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微探究”要求教師從細處入手,選擇對學生學習能起到促進作用的問題進行教學,合理進行“微探究”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抓住四個方面涉及微探究教學:抓住關鍵處組織學生進行知識探究;抓住留白處組織學生展開拓展想象;抓住實踐調(diào)查的機會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理解文本;抓住學生的爭論點進行探究,促使學生深度學習。
關鍵詞:微探究;高中語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9-021-2
“微探究”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教學策略,“微探究”的“微”體現(xiàn)為教學觀念的轉變,它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從教育的宏大敘事轉為微觀敘事。部分教師喜歡從大處著手,抽象出理論高度,這致使教學中存在故意拔高、套路化等問題。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的時候不妨從細微處著手,剔除僵硬呆板的內(nèi)容,根據(jù)文本的適切性選擇細微但是關鍵的地方進行教學,這樣往往能起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一、關鍵處,知識性探究
“微探究”教學指出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適切性,避免隨意化,這里“微探究”的“微”可以理解為“微妙”之意。用“微探究”教學可從關鍵句入手,這些地方雖然看似簡單,但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透過現(xiàn)象觀察本質,進行知識性探究。
在指導學生閱讀《阿房宮賦》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找到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并探討這些比喻句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如讓學生分析“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等,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比喻句具有夸張和修飾的效果。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夸飾性比喻”這個知識點,并讓學生繼續(xù)探究文本中的句子,總結夸飾性比喻的特點和它在文本中起到的作用。學生以“未云何龍”一句為“微探究”的切入點,發(fā)現(xiàn)夸飾性比喻具有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的效果。作者想要在文章中重點描述阿房宮的壯觀,需要大筆勾勒,而夸飾性比喻正好能夠滿足這個要求。此外,運用夸飾性比喻還有助于展現(xiàn)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讓文章顯得色彩繽紛,讓人感受到很強的氣勢。學生感悟到由于作者想要夸大地描寫阿房宮的奢華,以便于形象地總結統(tǒng)治者的驕奢,給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警告,所以才會使用這樣的修辭手法。在探究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夸飾性比喻這個知識點,而且還將它和文本關鍵句的品讀結合在一起。
漢語的特性決定了語言建構和運用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問題,這種語言建構是雙向性的,學習者要通過獲得的語言知識來理解接觸到的語言現(xiàn)象,同時在分析語言現(xiàn)象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獲得更多的語言知識。抓住文本的關鍵處進行知識探究,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語言建構,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
二、空白點,拓展性探究
學者馮為民在研究“微探究”教學和詩性智慧時提出語文教學的特質是詩性,教師要在進行“微探究”教學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的詩性智慧,促使他們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運用想象,拓展性地挖掘文本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留白之處作為“微探究”教學的目標,展開想象,運用詩性智慧進行拓展性解讀。
《荷塘月色》是精彩的散文,作者在描寫景物,描繪心理變化的過程中,留下了不少空白處,教師可以讓學生從這些細微處入手進行“微探究”,喚醒自己的詩性智慧。例如可以讓學生分析“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這個句子,作者并沒有言明從荷塘到家里這個過程中的心理變化,留下了耐人尋味的空白。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拓展閱讀,探索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創(chuàng)作理念。在分析中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從因為不寧靜而出門探索到回到家中,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結構,作者所闡述的并非單純只是自己心理的變化過程,而是形象地描述了現(xiàn)代人難以走出人生困境的主題,這個主題正好和作者所處的黑暗社會相呼應。由此學生和作者形成了共鳴,感受到了作者詩意文字背后的無奈之情。
文本中的空白點雖然小,但是卻往往體現(xiàn)了作者的智慧所在,圍繞它們進行探究能啟發(fā)學生的詩性智慧。美學家維柯在《新科學》中首先提出詩性智慧的概念,認為它是先民憑借自身感知來認識世界的方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感性認知文本的空白點能有效喚醒他們的詩性智慧,促使他們更好地感悟文本。
三、實踐中,調(diào)查性探究
江蘇教院附中邱兼顧老師在研究微探究的過程中提出在“微探究”教學中要將陳述性知識轉變?yōu)椴呗孕灾R,從闡述“是什么”轉變?yōu)橹笇W生“怎么做”。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貫徹這一點,抓住“細微”之處,組織學生進行個性化實踐。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實踐調(diào)查,并在此過程中了解說明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首先可以讓學生分析作者通過哪些方式來描寫荔枝,“作者為何要以《荔枝圖序》來引入說明主體?”學生在分析后發(fā)現(xiàn)作者用《荔枝圖序》中對于荔枝的描述為依據(jù)進行論述,同時還在文章中加入了很多古代詩詞,這是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在學生理解了這一點之后則可以讓他們仿造文本的內(nèi)容進行調(diào)查實踐,探索某地著名的特產(chǎn),并以調(diào)查結果為基礎嘗試撰寫文藝性說明文。在真實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調(diào)動生活閱歷和經(jīng)驗,在實踐調(diào)查中探究客體的本性,“在做中學”,嘗試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進行調(diào)查研究,掌握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在語文“微探究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真實體驗,主動發(fā)現(xiàn)事物和自我之間的關系,并提高自身的認知、感悟能力。在調(diào)查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文本進行深度交流和對接,從而深化理解。
四、爭論時,深入性探究
組織學生進行“微探究”教學的時候要關注問題的適切性,注意將宏觀的問題縮小化,化大為小,挖掘有價值的核心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進行深入探究。“微”問題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能激發(fā)學生思維,教師可以抓住這些微小點講深講透。教育的本質是關于人和生命的教學,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有疑問的爭論點,有效激發(fā)微探究。
學習《雷雨(節(jié)選)》的時候學生對文本的題目產(chǎn)生了爭論,有人認為“雷雨”這個題目暗示了這個戲劇情節(jié)發(fā)生的時間,由于情節(jié)的高潮發(fā)生在一個雷雨之夜,所以文章的標題叫做“雷雨”。但是也有些學生認為不止如此,“雷雨”在這里還具有象征意義,代表革命風暴。教師可以抓住文章的題目這個細微之處組織學生進行微探究,嘗試在文本中找到證據(jù)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展現(xiàn)了兩個家庭中多個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貫穿三十年的恩怨使得這個封建大家庭搖搖欲墜。文本展示了周樸園和魯侍萍從相認到拒絕之間的矛盾糾葛,在兩者的矛盾沖突尖銳化之后,魯大海的出現(xiàn)讓戲劇進入高潮。除了個人之間的矛盾以外,文本中還充斥著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如此矛盾叢生的社會必然崩塌,這正好暗合“雷雨”的象征意味。以文題為切入點進行微探究促使學生閱讀更為深入。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并將其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在遇到新情境的時候能夠相應地解決問題。學術界在探討深度學習時,認為深度學習是相對于淺層學習而言的,它注重對于知識進行深層加工,而并非孤立地存儲信息。指導學生把握住“微探究”的機會正好能促使他們由淺入深,實現(xiàn)真正的深度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抓住最適合的機會合理運用“微探究”,則能夠促使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微探究”能促使學生構筑語言知識體系;抓住空白之處組織學生“微探究”能讓他們在拓展想象中展現(xiàn)詩性智慧;抓住文本和生活實踐的鏈接處進行實踐調(diào)查性“微探究”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抓住學生的爭論點進行“微探究”能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馮為民.語文微探究教學與深度學習[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08).
[2]馮為民.語文微探究教學與詩性智慧[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09).
[3]邱兼顧.微探究教學之“微”探究[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