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如今的藝術名媛們,也很愛在自家碩大的客廳里,排開陣仗,搞搞沙龍。而這種美麗事物的源頭,可能就是從17世紀始,巴黎名媛貴婦把自家的客廳打造成一個個著名的社交場所開始的,以藝術的名義,行增進感情廣開人脈之實。政界名流,與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濟濟一堂,高談闊論,這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士才能享受的高級生活方式。
第一位舉辦文藝沙龍的是就是一位女士: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55年)。他的沙龍集中了當時法國最重要的名流、學者,眾星拱月,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也因此名聲大噪,是圈子里真正公認的“名媛”。說起來,林徽因移植的,不就是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的沙龍客廳嗎?
最奢靡高級的社交平臺
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出身貴族,因厭倦煩瑣粗鄙的宮廷交際,但又不愿意遠離社交,于是在家中舉辦聚會。她的沙龍從1610年起開始接待賓客,很快就聲名鵲起。在她的沙龍里,成員彬彬有禮,使用矯揉造作卻又不失典雅優(yōu)美的語言,話題無所不包,學術、政治、時尚,甚至是流言蜚語。此后,這類沙龍通常由出身貴族的女性主持,她們才貌雙全,機智優(yōu)雅,被稱為 “女才子”。
18世紀后,“太陽王”路易十四執(zhí)掌朝綱。我們都知道,這位終生洗澡不超過7次的帝王荒淫無度、大興土木,使整個法蘭西帝國看上去富麗堂皇不可一世,其實危機四伏,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fā)。
路易十四時期的奢靡之風也傳到了女主人的沙龍之中。與17世紀相比,18世紀法國的沙龍數(shù)量更多,18世紀沒有一位法國作家、音樂家、藝術家不是在沙龍聚會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畫作在沙龍上亮相,他們的音樂曲目在沙龍上首演,他們的詩歌在沙龍上朗誦,沙龍,成了藝術家表現(xiàn)自己的舞臺。
那時候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洛可可時代的每一位年輕貴婦人都渴望一個沙龍?!痹诜▏蟾锩娘L暴席卷巴黎之前,這里是沙龍動物的天下,沙龍,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而沙龍的主人,是一些貴婦人。喬弗林夫人、德·萊斯比納斯小姐、內(nèi)克夫人、德·唐辛夫人、杜·德芳夫人、夏特雷夫人……都是其中大紅大紫呼風喚雨的人物,是真正氣場十足的女王!
這些社交女王之所以能辦成沙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這些婦女,是沒有工作羈絆的清閑自由人,有的是金錢和時間。像德·朗貝爾夫人是個寡婦,她的丈夫是盧森堡省的總督德·朗貝爾侯爵,雖然他已經(jīng)死了,而且留下的遺產(chǎn)也大大縮水,但德·朗貝爾夫人仍有余力舉辦沙龍,而且,出手相當闊綽。她每兩周舉行一次宴會,菜肴非常豐盛,可以說是極盡奢華之能事。還有杜·德芳侯爵夫人,與侯爵分居后,她成為了奧爾良公爵菲利普的情婦,從她的情夫那里,她收益頗豐,足夠她以沙龍女主人的身份炫富,這種炫富的感覺真是好極了,使得其他貴婦人趨之若鶩紛紛效仿。
她們是貴族階級的社交能手,作為高級交際花呼風喚雨,甚至左右著國家的運程。她們本人,有的非常用功,努力增長著學識和見地,有的,如喬弗林夫人,雖資質(zhì)平平,但這并不妨礙于她們功能性的存在,這是一個平臺,她們作為這個平臺的組織者,沒有必要是那個學識最淵博的人,她們只要能夠讓學者和藝術家在同一個時間出現(xiàn)在同一個地點就可以了。而事實上,她們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可以讓各種聲音聚集于此,一種不同于國家專制的聲音,一種自由反束縛的聲音。
正是在這些沙龍中,誕生了現(xiàn)代藝術評論。一開始貴婦人們在沙龍中主要是文學游戲,朗誦詩歌、信札和箴言,后來這里成了信息交流、思想交鋒、集體批評的場所。18世紀法國沙龍由談論文學藝術變成了百家爭鳴的論壇。眾多才子在這里各抒己見,高談闊論,18世紀眾多啟蒙思想家們都是沙龍里的???,沙龍迅速成了百科全書派的聚集地,伏爾泰的喜劇,哲理小說都在沙龍里朗誦并表演,巴爾扎克在沙龍里開創(chuàng)了書信體評論模式……啟蒙主義的思想在沙龍中萌芽并在思維的碰撞中走向成熟,自由和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為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女性化傾向催生洛可可
毫無疑問,啟蒙思想深深的影響了18世紀的法國藝術風向,但你看,這一時期的繪畫,有一種女性化的傾向,這種傾向,就是著名的洛可可。
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朗索瓦·布歇1763年的《戴皮手筒的年輕女子》,那種柔媚、細膩、精致,布歇就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畫家,這種趣味的形成,和把持沙龍的女主人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其背后真正的推手其實是法國貴婦。
事實上,布歇在意大利留學四年多,技術越發(fā)提高;回到巴黎后,聲譽大振,很快就接到了貴婦人們的沙龍的邀請函。
不久他的才能被蓬巴杜夫人所賞識,他畫了幾幅她的肖像畫。蓬巴杜夫人是路易王朝第一美人,而且是才女。布歇又為這個奢侈享樂的美女設計女服和裝飾品,布歇設計的圖案成為當時出入宮廷的貴婦人們所效法的榜樣。布歇富有裝飾的手腕和才能,他的繪畫也都具有裝飾的要素,看一下《愛之目》《秋天的田園牧歌》就可明白;他的作品,全都是冷淡的銀色的調(diào)子,雖然高尚優(yōu)雅,卻不失親切感,例如《月亮女神的水浴》中的月神狄安娜以及她的侍女的裸體,雖然圓潤光滑,卻令人以缺乏溫暖的感覺為憾。
洛可可又稱“路易十五式”,在發(fā)展過程中,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麗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yōu)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快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難,這和沙龍世俗化的一面息息相關。雖然布歇本人是男人,他的眼睛,卻放射出女性貴婦的目光,這一點,在布歇身上體現(xiàn)得特別的明顯。
在弗朗索瓦·布歇的筆下,蓬巴杜夫人——這位法王情婦——花枝招展,畫中明顯帶有巴洛克風格的飾品、衣裝均出自布歇之手,美不勝收。時人評價說“像玫瑰色陶土捏成的、用綢緞和鮮花包裹的玩偶”,說他畫的是一個只有肉感美、精神空虛的女人,但實際上,你不得不佩服布歇的生花妙筆,在蓬巴杜夫人所有的畫像中,布歇的作品被公認是最優(yōu)秀的一幅,布歇使用了藍綠色,著重體現(xiàn)夫人高貴典雅,但又不失嫵媚,筆法細膩,色調(diào)濃郁,蓬巴杜夫人明眸善睞的眼睛如此傳神動人!而且,你在布歇的畫中可以看到婀娜多姿的洛可可風格家具,凡爾賽宮內(nèi)成了她宴請藝術賓客的聚集地,當時夫人藝術沙龍中心之一的真實地點,都在《蓬巴杜夫人像》中有所體現(xiàn)。
洛可可畫派的鼻祖讓·安東尼·華托也不例外。華托18歲以前生活在故鄉(xiāng)瓦朗謝納,冰清玉潔;18歲后移師巴黎,正是風氣開始腐化的時期,在人生最重要的時候,懵懂少年一腳踏進了花花世界,成為路易十五的宮廷畫家。他所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克羅扎、貝里公爵夫人和蓬巴杜夫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敏銳感覺的繪畫大師華托浸潤其間,耳濡目染,難免不被亂花迷眼,創(chuàng)作出奢靡的《梳妝》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1717年,華托根據(jù)戲劇《三姐妹》創(chuàng)作出系列變體畫,就是洛可可的開山之作《發(fā)舟西苔島》。畫的最右邊是維納斯的雕像,維納斯胴體豐滿,尤其是乳房,堅挺飽滿,波濤洶涌,充滿肉欲,正是這個洛可可時期女性的典型寫照。
沙龍,是一個暢所欲言之所,在一個等級森嚴的古典時代,國王一言九鼎,誰敢不服?如今,這樣一個公共空間,介于體制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是孟德斯鳩所說的“國中之國”,讓人有了說話的相對自由,是一個文明文化共享之所。而以女主人主導的形式出現(xiàn),上流貴族云集,與馬克思所謂小酒館里的密謀拉開了距離,但也因此,使得女性的地位獲得了空前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