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心昆華醫(yī)院,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正在緊張施工中的一處項目,是昆華醫(yī)院一幢新的住院樓。機器的轟鳴聲混雜在車水馬龍中,顯得有些繁雜喧鬧。
圍檔之內(nèi),云南建投集團工程建設總承包公司負責基建的施工人員進進出出地忙碌。就在二樓的一塊空地上,農(nóng)民工譚昌頭戴安全帽,身穿藍色工作服,仍舊干他的老本行——砌磚。
一根繃直的細細的工程線外,譚昌手中的那把磚刀仍然鋒利,他舀起灰漿,朝磚頭上均勻地一抹,再抱上磚頭,貼著工程線放上去,通常都會八九不離十。伴隨塑料錘的輕輕敲擊,水平線和垂直線都不須校正,縫里的灰漿也勻稱而飽滿。
這就是譚昌“作品”的常態(tài),也是他每天重復而單調(diào)的工作。
1999年,26歲的譚昌像所有出門覓食的鳥兒一樣,從重慶墊江老家外出打工謀生,掙點微薄的工錢度日。由于條件有限,他除了一身力氣以外身無長物,只能給建筑工地上的砌磚師傅打下手,抱磚、攪拌灰漿、提灰漿。就在師傅的磚刀嚓嚓飛舞時,譚昌也在目不轉(zhuǎn)睛地觀察。觀察師傅的砌磚手法。
通常在吃完飯后,師傅要抽支煙喝喝水,有時也會睡個午覺休息一下,精力充沛的譚昌閑著沒事,自己拿起了磚刀,很多時候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下午緊張的工作便又開始了。
最初砌筑的“作品”免不了毛糙,不止是師傅看不上眼,譚昌自己也會主動掀掉。
功夫不負有心人,那些被自己掀掉的“作品”,終有站立起來的一天。
也就是在廢寢忘食之間,譚昌落下了一個胃疼的毛病。提及當年,譚昌感慨萬千:“那時候是很艱苦,很多時候累得連手臂都抬不起來,但是我不后悔。老人們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起點低,當然要吃比別人更多的苦,更何況家里還有幾個娃咧,只有掌握能傍身的手藝,才能夠讓人覺得你是對社會有用的人?!?/p>
十幾年的打拼和磨練,譚昌的一手砌筑手藝迎來了閃閃發(fā)光的一天。2016年10月,云南工程建設總承包公司舉辦砌筑工技能大賽,譚昌獲得第一名;2016年11月,在云南省第十三輪職工技能大賽砌筑工決賽中,譚昌獲得砌筑工狀元。
盡管兩次決賽中高手云集,但譚昌說自己一點都不緊張,該怎么砌還怎么砌,“跟其他事一樣,熟悉了就好做?!币驗樗鷮嵉幕竟υ缫讶趨R在平時千萬次的砌筑動作中,成為他身體和靈魂的一部分。
通過這兩次的決賽,譚昌也認識到作為一名砌筑工人,還應從技術(shù)、安全知識、職業(yè)道德等多方面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使自己不斷得到完善和充實,不斷成長。
隨著時代的進步,砌磚的活兒變得少了,以前用泥巴燒制的方磚,如今已被隔熱防火輕便的新型磚替代,一些新型建筑材料也摒棄了老式的磚頭,但砌磚的工藝卻越發(fā)復雜起來,如何確保自己的江湖地位不動搖呢?制勝的關鍵仍然是踏實勤奮,不斷學習。
所以譚師傅每隔些日子,都會抽空參加公司組織的技能培訓,對新的砌筑工藝進行學習,掌握相關工藝的砌筑要領,只有這樣與時俱進,才能夠好接活、接好活。
以前,譚昌的媳婦和他一起四處打工,媳婦打下手,他主砌,夫唱婦隨?,F(xiàn)在孩子需要上學,媳婦只好回到老家照顧孩子。
從重慶墊江出門,譚昌的足跡走過云南許多地方,保山、大理、紅河,他的作品矗立云嶺大地。在昆華醫(yī)院項目工地采訪時,記者不禁感慨:“要是自己也能住上譚昌砌筑的房子,肯定會放心一些?!?/p>
一把平平的磚刀,一根細細的工程線,壘起了一道道平整的墻,筑起了一座座高樓大廈,也撐起了一個家;譚昌用一種責任,一股拼勁,闖出了一方天地,完成了自己的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