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
2014年,英國鋼琴家克里斯蒂安·布萊克肖(Christian Blackshaw)正好六十五歲。對于一位以現(xiàn)場演奏作為職業(yè)生涯的鋼琴家來說,這個年齡豈止是“不年輕”了,甚至還有些顯老了。不過,對于布萊克肖而言,這正處于非常走運的時刻。請看當年11月29日英國《旁觀者》雜志的報道:“這個月初,一場在威格莫爾音樂廳舉辦的舒伯特作品的鋼琴獨奏會的門票被銷售一空。舞臺上的演奏者是那位僅錄制過兩張莫扎特鋼琴奏鳴曲唱片的鋼琴家。如果這位鋼琴家的年齡只有二十三歲的話,那么這種情景相當好理解,因為在他的人生面前,還會有不斷出現(xiàn)的一個個大事件,大目標;然而,眼下的這位鋼琴家都已年過六十五歲了——盡管他如今所取得的成功也確實是人生中曾經(jīng)夢寐以求的下一個大目標?!?p>
身處資訊異常發(fā)達、互聯(lián)網(wǎng)無所不在的二十一世紀,在一個奉行娛樂至上、及時行樂的現(xiàn)代社會里,不要說那些二三流的娛樂明星,即便是一個資質(zhì)平平、身無所長的平民百姓,只要經(jīng)過精心策劃、商業(yè)包裝,同樣可以在一夜之間迅速躥升成為“網(wǎng)紅”“達人”;而像布萊克肖這樣一位鋼琴家,一不憑明星效應(yīng),二不靠唱片推廣的方式在古典音樂界“老來躥紅”,著實不失為今日社會里的一個奇跡。
是他大器晚成,奇葩晚放嗎?不是。相反,布萊克肖學琴的起點相當?shù)母?,在其職業(yè)生涯早期甚至有超越同齡鋼琴同行捷足先登之勢;那么是他故作姿態(tài),故弄玄虛,以使人對其莫測高深嗎?也不是。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布萊克肖是一位有著高深修養(yǎng)、紳士風度的謙謙君子,他秉承著謹言慎行、循序漸進的藝術(shù)信念,從不拿被視為生命的藝術(shù)做工具,開玩笑。因而,當他以年逾花甲的“高齡”赫然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輿論媒體不惜以“鋼琴家中的隱士”“永恒的完美主義者歸來”對其極盡贊譽稱頌之詞。
克里斯蒂安·布萊克肖1949年出生于英國的柴郡,早年在克萊斯菲爾德的國王學校接受教育。高中畢業(yè)后,他決定以音樂作為自己今后的職業(yè)和人生事業(yè),于是先后進入曼徹斯特的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和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在這兩所著名的音樂學府師從的老師是同一人,他就是戈登·格林(Gordon Green)。說到這位戈登·格林,或許圈外人對其知之甚少,然而,若論起經(jīng)他授業(yè)的門下高足,卻端的是赫赫有名:約翰·奧格頓(John Ogdon),這位英年早逝的英國鋼琴家是繼美國的范·克萊本之后于1962年在蘇聯(lián)奪得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金獎的又一位西方鋼琴俊彥(與阿什肯納奇并列第一名);斯蒂芬·霍夫(Stephen Hough)則是當今琴壇的名家大腕,也是古典唱片業(yè)的后起之秀Hyperion旗下的當家大哥。
當老師的貨真價實,當學生的也毫不含糊。布萊克肖在隨格林學習的這兩所英國最頂尖的音樂學院里各獲得一枚金質(zhì)獎?wù)?,這足以說明他的資質(zhì)優(yōu)異,成績斐然。不過,當他學成畢業(yè)后,卻并未急于走上演出舞臺,而是做了一個相當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去俄羅斯的圣彼得堡(當時還稱列寧格勒)音樂學院,就此成為第一位師從俄羅斯學派鋼琴名師莫依塞·哈爾芬的英國學生。布萊克肖走出這一步絕非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基于當時國內(nèi)對俄羅斯鋼琴學派的作品普遍存在著不重視、不了解的現(xiàn)狀,他想要去掌握更多不同的學術(shù)派別與演奏技法,以便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藝術(shù)視野,進而去更廣泛的演奏領(lǐng)域馳騁遨游。
回到英國后,布萊克肖仍無意馬上登臺亮相,相反他又一頭扎進了英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鋼琴大師克利福德·柯曾(Clifford Curzon)的門下進一步深造。事實證明布萊克肖日后的演奏風格和演奏個性的形成都與柯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略鴮λa(chǎn)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他們兩人始終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guān)系。大師曾邀布萊克肖去他的府上為他演奏,兩人也曾就莫扎特和舒伯特鋼琴作品的演奏進行過多次促膝交流。須知柯曾本人就是這兩位作曲家鋼琴作品的演釋權(quán)威,他的演奏以穩(wěn)實剛健的節(jié)奏和內(nèi)心紛繁多變的情感之間的完美平衡而成為這個領(lǐng)域內(nèi)極富個性的經(jīng)典范本,因而被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莫扎特作品演奏家之一”。布萊克肖在與柯曾過從的這段時間里耳濡目染,在乃師的周密提點和言傳身教下將這種藝術(shù)精髓牢牢地鐫刻在自己的心里。
布萊克肖的起點如此之高,積淀如此之厚,自邁入職業(yè)生涯后,他以其厚積薄發(fā)的藝術(shù)功力和獨具特色的演奏個性得到了人們的首肯和歡迎。隨著舞臺歷練的日益成熟,音樂會的邀約也紛至沓來。在其后的十多年里,他與國內(nèi)的諸多頂尖樂團如倫敦愛樂、BBC交響、BBC愛樂、哈勒管弦、伯明翰市立交響、皇家利物浦愛樂、皇家蘇格蘭管弦以及圣馬丁室內(nèi)樂團等舉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合作,成為當時最令人矚目的演奏家之一。
然而,天不遂人愿,正待布萊克肖欲展平生之志振翅高飛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突然降臨到他的身上。1990年,他的妻子因罹患癌癥去世了。其實,妻子幾年前就被確診患了絕癥,在她患病期間,與她相濡以沫的布萊克肖已經(jīng)為照顧妻子有意識地減少了演出的頻率,尤其是離家較遠的巡演他更是婉言謝絕。妻子的去世給這位四十二歲的中年男子留下了三個尚在幼年的女兒。出于對亡妻的緬懷和對家庭的擔當,他勇敢地挑起了作為一位父親的職責。他這樣說:“我無法負擔聘請其他人去照顧她們的費用,也不愿意讓別人去照顧我的孩子。我必須親自撫養(yǎng)她們?!庇谑牵既R克肖離昔日的舞臺越來越遠,原本炙手可熱的國際性演奏生涯也戛然而止了。
眾所周知,在國際樂壇上,藝術(shù)家時常因為種種生理或心理的因素暫別舞臺閉關(guān)修煉,即便如霍洛維茨和梅紐因這樣的大師也不例外,有些甚至還不止一遭。不過,卻從未有如布萊克肖這樣一旦閉關(guān),便復(fù)出無期的先例。當他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距離他當初的隱退時光竟已過去了整整十九年!直到2009年他的女兒們都已長大成人后,他才正式宣告了自己的重新出山,那年他剛好六十歲。十九年,什么概念?是整整一代人的歲月,是足以抹掉人們腦海中記憶的年輪。因而當布萊克肖重返舞臺時,他必須面對這樣的嚴酷現(xiàn)實:那些聽過他音樂會的聽眾早已韶華老去,他們已將他淡忘,而新生一代的聽眾則壓根不知道有他這一號人物的存在。他就如同是一具被精心修復(fù)過的古董那樣,在沉睡多年后驀然開口說話了。當然,他要面對的不止是生疏的聽眾,還有競爭異常激烈殘酷的演出市場。在鋼琴家一撥接一撥涌現(xiàn)的今天,哪年不得冒出極為年輕氣盛、實力不凡又顏值超高的后起之秀在蠶食、分割著演出市場這塊蛋糕?況且,布萊克肖畢竟屬于戰(zhàn)后出生的一代所謂“老派人”,他們只崇尚藝術(shù),對市場有著一種本能的恐懼。就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是那種會不斷尋求演出機會的人,我內(nèi)心里更希望他們(指演出商和經(jīng)紀人)能來找我,在今天看來,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了?”
然而,藝術(shù)之所以為藝術(shù),恰恰是由于它的經(jīng)典能夠經(jīng)受得起歲月的磨礪甚至煎熬。對于一位真正的藝術(shù)家而言,只要他的功底還在,技藝還在,追求還在,信念還在,就永遠不會嫌太遲太老。果然,布萊克肖2009年在布里斯托的圣·喬治音樂廳舉行的復(fù)出后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就取得了成功,它如同穿越時空隧道那般,把現(xiàn)實與十九年前曾經(jīng)距離古典樂壇巔峰的那一步之遙完美地接續(xù)起來了。在布里斯托,布萊克肖演奏了莫扎特的全套鋼琴奏鳴曲。系列音樂會所受到的熱情歡呼是空前的。人們仿佛在驚異和恍惚的狀態(tài)下清醒地意識到,眼前這位梳著一頭迷人的銀發(fā),眉宇之間掩飾不住年輕時風流小生般俊朗外表的老藝術(shù)家才是當今樂壇一塊不可多得的“國之瑰寶”。
隨之而來的,就是一份份與各大交響樂團合作的邀約,其中最先到來的竟然是鼎鼎大名的柏林愛樂樂團!也許很少有人知道,當年布萊克肖在歸隱前,曾拒絕過一份重要的錄音合同,那就是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的邀請。盡管布萊克肖本人不愿提及那家唱片公司的名稱,然而從他的網(wǎng)站上得知這是來自德國的一個世界著名的唱片品牌,這無疑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自此,布萊克肖像重新煥發(fā)出了人生第二春似的,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了世界的演出舞臺上。與他合作過的指揮大師有塞蒙·萊托、杰吉耶夫、特米爾卡諾夫、諾塞達和馬里納爵士等。他也經(jīng)常在世界各地舉行室內(nèi)樂重奏音樂會,并且在倫敦著名的逍遙音樂節(jié)上登臺亮相。對于自己來得太晚的成功,布萊克肖感慨地說:“我確實很享受走上舞臺的挑戰(zhàn)。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愈發(fā)敬畏那些偉大的作曲家們,因此我感到自己的演奏愈發(fā)具有挑戰(zhàn)性?!?/p>
舞臺上的布萊克肖是含蓄內(nèi)斂的,始終避免炫耀夸張的姿態(tài),卻具有安靜而強烈的舞臺表現(xiàn)力;舞臺下的他一如二十多年前,仍然保持著低調(diào)而略含靦腆的謙遜和藹。不過,評論家們卻不愿放過他,他們對他送出了熱情洋溢的贊譽之辭?!督鹑跁r報》的安德魯·克拉克說:“布萊克肖在琴鍵上所走出的明亮音色本身就是一個奇跡!”“作為一位敏銳而富有激情的鋼琴家,他的演奏不但具有極為強烈的情感,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深刻的音樂理解力,這是純粹的音樂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jié)合?!薄朵撉匐s志》在評價他在伊麗莎白音樂廳演奏舒伯特那首杰出的《降B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D.960)時稱:“這首作品已成為許多被譽為‘鋼琴家中的鋼琴家們的個人名片,而布萊克肖絕對屬于他們之中最當之無愧的一員?!?/p>
與舞臺演出的成功比翼雙飛的是他的唱片錄音。從2013年初開始,布萊克肖有條不紊地在威格莫爾音樂廳錄制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全集,由兩組雙CD組成。然而,這區(qū)區(qū)四張唱片竟花費了鋼琴家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告終。它全部是現(xiàn)場錄音,效果奇佳,每一張都上過古典唱片雜志的榜單,其中于2015年12月完成的最后一張更是摘取了《紐約時報》2015年評選的“年度最佳”的桂冠!《紐約時報》的大衛(wèi)·艾倫是這樣評價這套唱片的:“這是布萊克肖純凈無瑕的音色、優(yōu)美典雅的風格、明晰流暢的節(jié)奏和精致品位的佐證,這就是這位年過六旬的鋼琴大師受人歡迎的關(guān)鍵所在。在這套奏鳴曲里,藝術(shù)家用他的琴聲帶領(lǐng)我們穿越了作曲家的一生。在這里,從來沒有一個音符是匆忙慌亂或是輕率倉促的,更全然沒有那種在其他版本里常見的賦予作品的那層如同被施了魔法般的神秘外衣?!倍读袈暀C》雜志的大衛(wèi)·范寧則指出:“布萊克肖更愿意把莫扎特的這些奏鳴曲視為一出出‘微型歌劇,他是(當代)少數(shù)幾位懂得如何在沒有真正使用一首歌、一支舞的情形下,使他手指下流淌而出的音符吟唱起來、舞動起來的鋼琴大師之一?!?/p>
布萊克肖有一句名言:“在演奏中,如果你不拼盡全力去抓住本該呈現(xiàn)給聽眾的一些作品詮釋的重點,那就是對你演奏作品的作曲家的不尊重。而當采訪者就“是否覺得音樂比語言更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向他發(fā)問時,這位姿態(tài)向來從容不迫的藝術(shù)家欣然答道:“當然!因為音樂里可沒有寒暄?。ㄒ饧匆魳防餂]有無意義的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