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
多年的帶班經(jīng)歷讓我深刻意識到一個現(xiàn)象:“只要有學生存在,就會有問題學生存在”。如何幫助問題學生恢復常態(tài),對每一位班主任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而每一個問題學生的最終轉化都將是其生命價值提升的過程,這一過程也將會使我們的教育生命更加精彩?,F(xiàn)在我結合班里一個孩子的變形歷程,談談我一些淺薄的感受:
一、案例呈現(xiàn)
2014年國慶節(jié)之后,一位“個性”突出的孩子從蘭州十九中(蘭州的重點中學之一)轉入我班。這位“個性男孩”因在蘭州交友不慎出現(xiàn)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最終逃學、輟學,曾在酒吧嘗試打工。孩子的父親也請求親友們勸說,甚至還咨詢過心理醫(yī)生,但效果甚微,最后為能幫助孩子斷絕和那幫“混混”的接觸,決定背水一戰(zhàn)把孩子帶到嘉峪關借讀。
經(jīng)過整整兩年的適應、調整和改變,這個孩子的成績穩(wěn)定下來,而且性格溫和、待人誠懇、思想積極上進,在今年五月份要離開嘉峪關去蘭州參加中考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有些不舍。后來在蘭州的中考成績公布后他的父親給我發(fā)來短信告訴我孩子中考總分597.5分,并最終被錄取到蘭州西北中學尖子班。
二、思考與啟示
我一直很信奉儒家的“性本善”的觀點,也深信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顆積極、向善的種子,要想讓這顆種子生根發(fā)芽就需有人去精心呵護和灌溉,如若過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擾,只要我們能給予正向的關注、期待、鼓勵與幫助,它依然會以健康的姿態(tài)追尋自己的發(fā)展方向。正如這個有點走偏的孩子,在他今天這樣一個特定的年齡,出現(xiàn)一些特殊的問題很合理、正常,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苛責,而是要看老師能否具備常人所不具備的胸懷與智慧和足夠的耐心,他的轉變也讓我堅信一句古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所蘊含的道理。在幫助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我也同樣收獲了一些新的認知:
1.用心地“表達尊重”
“尊重”是“平等”、是“禮貌”、是“信任”,對于問題學生來說,尊重的表達體現(xiàn)為“接納”,既接納學生積極、光明、正確的一面,也要接納其消極、灰暗、錯誤的一面。只有在接納的基礎上才會有所謂的理解和認同。如剛才所述的這位“個性孩子”,自習課雖靜坐卻無所事事、四處張望;因家庭作業(yè)未完成被罰出教室而看似不屑一顧;因堵廁所受學校處分略顯不服,等等,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如若我們對此采取強硬的態(tài)度、惡毒的言語、厭惡的表情,就此一棒子打死,給他定性、貼標簽,那這個孩子也許真的就走向了對立面。
2.著眼于“積極關注”
班主任面對問題學生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給予學生積極的關注,班主任應更多地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學生言語和行為的積極、正向的方面。記得這個孩子剛剛轉入我班一個多月,年級組舉行“籃球友誼賽”,他這樣一個剛剛轉來的平時極其冷漠、讓同學們產(chǎn)生極其強烈距離感的“獨行俠”,憑借他在班里超群的球技賣力地打完了全場,中途沒有休息,賽后我給予他感謝和夸獎時,他卻滿是自責和愧疚。也正是這場比賽打破了他與我、與同學交流的僵局,他得到了大家認可的同時也有了一定的歸屬感,他開始刻意地表露一些潛在的積極面,因之前有良好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加上我多次在班里發(fā)表關于他的一些積極的言論。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相處,這個孩子變化很大,有了很大的包容心,沒有和同學發(fā)生一次矛盾,并在班里有極好的人緣,學習態(tài)度明顯改變,臉上有了單純、可愛的笑容,并能坦然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建議。
3.學會把握“共情”
“共情”屬于心理學中的名詞,班主任和心理咨詢師在工作性質上來講有相同之處,都是“助人自助”。在我們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如何理解學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些老師可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體驗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學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師理解,不但難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往往打擊了學生接受批評、繼續(xù)解決問題的動機。因此,班主任老師要處理好學生問題就必須具備“共情”的能力。所謂“共情”是指體驗學生內心世界的能力。諸如,這個孩子經(jīng)過一年的努力,各方面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家長和我對其仍然不放心,于是我閑暇之余總愛琢磨他,從他的成長環(huán)境、父母從事的工作性質、他自身的性格和接觸的同學,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我突然對他曾經(jīng)的叛逆和輟學有了新的認識,便在私下里和他交流,并且有了某種默契。記得初三放寒假之前從他父親那里得知他將回蘭州過年,我略有擔心,便把他叫到辦公室原本打算再念念“緊箍咒”,還沒等我開口,他便笑著說:“楊老師,我早已經(jīng)和他們沒聯(lián)系了,您放心,我知道該怎么做!”但后來我還是不放心中途給他的父親打電話詢問后,才覺得我真有些多慮了。
這個孩子和我相處了兩年,從初見時彼此抱有很大成見、形同敵我的關系,到離開時彼此的戀戀不舍確實讓我感慨頗多,也讓我更加堅信班主任真心的投入、真心的付出、真心的期待,一旦孩子們感受到這樣的“真”,他們回饋于你的便是尊重、信賴和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