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來
1991年獲得第一名的是二十三歲的法國鋼琴家弗朗克·帕勒(Frank Braley),法國鋼琴家獲第一名已屬罕見,更罕見的是,他以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xié)奏曲》作為決賽曲目贏得頭獎。得獎后他紅火了一陣,但隨后呼聲逐漸消減。原因在于他不屬炫技型,演奏風(fēng)格偏內(nèi)向,有時甚至有心理障礙。記得有一次他與我們列日皇家愛樂樂團(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Royal de Liege)合作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排練時有一個段落聽得出他有負擔(dān),排練后他反復(fù)在臺上練習(xí)那個段落。按理說應(yīng)該練得爛熟了,可到了演出時,他還是沒能甩掉心理包袱,磕磕絆絆地差點砸在臺上。
長江后浪推前浪,每年涌出的一批批年輕選手都各懷絕技,很快就把前浪沖到觀眾視線之外了。像弗朗克·帕勒這樣既不會煽情,技術(shù)又不屬最過硬的鋼琴家,就不再光彩奪目。如今他在一個室內(nèi)樂團任音樂總監(jiān),很少演奏大型協(xié)奏曲,大多出現(xiàn)在室內(nèi)樂音樂會中。
弗朗克是第二個獲得伊麗莎白比賽頭獎的法國人,至今,在整個比賽史上只有兩個法國人獲得過這個榮譽。第一個獲頭獎的法國人是沃龍達(Pierre-Alain Volondat)。那是在1983年,才二十歲的沃龍達引起了轟動,因為他不僅是第一個獲得頭獎的法國人,也是第一個獲得鋼琴頭獎的西歐人,在他之前,除了1978年由黎巴嫩選手埃爾-巴查(EL-Bacha)獲頭獎,其他頭獎全部被蘇聯(lián)和美國包攬。
沃龍達是個奇人,他有著與眾不同的神態(tài),那直愣愣的眼有點像自閉癥患者,讓人感覺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現(xiàn)實社會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他來比賽時不像其他選手那樣抓緊練琴,而是在布魯塞爾到處閑逛。所有決賽選手都為那首指定的新作品恐慌不安,多數(shù)人一周下來能勉強練好就不錯了,可他比賽時卻能背譜演出。
沃龍達每次音樂會出場總是讓大家忍俊不禁,邁著極慢的步子,目不斜視,面無表情,活像放慢了的電影鏡頭。可當他的雙手一觸到琴鍵,就立刻變成另一個角色了。他把自己融進音樂中,也把所有在場的人都吸引了進去。我有幸參與過為他協(xié)奏的演出,親眼見到這個奇人。記憶最深刻的是他的返場曲目,記得那年有連續(xù)數(shù)場音樂會,他每次彈完協(xié)奏曲,都爽快地加演至少五首返場曲,次次不重,令人叫絕,很少有人能如此慷慨。如今,我已經(jīng)有很多年沒有聽到他的消息,他似乎已不再活躍于舞臺。
比利時國家雖小,但主辦的伊麗莎白國際比賽卻是難度最大的。除了比賽曲目繁重以外,進入決賽的選手還要與世隔絕地被關(guān)閉在皇家音樂宮殿一周,練習(xí)專為決賽而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這是為了考驗選手的獨立作戰(zhàn)能力。很多著名的音樂家都曾是伊麗莎白比賽的獲獎?wù)摺?/p>
第一屆伊麗莎白比賽始于1937年,只限于小提琴,名為“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那年的一等獎得主是大衛(wèi)·奧伊斯特拉赫。后來比賽因“二戰(zhàn)”暫停。戰(zhàn)后1951年恢復(fù)比賽時,決定用王后伊麗莎白的名字來命名,那一年由來自蘇聯(lián)的柯崗獲得頭獎。此后,比賽加入了鋼琴和作曲,1988年又加入了聲樂。
1955年的小提琴比賽,眾人又習(xí)慣性地都看好蘇聯(lián)選手,可是宣布名次時,卻不是大家一致認定的蘇聯(lián)選手席特克夫茨基(Julian Sitkovezky),而是美國選手森諾夫斯基(Berl Senofsky)。據(jù)說當晚席特克夫茨基痛苦地在布魯塞爾街上走了一夜,回去后不久就因憂郁過度去世。而獲得頭獎的森諾夫斯基為自己的意外成功傻了眼,過后居然不敢上臺演奏了。所以人們都說那年的比賽,一下子毀了兩個小提琴家。1981至1982年,我在新加坡交響樂團擔(dān)任第一小提琴時,與森諾夫斯基合作過貝多芬的協(xié)奏曲。當時我還不知道他的故事,對他的演奏不太滿意,過后聽說了他的比賽經(jīng)歷才恍然大悟。相信對于那年已經(jīng)五十多歲的他,重返舞臺是很不容易的舉動。
1967年小提琴比賽的頭獎獲得者易赫勛(Philippe Hirschhon)也是蘇聯(lián)選手,決賽時他的帕格尼尼協(xié)奏曲震撼了全場。1981年,他擔(dān)任了比利時瓦壟室內(nèi)樂團(Orchestre de Chambre de Wallonie)的首席兼音樂總監(jiān)。據(jù)說他很任性,排練休息時喜歡打臺球,常常興致來了就不肯放下球桿,忘記自己要帶領(lǐng)大家排練了;他喜歡喝酒,喝了酒講話就沖,經(jīng)常得罪人,與樂團經(jīng)理以及樂隊員的關(guān)系不好,因此沒干幾年就離開了。他與我們樂團合作過不少次,他的演奏與他的脾氣一樣,很隨性,也很主觀。有輝煌至極、讓你感動不已的時刻,也會出粗糙的、莫名其妙的錯誤。有次他與我們合作貝多芬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音樂會由電臺現(xiàn)場直播,演奏進行中居然出錯停頓下來。那以后樂團就很少請他來演出了,后來我聽說他患腦癌去世了,連五十歲都不到。
1980年日本選手崛米柚木(Yusuko Horigome)獲頭獎,成為伊麗莎白小提琴比賽史上第一個獲頭獎的亞洲人。對于她的獲獎有不少爭議,很多人認為她雖技巧高超,但樂感差,也有人認為這就是日本人表現(xiàn)西方音樂的風(fēng)格。在與她合作數(shù)次后,我們樂團有一個第二小提琴手開始追求她。這小子有心計,說話很討女士歡心。經(jīng)過他甜言蜜語的狂轟濫炸,崛米柚木終于成了他的媳婦。但婚后二提琴同事因不甘總是低老婆一等,幾年后毅然辭職改行當指揮去了。只是他至今未能當上專業(yè)樂團的指揮,未能成為凌駕于老婆之上的指揮。
1984年獲小提琴第一名的是臺灣選手胡乃元,那年令歐洲聽眾震驚的是前六名獲獎?wù)哂形迕莵喴?,就連第三名都是南美人,沒有一個歐洲選手。從那以后,每年獲獎的亞裔選手越來越多。胡乃元當年二十四歲,賽后與我們樂團有好幾場演出。我們與他結(jié)識、交談后,他竟然不想去酒店入住,說太悶氣了,愿意跟著我們回家。當時我們剛剛搬家,東西都堆在客廳里,提供給他的房間簡陋得只有一張折疊床,他卻毫不在意。第二天演出前,我發(fā)現(xiàn)他的演出服袋子被我家貓貓鉆進去睡了一覺,蹭上了大片貓毛,只好趕緊沖去商店買來沾毛卷筒,在他上臺前把他的演出服清理干凈。
尼古爾斯基(Andrei Nikolsky)是1987年伊麗莎白鋼琴比賽的頭獎獲得者,他是那年毫無爭議的第一名。他與我們樂團有過不少演出。記得有場演出他背譜出錯,與樂隊完全對不上了。我看到對面的中提琴首席邊拉邊對著指揮做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老指揮那次表現(xiàn)不錯,很鎮(zhèn)靜,聽到出了錯,兩手沒停繼續(xù)揮著,尼古爾斯基也沒停下來,最后終于跌跌撞撞地找回地方,與我們又合在了一起,大家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幾年后,尼古爾斯基因車禍去世,據(jù)說他有兩個毛?。簮酆染疲瑦埏j車。
1989年的小提琴比賽,初賽第一個上場的是列賓(Vadim Repin),因為他抽到了一號簽。通常比賽第一個上場的選手絕大多數(shù)都會因為被評委遺忘而遭淘汰,而一號簽得第一名的,歷史上大概只有列賓了,因為他實在太出眾了,鶴立雞群,令人無法忘記。他的十八歲生日就是在那次比賽中度過的。在得獎后的巡演中,他與我們樂團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協(xié)奏曲,速度快得嚇人,讓我們?nèi)珮逢牳脷獯跤?,真是年輕氣盛。今年列賓四十六歲了,將近三十年來他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演出,一等獎獲得者能像他這般保持經(jīng)久不衰的,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