揮灑,直言中國詩歌之不敢言:對性與愛的歌詠大膽而率真,情感強烈,充滿著美酒的激情與醇香。
注釋:
[1]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年5月版。
[2]劉勰:《神思》,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修訂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朱熹:《詩集傳序》,《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版。
[4]袁梅:《詩經譯注(《國風》部分)》,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12月版。
[5]孔黨伯,袁謇正主編:《聞一多全集第四卷詩經編(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01月版。
[6]朱光潛:《詩論》,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8月版。
[7]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圣經》(簡化字現(xiàn)代標點中英對譯和合本)
[8]劉意青:《圣經的文學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9]徐新:《走進希伯來文明》,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0]顧曉鳴:《猶太——充滿“悖論”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