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茂亮
一、正義原則
根據(jù)羅爾斯的理論,原初立場的立約者會選擇兩個正義原則,作為社會基本結構的指導原則,這兩個原則分別是: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大的基本自由權利,都和他人相等(平等自由權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上不平等的制度設計,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對每一個人都有利(差別原則);地位和職務對所有人平等開放(機會均等原則)。這兩個原則是將社會的基本結構分為兩個不同部分,每一個原則適用一個領域。
第一原則所處理的是公民的基本自由,包括政治自由( 選舉和被選舉權)、言論和結社自由、宗教和思想自由、人身自由、私有財產(chǎn)權、依法不被任意逮捕的自由等,對于這些自由,每一個人都平等,所以羅爾斯的正義第一原則可以稱為平等自由權原則。
正義第一原則所表達的是:一個正義的社會,必須賦予每一個公民相同的基本自由,不能因為身份、地位、財富、所得、智力、膚色、種族、性別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事實上這個原則所突顯的精神是:一個正義的制度,必須把每一個人都當成是一個平等、尊嚴的存在者。
根據(jù)正義第二原則,社會和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設計,必須對每一個人有利,而且職位必須對所有人開放?;谏鐣献骰ダ木瘢谝粋€限制似乎是合理而且也會被大家所接受。至于第二個限制的主要精神則是強調機會的均等,譬如:一個部門的主管,當然擁有較大的權威,但是如果他不能充分而且正當?shù)厥褂眠@個權威,基于效率的考慮,最好的方式應該將這個職務讓給能力較佳者。此外,任何一個人只要有能力,都可以公開、公平地競爭這個職務。如果一個人不論能力和表現(xiàn)多么杰出,而制度的設計卻限制他永遠不升遷,根據(jù)正義第二原則的第二個條件,這樣的制度就是不正義的制度。
由于羅爾斯的正義原則并不是一個單一的原則,所以盡管正義二原則各有所司,但是在應用上仍然會發(fā)生互相沖突的狀況。為了避免產(chǎn)生類似直覺主義的難題,原初立場的立約者在選定這兩個原則時,同時給予它們一個排列順序,即第一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原則。
這個次序的意義是:如果一個制度為了得到較大的社會或經(jīng)濟利益,而違反平等自由權原則,則這是一個不正義的制度,換句話說,任何自由權利的犧牲,不能以社會或經(jīng)濟上的利益作為補償,羅爾斯稱之為自由的優(yōu)先性。此外,第二原則的兩個部分也有優(yōu)先順序,即第二部分(以下稱為機會均等原則)優(yōu)先于第一部分(以下稱為差異原則)。
至于機會均等原則優(yōu)先于差異原則的理由,可以用一個例子加以說明,譬如一個機關中的一個小職員,雖然樣樣表現(xiàn)杰出,能力足以勝任部門的主管,但是如果差異原則優(yōu)先于機會均等原則,則這個職員可能做一輩子職員,這個制度都是正義的,只要他每個月按工作表現(xiàn)都得到獎金,或者只要這樣做能使大家都獲利即可。然而如果一個制度的設計讓一個能力杰出者當一輩子小職員,這個制度顯然是不正義的,所以羅爾斯認為機會均等原則優(yōu)先于差異原則。
二、諾齊克與羅爾斯的差別
自由意志論者諾齊克試圖最大限度地擴大個人自由,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消除政府或其他人對自由的侵犯。他認為社會財富是個人財富的總和。而被視為福利自由主義者或福利資本主義者的羅爾斯則認為,社會財富是社會的財富,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合作創(chuàng)造了這些財富,這是因為有了共同商定的社會基本規(guī)則,所有個人才有可能掙得他們所掙的財富。自然權利與公正社會的權利。另一方面,羅爾斯認為這種權利是由公正的社會賦予人的;而在公正的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對于他人的不公平的優(yōu)越地位。換句話說,羅爾斯認為,我們必須在他所謂的“無知之幕”背后我們都會同意的社會公正原則。這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具體狀況,卻一定認識到這些原則可引導社會。于是,不管任何人在社會中的狀況如何,我們都必須確立起這些原則。在這種無知之幕即羅爾斯的“原初狀況”之下,不考慮任何人的特有才能、愛好、社會地位、政治思想或任何其他偶然的生命特征,我們能夠確立起對對所有人公平公正的原則??梢哉J為,無知之幕是以不考慮任何人的個人特點的中性態(tài)度觀察社會的方法。
三、對羅爾斯正義原則的評價
羅爾斯正義理論在當代遭遇到許多的質疑和挑戰(zhàn),其中最主要是針對其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預設。歸納來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至少面臨兩大挑戰(zhàn):一個是社群論的批判,另一個則是所謂多元文化論的質疑。社群論在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麥金太爾、桑德爾和泰勒。
(一)社群論的評價
在社群主義者看來,羅爾斯自由主義理論中的自我觀是當代自由主義的又一重大缺陷。社群主義者認為,在原初狀態(tài)的設置中包含著一種形而上學的自我觀,這種自我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原子式的自我,一種超驗的自我。麥金太爾從歷史主義視野出發(fā),提出了一種敘述性自我的觀點,即自我是一種有歷史有連貫性的、可敘述的自我,脫離了其歷史、背景,自我?guī)捉鼮橐环N幽靈式的自我。泰勒認為,自我與其共同體有著內在不可分離的關系,自我必須從其社會框架和身份認同中來得到界定。在社群主義者中,直接批評羅爾斯自我觀的是桑德爾的《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
(二)多元文化論的挑戰(zhàn)
雖然自由主義的理論強調人的平等性,認為自由社會中的成員不論階級、種族、膚色、性別、社會地位有何差異,作為一個公民,每一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和義務都相同。如果以羅爾斯的說法,自由主義的正義理論就是要排除自然和社會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所以在建構正義原則時,羅爾斯的人觀(conception of the person)是超越個人的特殊性,強調人的自由、平等、理性之道德人的共同特質,重視社會成員之間的共通性,而忽視個別的差異性和特殊性。
根據(jù)楊格的分析,自由主義的主張并沒有使所有族群都具有平等的地位,當自由主義頌揚公民德行是普遍人性的表達時,它同時有意識地將某些人排除在公民之列,因為這些人無法采取普遍的觀點,或者因為將這些人包括進來會使大眾分裂。
楊格認為雖然和人人的差異不是絕對的,但是有些不同的社會經(jīng)驗和關系定義了個人的特質,不同的社會族群有不同的需要、文化、歷史、經(jīng)驗,以及對社會關系的不同想法,這些差異會影響人們對意義的解釋,也會影響政策推論的形式,這些差異并不只是利益的沖突,所以不是其他人可以完全理解的,因此楊格的結論是:普遍公正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