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
五位一體模式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中的應用
徐潔
(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0)
目的 探討五位一體模式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腫瘤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模式進行康復指導,觀察組采用五位一體模式干預,即醫(yī)生、護士、康復師、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康復鍛煉計劃的制定、實施和監(jiān)督,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患肢功能活動角度達優(yōu)率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率為71.4%,明顯高于對照組38.1%(χ2=15.92,P=0.001),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46%,明顯低于對照組35.55%(χ2=52.4,P<0.01);觀察組患肢功能活動角度達優(yōu)率為84.2%,明顯高于對照組68.18%(χ2=42.48,P<0.01)。 結論 采用五位一體模式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鍛煉進行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率,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肢功能活動角度達優(yōu)率,降低患肢功能障礙,改善生活質量。
乳癌術后患者; 五位一體模式; 康復鍛煉; 護理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fter surgery; Five in one model;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Nursing
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生率已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1],近年來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輕化趨勢。目前手術仍是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1],然而乳腺癌根治術切除范圍大,組織損傷多,易造成患側上肢水腫、疼痛、肌力下降和肩關節(jié)運動受限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乳腺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2]。康復鍛煉是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3]。筆者采用五位一體模式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康復鍛煉進行干預,觀察其在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率、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患肢功能活動角度達優(yōu)率的作用?,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在我院腫瘤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100例患者,將2015年1-6月收治的45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2015年7-12月收治55例患者為觀察組,收集兩組的人口學資料。納入標準:(1)入住我院腫瘤科,能夠完成6個月的隨訪。(2)年齡18~65歲。(3)行改良根治術乳腺癌患者。排除標準:(1)乳腺癌為其他腫瘤的轉移而非原發(fā)癌。(2)伴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所致的腦功能障礙或合并糖尿病。(3)晚期乳腺癌患者,預期1年生存率低,預后較差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護理模式進行康復指導,即在術前、術后、出院前由責任護士進行康復知識教育,其余時間進行隨機性康復教育,多為說教式,單個指導,患者自己練習。
1.2.2 觀察組 (1)實施五位一體模式,即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康復鍛煉由醫(yī)生、護士、康復師、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在鍛煉過程中讓醫(yī)生告知患者鍛煉的重要性,并和護士一起評估患者的切口情況以確定此階段鍛煉的可行性和調整性,再由醫(yī)生、康復師其同參與解決問題,同時家屬的融入使患者的支持系統(tǒng)更為優(yōu)越,特別是在出院后功能鍛煉的依從率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建立乳癌術后康復鍛煉標準作業(yè)書(具體鍛煉內容見表1),與康復科合作以康復操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并實施于患者,將康復操拍攝成視頻,放置于每個治療車的電腦內,于術前和術后第1天起每日在床邊播放,避免護士遺忘,特在治療車上放置視頻播放記錄本,在播放后由患者或家屬簽名。(3)進行手術前后多樣化的宣教和鍛煉模式:即在手術前便對患者術后疼痛的必然性和功能鍛煉的方法進行宣教,形式表現(xiàn)在制作三折頁和鍛煉學習的視頻,功能鍛煉的輔助設備上自制手捏球、爬墻器、鍛煉背景墻等。(4)建立康復鍛煉督導小組,進行培訓和監(jiān)督。先對護士的康復鍛煉操作、理論進行考核,要求成績90分以上,再由責任護士負責患者術后康復鍛煉過程指導,全程監(jiān)督查檢,對其結果進行跟蹤和評估。對一些依從性較差的患者則通過在床頭張貼醒目標識,設置鍛煉手機鬧鐘來提升其自我鍛煉的依從率。
表1 乳腺癌術后康復鍛煉標準操作程序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率 依從率=乳腺癌術后康復鍛煉依從的人數(shù)/乳腺癌手術患者總人數(shù)×100%。
1.3.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并發(fā)癥包括皮下積液、皮瓣壞死和上肢水腫。
1.3.3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患肢康復鍛煉的達優(yōu)率[4]評價標準以術后21 d的患肢功能與術前功能測定值相對比。上舉功能:相差≤5 cm為優(yōu);相差>10 cm為良;相差≥20 cm為差。外展功能:外展180°為優(yōu); 150°為良;90°為差;旋轉功能:旋轉360°為優(yōu);300°為良;270°為差。上述3項功能恢復,3項均達優(yōu)為總評價優(yōu);至少有1項不達優(yōu),沒有出現(xiàn)功能差的為總評價良;只要有1項功能評價差為總評價差。
2.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依從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依從率比較 例(%)
注:χ2=15.2,P<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比較 例
注:χ2=52.4,P<0.01。
2.3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的達優(yōu)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功能鍛煉達優(yōu)率比較 例
注:χ2=42.48,P<0.01。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多,對患者身心造成極大的消極影響,是威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乳腺癌患者術后需要面臨的主要康復問題之一[2]。
但臨床工作中乳腺癌患者術后參加康復鍛煉的狀況不容樂觀,鄭小君等[5]報道乳腺癌能在術后24周內堅持肢體康復鍛煉的患者僅占45%。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康復鍛煉的依從率,減少術后并發(fā)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醫(y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我院腫瘤科采用五位一體模式以來,改變了乳腺癌患者行為動機、自我效能水平及認知行為。醫(yī)生、護士、康復師為每位患者制定適合他們的訓練計劃和階段性目標。制定過程要求患者和一位家屬(有責任心、長期陪伴)參與,讓其理解實施計劃的意義和具體內容;責任護士關注患者機體能耐受的鍛煉強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促進個體化鍛煉計劃的實施;醫(yī)生、康復師觀察患者鍛煉情況,提供正確的技巧指導;并請家屬一起督促其按計劃的強度、頻率進行規(guī)范、循序漸進的鍛煉。醫(yī)生、康復師的正確指導,責任護士的示范、監(jiān)督,家屬的參與協(xié)作,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個體差異性有機結合,充分提高了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改進認知行為,大大提高了患者康復鍛煉依從率,有效促進了術后患肢靜脈回流及引流液的流出,明顯降低了積血、積液、皮瓣壞死及上肢嚴重水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患側上肢功能恢復及患者自理能力重建,提高了術后生活質量,縮短了住院日,提高了病人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經過五位一體模式干預,觀察組患者術后康復鍛煉的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肢功能活動角度達優(yōu)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促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生活質量。此模式也提示我們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必須應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的患者,不同恢復時期的康復訓練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加強與醫(yī)生、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建立共同參與型的新型護患關系。護士正確應用行為演示與強化策略,使患者盡快掌握患肢鍛煉的知識與方法,并堅持鍛煉,促進患肢功能康復。此模式為共同參與型護患關系的充分體現(xiàn),表達了對患者的尊重和關注,符合現(xiàn)代患者對健康護理的需求,值得臨床推廣。
[1]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11.
[2] 張菊英.乳癌根治術后患肢功能鍛煉效果觀察[J]. 當代護士, 2012,5(6):92-93.
[3] McGuire R,Waltman N,Zimmerman L.Intervention components promoting adherence to strength training exercis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ith bone loss [J]. Western J Nurs Res ,2011,33(5):671-689.
[4] 鄭科巍.研究乳腺癌根治術后階段性護理指導功能鍛煉對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14(36):231.
[5] 鄭小君,王幼君,王玲,等.電話訪問干預對改善乳腺癌術后患者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7):102-104.
徐潔(1980-),女,浙江蘭溪,本科,主管護師,從事臨床護理管理工作
R473.6,R473.73,R655.8
B
10.16821/j.cnki.hsjx.2017.11.023
2017-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