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青
“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集合是圓”,在解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看似與圓“無緣”的題目,但若能從題目中捕捉一些與圓有聯(lián)系的信息,添加輔助圓,就能結(jié)合所求結(jié)論與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就能利用圓的有關(guān)性質(zhì)找到解題途徑.這種方法往往能使復雜問題變得簡單,簡單問題變得簡潔.
一、構(gòu)造圓求角的度數(shù)
例1 (2015·威海)如圖1,已知AB=AC=AD,∠CBD=2∠BDC,∠BAC=44°,則∠CAD的度數(shù)為( ).
A.68° B.88° C.90° D.112°
【分析】如圖2,由于BA=CA=DA,說明點B、C、D三點到點A的距離相等,所以點B、C、D三點在以A為圓心、以AB的長為半徑的圓上.運用圓周角定理便可得到∠CAD=2∠CBD,∠BAC=2∠BDC,結(jié)合已知條件∠CBD=2∠BDC,得到∠CAD=2∠BAC,即可解決問題.
解:如圖2,∵AB=AC=AD,
∴點B、C、D在以點A為圓心、以AB的長為半徑的圓上.
∵∠CBD=2∠BDC,
∠CAD=2∠CBD,∠BAC=2∠BDC,
∴∠CAD=2∠BAC,而∠BAC=44°,
∴∠CAD=88°,故選B.
【點評】抓住BA=CA=DA構(gòu)造圓是解題的關(guān)鍵,另外該題主要考查了用圓周角定理及其推論等幾何知識點.解題的方法是作輔助圓,將分散的條件集中.解題的關(guān)鍵是靈活運用圓周角定理及其推論等幾何知識點來分析、判斷、推理或解答.
例2 (2013·江西模擬)如圖3,已知四邊形ABCD內(nèi)的一點E,若EA=EB=EC=ED,∠BAD
=70°,則∠BCD的度數(shù)為 .
【分析】先由EA=EB=EC=ED,得出A、B、C、D四點在以E為圓心、EA的長為半徑的圓上,再根據(jù)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對角互補,得出∠BCD=180°-∠BAD.
解:如圖4,∵點E為四邊形ABCD內(nèi)一點,且EA=EB=EC=ED,
∴A、B、C、D四點在以E為圓心、EA的長為半徑的圓上,∠BCD+∠BAD=180°,
∴∠BCD=180°-∠BAD=180°-70°=110°.
【點評】本題考查了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性質(zhì):對角互補,由已知判斷出A、B、C、D四點共圓是解題的關(guān)鍵.
二、構(gòu)造圓求最值
例3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C=3,BC=4,點D是邊BC的中點,點E是邊AB上的任意一點(點E不與點B重合),沿DE翻折△DBE使點B落在點F處,連接AF,如圖5,則線段AF長的最小值 .
【分析】由于點D是BC的中點,由折紙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DB=DF=DC=2,即說明點B、F、C在以D為圓心、以2為半徑的圓上,且點A在圓外,求線段AF長的最小值,而點F在圓上,所以本題相當于求“圓外一點到圓的最近距離”.所以當A、F、D三點共線時,AF的值最小.
解:如圖6,∵D是BC的中點,
∴DB=DF=DC=2,
即點B、F、C在以D為圓心、以2為半徑的圓上,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AD=[AC2+CD2]=[13],當A、F、D三點在同一條直線上時,AF的值最小,AF=AD-DF=[13]-2.
【點評】如圖7,圓外一點到圓的最近距離即這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半徑的差(線段PA的長度);如圖7,圓外一點到圓的最遠距離即這點到圓心的距離與半徑的和(線段PB的長度).
例4 如圖8,在銳角三角形ABC中,AB=4,BC=5,∠ACB=45°,將△ABC繞點B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得到△A1BC1.點E為線段A1B中點,點P是線段AC上的一個動點,求線段PE長度的最大值與最小值.
【分析】點E是線段A1B的中點,而AB=A1B=4,所以點E的運動路徑是以B為圓心、以2為半徑的圓,點P是線段AC上的一個動點,求PE的長度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即為求圓外線段AC上一點到圓的最近距離與最遠距離問題,即B、E、P在一條直線上.所以BE應(yīng)垂直于AC,垂足即為所求P的位置.此時,PE的長度最小,如圖9.當B、E、P在一條直線上且P與C重合時,PE的長度最大.
解:如圖9,過點B作BD⊥AC,D為垂足.
∵△ABC為銳角三角形,∴點D在線段AC上,在Rt△BCD中,BD=BC×sin45°=[522].
① 當P在AC上運動至垂足D且E在PB上時,EP最小,最小值為[522]-2;
② 如圖10,當P在AC上運動至點C,E在CB的延長線上時,EP最大,最大值為2+5=7.
例5 如圖11,在△ABC中,∠ACB=90°,AC=4,BC=2,點A、C分別在x軸、y軸上,當點A在x軸上運動時,點C隨之在y軸上運動,在運動過程中,求點B到原點O的最大距離.
【分析】點A,C分別在x軸、y軸上,當點A在x軸上運動時,點C隨之在y軸上運動,在運動過程中,AC=4,點O到AC的中點的距離不變(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要求OB的最大值,根據(jù)相對運動,可將B點當作定點,O看作動點,點O在以AC為直徑的圓上,實質(zhì)上還是轉(zhuǎn)換成求“圓外一點到圓的最大距離”問題,所以,當B,AC的中點,O在一條直線上時,點B到原點O的距離最大.
解:如圖12,∵∠AOC=90°,AC=4,設(shè)AC的中點為D,∴點O在以AC為直徑的⊙D上,BD=[BC2+CD2]=[22+22]=[22].
∴當O、D、B三點共線時,OB取得最大值[22]+2.
小試身手
1.已知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ABC,兩頂點A、B分別在x軸、y軸上,當點A在x軸上運動時,點C在第一象限,求OC長的最大值.
2.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C=2,將△ABC繞點C按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得到△A1B1C.點P是線段AC上的一個動點,點E為線段A1C的中點,求線段PE長度的最小值.
3.(2014·北京)如圖13,在正方形ABCD外側(cè)作直線AP,點B關(guān)于直線AP的對稱點為E,連接BE,DE,其中DE交直線AP于點F.用等式表示線段AB,F(xiàn)E,F(xiàn)D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證明.(提示:由AD=AB=AE構(gòu)造以A為圓心、以AB為半徑的圓.)
4.在四邊形ABCD中,AD∥BC,AB=BD=BC=5,DC=[19],求AC的長.(提示:由AB=BD=BC=5構(gòu)造以B為圓心、以5為半徑的圓.)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順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