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閂
(南京市江寧區(qū)教學研究室,江蘇南京 211100)
教材隱性資源的挖掘與處理
——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
□王必閂
(南京市江寧區(qū)教學研究室,江蘇南京 211100)
高中歷史教材中存在諸多結論性的語句或觀點,這些知識點一般都會引起師生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nèi)涵與外延又常常被忽略,加之教師解讀不夠到位,學生很難理解掌握,從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更不利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與形成。
歷史教材;隱性資源;核心素養(yǎng)
以歷史教科書為核心的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門課程的核心教學材料,既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主要文本,也是各類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托。用好教材,研讀教材,吃透教材,無疑對我們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建國以來,歷史教材雖然歷經(jīng)多次改版與修訂,但基于歷史學科自身特點,每本教材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與組成要素一直沒有大的變動。這也導致部分教師對歷史教材形成一些錯誤的看法,認為只有正文而且是大字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這些內(nèi)容搞清楚,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事實并非如此。通過研讀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要想學好學活歷史,必須足夠重視且靈活處理教材中存在的諸多隱性資源。
翻開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一個單元或某一個專題來編寫,從古至今,由中到外,從政治、經(jīng)濟到思想文化,可謂目錄明了,體例清晰。為了便于師生閱讀與準確領悟教材內(nèi)涵,編寫者特地在每個單元開篇之前,均以非常簡潔的文字將本單元重要內(nèi)容或主要知識線索做了高度概括。師生如果在正式學習之前,認真閱讀這些序言,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就會比較容易地對本單元所講述的內(nèi)容有個大概了解,總體通覽,從而為后面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例如必修三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這一單元,編者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將三位領導人的功績做了形象而生動的概括:孫中山使中國人民醒過來了(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毛澤東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當家做主);鄧小平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領導改革開放,開辟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只要理解了“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也就抓住了這三位偉人思想的核心與精髓,從而為后面的學習鋪平道路,掃除障礙。類似這樣的序言還有很多,每個單元都有。遺憾的是這樣精彩的序言在教學中并沒有引起師生足夠的重視,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資源浪費。基于此,歷史教學必須重視教材中序言部分的處理與挖掘,對其進行概括性提煉與總結,讓學生先從總體上把握某一部分歷史,從而使無聲的歷史變得立體起來。
認真研讀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每一課開篇前都有一段文字,有的還配以圖片,圖文并茂,形象生動,這就是導言。如果我們認真閱讀這些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隱含很多重要的知識,這些知識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教材的內(nèi)容。再以必修三第六單元為例,其中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一段導言,介紹了孫中山上書李鴻章失敗,終于意識到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統(tǒng)治危機,決定放棄對清政府的幻想,走上民主革命道路。這就告訴我們,孫中山先生并非一開始就主張革命,而是主張改良。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他的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孫中山,他也是普通人,并非高深莫測,同時還讓我們明白了一個觀點——一個人的思想會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把孫中山的思想主張與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對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以及三民主義的內(nèi)涵就會理解得更加準確到位,從而為后面教學內(nèi)容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換言之,教材中類似這樣的文字并非可有可無。只有適時借助并合理運用教材提供的導言,那些看似枯燥無味甚至“沉睡死去”的歷史才會立馬變得鮮活起來,從而增強歷史的趣味性與可讀性。
這里的引言是指每一課的內(nèi)容中編者都會補充一些材料或引用一些話語,如“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學習延伸”等欄目就是典型例證,這些材料是對正文進行的必要解釋與補充,同時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教材。仍以《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為例,本課的“學思之窗”引用了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的一段文字,提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三個概念,這段文字對于我們更準確地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nèi)涵非常有益。再比如本課之后的“學習延伸”部分,教材把“國民黨一大宣言”與“中共二大宣言”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通過認真閱讀,仔細比較,我們不難看出新三民主義與中共革命綱領之間的異同,同時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屬性之不同是造成差異的根本原因,革命形勢變化與革命任務未完成又是兩黨最終能夠走到一起的主要依據(jù)。所有這些既是對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與升華,也為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閱讀素材與拓展空間,真可謂一舉多得,相輔相成,如此歷史才變得更加豐滿。另外,幾乎每一課正文中編者都加進了一些帶有引號的語句,這也是引言,這些文字一般比較短,但都很獨到精辟,對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相關內(nèi)容同樣有用??傊⒅匾缘慕虒W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同樣大有裨益。
我們知道,教材是師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考試命題的基本依據(jù)。而現(xiàn)行教材一般均出自專家學者之手,他們反復修改打磨,相對來說,語言比較簡潔精練,邏輯性強。因此,在教學中師生應該認真揣摩編寫者的意圖,尤其要注意每一個單元特別是每一課以及課文中的大小標題(姑且稱之為“題語”)。它們相當于“綱”,是教材的“靈魂”,如果我們抓住了“綱”,也就很輕松地抓住了大大小小的“目”,這樣對理解教材、把握內(nèi)涵無疑具有重要幫助。如必修一第1課中的“等級森嚴的分封制”“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就非常明確地告知我們分封制與宗法制的一些基本特點:“等級森嚴、血緣關系”。第2課中的“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告訴我們皇權的基本特征是“至高無上”,從而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理解與掌握更加明朗。再如第9課的“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這里的“艱難”如何體現(xiàn)?怎樣理解?通過閱讀教材,我們至少可以找到兩點依據(jù):其一,法國政權更替頻繁,先后主要經(jīng)歷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等,可以想象,權力斗爭何其艱難;其二,國民議會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數(shù)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不難看出,其成果真的來之不易。再比如第四單元的標題“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閱讀這樣的題語,近代中國兩條主線便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再如第16課中的“全民族的抗戰(zhàn)”,它不僅道出了這場戰(zhàn)爭的特點,而且也隱含了這場戰(zhàn)爭最終之所以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全民族抗戰(zhàn)。類似這樣的題語還能找出很多,可以這樣說,它們既是某一單元、某一課、某一問題的核心提示,更是我們實施教學、理解教材的重點與指針,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地抓住知識要旨,少走彎路,直奔主題,從而提高閱讀效率與教學效果。從這一角度而言,精準解讀題語,有助于歷史的脈絡線索更加清晰明了。
這里所說的“結語”是指教材中很多帶有結論性的語句,如“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行省制度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備的法律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等等,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類似這樣的文字主要集中于每一課后面的“本課要旨”,它基本將每一課中的重點內(nèi)容、主干知識以結論性語言的形式加以概括提煉,既是總結,也是提升。教學中如果教師認真研讀,細細品味,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內(nèi)容。如必修一第1課“本課要旨”有這樣一句話:“西周分封制的實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穩(wěn)定。”對這句結語的理解應該結合分封制的內(nèi)容以及宗法制的特點來分析。再如第3課的“本課要旨”,“從漢至元,通過分割、限制地方權力,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通過削弱相權,君主專制得到加強”。這里的“分割、限制、削弱”如何體現(xiàn),怎樣理解?同樣只有對具體的措施、做法進行準確理解和把握,才能得出“中央集權不斷強化”這樣的結論。再如第4課的“本課要旨”,“清朝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使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就使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只有從軍機處設立的背景、職能、特點以及影響等方面對其進行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知道,歷史學科講究論從史出,面對教材中這些結論性語言,如果我們都學會也能找到相關史實來支撐,那么歷史學習就會變得引人入勝,引發(fā)思考,歷史學科相關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也就有了落地生根的可能與依托。
總而言之,教材是師生平時學習的重要范本與基礎材料,我們既不能奉若神靈,也不能不屑一顧,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尤其對其中存在的隱性資源必須引起足夠重視,自主進行充分研讀與挖掘,盡可能充分利用,這既是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的要求,也是落實培養(yǎng)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豐厚土壤與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