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璐
特定債權代位權行使之思考
◎陸璐
債權人的代位權是債的保全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債權人對于代位權的行使有助于其債權得以實現。我國的《合同法》就規(guī)定了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探索在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過程中的有關于特定債權方面的問題。從案例入手,去了解和探討有關于特定債權的知識,進而分析特定債權能否行使代位權的問題。從而初步了解代位權的范圍,更好地去理解債權人的代位權。
在孫某與沈陽某房地產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案中,就涉及了特定債權代位權的行使問題。案外人李某作為訴爭房屋的非處分權人處分了孫某所有的房屋,對孫某的財產權利構成了侵害。李某與該公司簽訂了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李某已騰空房屋,且房屋已被拆除,該公司未依約將產權調換房屋交付李某。而后,債務人李某并未積極向某開發(fā)公司主張其享有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孫某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
本案中,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作為一種特殊的買賣合同,由雙方當事人約定。依據查明的事實,孫某與李某關于爭議房屋的確權糾紛已經生效判決確認,李某不可能再向開發(fā)公司主張交付房屋,而孫某與開發(fā)公司又無法律關系,如此,開發(fā)公司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拒絕交付房屋。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知道,對于特定債權代位權的行使其實是有必要的。但就特定債權問題,其實還存在著諸多爭議。就代位權而言,其有特定的條件,但是在特定債權的代位權中,并不是以債務人陷于無資力為構成要件。也正是如此,很多學者認為特定債權的代位權已經偏離了代位權的制度價值。但有的學者則認為這樣的一種構成要件事實為特定債權而設,因而其實本質上與普通代位權制度大相徑庭。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許多學者認為特定債權的代位權,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代位權制度的規(guī)范功能,在立法上,并沒有專門設立的必要。此外,也突出了特定債權的代位權是為了解決代為訴訟中面臨的難題。
我國對于代位權的規(guī)定不同于傳統(tǒng)的民法,將債權人代位權的客體限定為“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有的學者認為非金錢給付的債權的保障意義不大而且程序復雜;但有的學者也持有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代位權的客體除了債權以外還應包括物權及物上請求權、債權人代位權、公法上的權利等,而我國合同法及其解釋對此應該調整然而并未有規(guī)定,屬于法律漏洞。因此,應該通過目的性擴張予以填補”。
由此可見,對于特定債權代位權是否合法存在著很多的爭議。但我們要知道概念和法律都不是永恒的。法律不能因為制度的設計卻忽視現實中存在著的各種紛繁復雜的問題,基于對代位權制度的探索,特定債權的代位權可以突破我們現有的代位權的局限,從而解決現實問題。
特定債權代位權的行使有其必要性和合理之處,因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一些角度來看代位權的行使:
基于“契約嚴守”的要求。契約嚴守又被成為合同嚴守,即依法訂立的合同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雙方當事人依法訂立合同以后,就有義務依據合同來履行,若有一方違約,那么就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作為一種違約救濟的措施,要求違約一方當事人履行其規(guī)定的義務,不僅是對合同意思自治的尊重,而且有利于達成雙方訂立合同時的目的。由此,債權的代位權的行使本身就是為了保證合同能夠實現。但是如果是面對特定債權問題,依據我國相關立法,代位權是無法適用于非金錢給付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將無法實際履行。如此一來,便不能以更好地方式去完成合同的目的,沒有辦法實現合同的真正價值。由此,在特定債權中以實際履行而非轉換為金錢給付更好地適應需求。
基于商品的特殊屬性?,F實生活中,多數商品是可以找到替代品的,可是,對于有些商品而言,是無替代物可尋的。由此就可以看出,如果合同的標的物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話,那么一方違約后最好的補救措施就是繼續(xù)履行,僅依據損失賠償往往無法成為有效的救濟。比如說這樣的一些特定債權的標的:土地、獨特物、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產品。
基于制度價值的經濟分析。依據經法分析法學派的觀點,“效率”往往是問題的核心。因此,基于這樣的理念,以羅伯特·考特和托馬斯·尤倫為代表的法學家們認為,效率違約是可取的。但是,效率違約的存在必須基于一定的前提條件。這也就說明了違約并不一定是資源合理配置最有效的方式,有時不利于經濟秩序,反而形成更大的浪費。從經濟分析的角度出發(fā),不論是波斯納還是考特和尤倫都從未否認,實際履行作為一項違約救濟措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由此可見,如果只是從金錢財產的償還或是損害賠償是無法很好去保全債權人的實際權力,形成最為合理有效救濟。特定債權代位權制度是債權人代債務人之位向第三人行使特定物的給付請求權,因為標的物一致,第三人可以直接向債權人為給付,從而為債權人的特定物之債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同時,特定債權代位權制度更有利于維護交易安全,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增加。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