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要在學生塑造美麗事物的勞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在實現(xiàn)學生自身對象化的同時,也使其心靈之美得以呈現(xiàn)。
勞動不是追逐利益的工具、懲罰的手段以及規(guī)訓的方式,而是自主性、道德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勞動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培養(yǎng)人的勞動能力是各級各類教育的職責。本文所指的勞動強調的是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勞動教育中的學生(基礎教育階段的非成人)的體力活動。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人,需要勞動的支撐。勞動要走向學生的生活,學生要主動參與勞動。在多種形式的勞動中,學生的生活能力會獲得提升,學生的理智會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生活會得以創(chuàng)造。勞動將伴隨學生的成長之旅,是學生完善自我的不竭動力,這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是勞動教化價值的顯現(xiàn)。
一、自我服務勞動
自我服務勞動是學生勞動比較基礎性的形式。“自我服務,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日常勞動,勞動教育一般都從自我服務開始,而且日后不管每個人從事何種生產(chǎn)勞動,自我服務都將成為他的義務和習慣?!盵1]425通過自我服務勞動的磨礪,可以培育學生自我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探求公共利益,這有助于學生合理需求觀的確立,進而逐步引導學生實現(xiàn)自我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完美契合。
自我服務勞動不只是為了自我的生活,同時,要關注他者的價值訴求,滿足他者利益的實現(xiàn)。只有當學生感受到成人之美時,他才會感受到美與丑的差別,勞動才會進入他的精神生活。自我服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遵守規(guī)則,服務他人的義務感、責任感的重要方式。教育者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制定每天以及長期的自我勞動計劃,引導學生在家中養(yǎng)成獨立刷碗筷、洗衣服、疊被子、整理個人用品等習慣。同時,定期開展自我服務勞動展示活動,通過演講、微信、微博、家校通、短視頻等方式展示學生自我勞動的成果,鼓勵學生分享個人勞動的經(jīng)驗和體會。勞動存在于平凡之中,勞動不能從平凡的生活中脫離。在平凡之中,人尋求著自我的滿足與歡愉。因而,自我服務勞動能夠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提高學生的協(xié)作能力,拓寬學生的生存空間。
二、家務勞動
福祿培爾在勞動等相關活動的表述中,強調了勞動等各種活動的教育意義,并給予高度的評價。他主張,家庭里的共同勞動和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幫助是家庭共同生活的基礎,同時,他認為做事、勞動等各種活動是人認識自己的唯一途徑。家庭作為學生成長的根基,家庭的勞動方式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
家務勞動的結果必須使學生獲得他們內在所需要的和有教化意義的東西。因此,我們不同意家長把學生做好的東西拋棄,也不贊同他人對學生的勞動成果持以漠視。為了讓勞動教育行之有效,首先,教師要和家長多溝通,幫助家長轉變“學習代替一切”的錯誤觀念,使家長明白家務勞動的價值,從而為孩子提供一定的勞動機會,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幫助父母打掃家里衛(wèi)生,布置家里的裝飾,采購家里需要的物品。其次,也要讓孩子掌握縫紉、烹飪、切割等基本生活技能。另外,還要引領孩子與父母一起勞動,欣賞并分享孩子的勞動成果,共同體驗勞動的快樂。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定期開展家務勞動分享活動,通過以家庭為單位進行展示的方式,分享不同的勞動形式與多樣的勞動感悟,進而實現(xiàn)家校勞動教育的長效溝通機制,讓家務勞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家務勞動產(chǎn)生積極情緒,才會將熱情投入到家務勞動之中。通過家務勞動,學生能體會父母的不易,體驗勞動的價值,感知生活的意義。
三、班務與校務勞動
班務勞動是指班級平時的勞動事務,例如掃地、打水、擦玻璃等日常性的勞動。校務勞動是指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活動,例如美化校園、植樹、除草等活動。班務與校務勞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熱情,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進而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勞動的意義。這樣的勞動,不僅能引導學生為他人、為集體服務,也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培育學生的榮譽觀念,使學生逐步由自我走向他人,由個體走向群體,從而豐富學生的心靈,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班務與校務勞動不能以報酬的形式來組織,應該是義務性的,是學生自覺的行為。在這類勞動中,只有強化學生間的溝通、協(xié)商、合作,才能讓學生學會關心、寬容和理解。
班務以及校務勞動的開展能夠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從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入無限的活力。但是,我們所強調的班務與校務勞動不能過度,必須在保證學生學習時間與空間的前提下進行。在這類活動中,學生能夠漸漸明確自我義務,承擔自我責任,這有助于學生向更廣闊的勞動領域延伸,有助于學生走向未來的社會生活,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四、簡單生產(chǎn)勞動
學生在領會勞動的社會意義之前,必須明白,沒有勞動就不可能生活。勞動能帶來幸福的生活,能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因此,在當前勞動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可以組織學生定期走入田間地頭,參與簡單的播種、除草、收割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深入工廠車間,感受生產(chǎn)的流程,進行簡單的操作,如鑄造、切割、打磨等。通過現(xiàn)實的勞動操作,學生能夠了解周圍生產(chǎn)環(huán)境中的種種勞動過程,并從中挖掘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同時,在進行簡單生產(chǎn)勞動的過程中向學生闡明,他們正在為社會和他人創(chuàng)造著物質財富,正在為公共福祉的獲得作貢獻。
勞動的社會意義在于,將學生引入簡單的生產(chǎn)勞動,使學生使用成人的生產(chǎn)工具。這就要求供學生使用的器具、機械、工具必須適合其年齡特點,符合學生勞動的條件。通過參與簡單的生產(chǎn)勞動,運用相應的生產(chǎn)工具,學生掌握了從事簡單生產(chǎn)勞動的技巧,同時也開拓了思維。在生產(chǎn)工具的運用過程中,生產(chǎn)勞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的智慧,還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心性。在學生體驗生產(chǎn)工具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引導學生認識到,在勞動中有一種比獲得滿足物質需要的產(chǎn)品更重要的東西,即精神創(chuàng)造、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fā)揮以及人類自身的智慧與偉大。
五、學習性勞動
學習性勞動是指通過勞動去學習,勞動是更重要的學習。其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識、技能、技巧,而另一些形式化的勞動所追求的則是空泛的道德規(guī)范、概念以及信條。但學習性勞動本身,卻是以感悟、掌握、操作為主要目的的。在掌握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的過程里包含著世界觀方面信念的形成,因而,學生在學習性勞動中也在接受教育。在實踐性、操作性、體驗性的學習性勞動中,學生能夠獲得客觀世界的相關知識,積累認識世界的經(jīng)驗。
學習性勞動不是指智力活動的勞動化,它強調的是現(xiàn)實的勞動操作,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美感的培育、心智的塑造,都會大有裨益。學習性勞動而非僅僅是體力勞動,還應與思想活動完美結合,這樣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內在心智與外在體魄的和諧發(fā)展。但是,此處的學習性勞動,強調的是實際行動。教育者可以指導學生按照操作程序,制作一個物品、發(fā)明一個器具,這都是通過勞動去學習的一種方式。同時,為學生定期布置這樣的勞動任務,任務完成后,請學生為大家講解其勞動成果的創(chuàng)造過程,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集體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勞動發(fā)展納入到考量之中,學習成績不再是標榜學生的唯一指標。教育者可以建立學生的勞動檔案,記錄每個學生的勞動過程,促進學生快樂成長。學習性勞動不是強調智力性質的學習,而更多地是讓學生通過實踐去感知。以實現(xiàn)學生的心靈與外在客觀世界的完美契合為歸宿,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六、工藝勞動
工藝勞動是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的勞動類型。學生參與工藝勞動,創(chuàng)造的不僅是有用之物,還是美的創(chuàng)作?!懊馈耸巧屏己蜔岢乐浮!盵1]438美是個性鮮明、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工藝勞動能夠引導學生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美妙,并通過對美的領悟去感受精神的無畏、執(zhí)著與真誠。從而,以此為基礎,去感悟美的含義,去探尋美的形式,去追尋美的價值。
工藝勞動可以幫助學生將發(fā)現(xiàn)的美以具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同時,將外在的美融入到自我的精神世界中。學??梢蚤_設相關的工藝勞動實踐課程,例如陶藝,將其作為開發(fā)和培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式。陶藝形態(tài)和制作方法的實施過程是多變的、開放的、生動的,體現(xiàn)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性。從學生玩泥的天性開始就已經(jīng)顯示了陶藝的樂趣與人類心靈情操培養(yǎng)的自然關系。在制作陶藝的過程中,學生的情感能夠得到升華,學生的思維能夠獲得磨礪,學生的審美能力能夠得到培養(yǎng)。另外,也可以聘請校外的民間工藝傳承人進入學?;蛘邘ьI學生到實地進行工藝勞動實踐,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領悟人世間的真、善、美。人類已經(jīng)創(chuàng)造的和如今仍在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植入學生的心靈。因而,教育者要在學生塑造美麗事物的勞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在實現(xiàn)學生自身對象化的同時,也使其心靈之美得以呈現(xiàn)。
七、公益勞動
公益勞動是指人在精神發(fā)展上達到這樣的階段,若不為公共福利勞動就覺得無法生活。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可以更好地體會社會勞動的幸福和快樂,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可以完善善良的品格,讓他們永葆無私、感恩之心。
公益勞動為培育學生的社會性創(chuàng)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公益勞動能夠幫助學生走出課堂,拓寬學生的眼界,感受生活的各個方面。因而,教育者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參與公益勞動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為社會創(chuàng)造福祉的勞動之中。教育者要定期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進行義務勞動,同時,定點聯(lián)系孤寡老人、社會弱勢群體等需要幫助的人,幫助他們解決勞動問題,例如擦玻璃、洗衣服、掃院子等。另外,也要多組織學生參加社區(qū)服務、義務撿拾垃圾、保護環(huán)境等公益勞動,記錄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情況,并將其作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帶領學生分享公益勞動的價值,體驗公益勞動的快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一個學生在用自己的勞動掙得第一次工資之前,應該大量經(jīng)歷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而無報酬勞動的精神體驗?!盵1]363學生在無報酬勞動的參與過程中,認識現(xiàn)實社會生活,體驗服務他人的快樂。通過公益勞動,學生不再抽象地認識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而是將人類的情感滲透其中。擁有豐富的情感,并在自己的實踐過程中掌握規(guī)律,最終將其內化為自我心靈的養(yǎng)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并指出要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理念,還專門提到要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教育,使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在他們中間蔚然成風。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勞動,重視挖掘其深層的教化價值,將勞動教育作為永恒的教育,為實現(xiàn)“以勞動托起中國夢”的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助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王義高,蔡興文,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趙榮輝,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責任編輯︱郭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