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民
清代檔案文獻在陳列中的應用
——談清代打牲烏拉檔案中的官印
于海民
從檔案自身物質(zhì)形態(tài)來看,它保留了特定歷史時期所發(fā)生事件的相關物證。這些物證,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真實詳盡地記載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的興衰變遷軌跡,從中可窺見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與這個民族榮辱息息相關的歷史。清代檔案是中國保存下來數(shù)量最多、最為集中的古代檔案。它是中國17世紀至20世紀初300多年歷史的真實記錄,對于研究清代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吉林市龍?zhí)秴^(qū)檔案館在歷史陳列中,為使陳列更具檔案專業(yè)特色,更加準確、深入地揭示地方歷史的獨特性質(zhì),我們大膽改變以往文字或表格形式出現(xiàn)的老套陳舊模式,在對清代相關歷史檔案進行排列、對比、印證、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打破常規(guī),將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官印這一檔案元素符號,用于打牲烏拉清至民國歷史沿革版面設計之中。這一全新手段的運用,收到了良好的陳列視覺效果。
據(jù)考,官印是歷史沿革下各種官方權力的象征,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了用于公文的封印。秦代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官印制度。到了清代,官印制造與管理制度更加完備,對維系其官僚機構的有效運轉(zhuǎn)起到了促進作用。清代官印印文在對明代稱謂全盤繼承的基礎上又有所發(fā)展。
《清會典·禮部九·鑄印局》:“凡印之別有五:一曰寶,二曰印,三曰關防,四曰圖記,五曰條記?!薄皩殹保旱弁醯挠⌒??!坝 保赫?guī)官員使用正方形官印。“關防”:長方形。明初,各布政司與六部常以預印的空白印紙作弊,明太祖發(fā)覺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驗對。關防,取其“關防嚴密”之意。清沿明制,臨時派遣官員用關防,印用朱紅印泥。關防用紫紅色印水者,俗稱紫花大印。“圖記”:長方形。源于明代私印中的稱謂,一般用于收藏章上。清代將“圖記”用于官印,主要為八旗佐領、宗室、覺羅族長及官學、造辦處、領隊大臣、八旗佐領等官所用?!皸l記”:亦稱鈐記,長方形??h丞、主簿、驛丞、州縣儒學及各省駐防旗營佐領、屯莊、守邊門官等未入流的低級官員均用條記,其文體及大小各有定制。“印”為歷代官印的慣稱,因而仍是清代官印中最普通的稱謂。
打牲烏拉建置沿革(見圖表)
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后金汗皇太極稱帝。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皇太極去世,其子福臨繼位,改元順治(1644年)。烏拉街隸屬盛京管轄。
順治十年(1653年),增設寧古塔等處地方昂邦章京。烏拉街隸屬寧古塔昂邦章京轄區(qū)。
順治十四年(1657年),龍?zhí)秴^(qū)烏拉街設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雍正四年(1726年),于吉林烏拉設置永吉州,隸屬奉天府。烏拉街隸屬永吉州轄區(qū)。
乾隆五年(1740年),設打牲烏拉協(xié)領衙門,分設兩翼八旗,打牲總管兼管同城分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永吉州為吉林廳,設理事同知,寧古塔將軍領轄。烏拉街隸屬吉林廳轄區(qū)。
乾隆十五年(1751年)十二月十九日,寧古塔將軍及所屬部門關防,一律鑄印“船廠”字樣。將軍署兼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稱鎮(zhèn)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光緒七年(1881年),吉林廳升為吉林直隸廳,次年升為吉林府。設吉林分巡道,行政歸永智鎮(zhèn)。烏拉街隸屬吉林府轄區(qū)。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裁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改翼領衙門。裁撤三省將軍副都統(tǒng),廢除分巡道,改設吉林行省,設全省旗務處。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實行行省制以后,改設吉林巡撫。烏拉街隸屬吉林府轄區(qū),行政歸永智鎮(zhèn)。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設烏拉巡警局,次年二月撤銷。后歸四鄉(xiāng)巡警局。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烏拉設巡警分所,接替烏拉協(xié)領衙門,兼管地方治安,地方行政為自治會。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烏拉翼領衙門與協(xié)領衙門合并。
民國元年(1912年),改吉林省巡撫為吉林省都督。
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府”制,改為“縣”制,吉林府改為吉林縣,隸屬吉林省吉長道。烏拉街隸屬吉林縣轄區(qū)。
民國十七年(1928年),縣政內(nèi)設吉林市政籌備處。
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警察所改公安局。廢道制,縣歸省直轄,本縣直隸吉林省,為一等縣。因省縣同名,改吉林縣為永吉縣。龍?zhí)秴^(qū)烏拉街隸屬永吉縣管轄區(qū)。
打牲烏拉自清順治(1644年)以來,先后歸屬盛京內(nèi)務府、盛京昂邦章京、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吉林行省、中華民國吉林省管轄。東北淪陷期間,直屬于偽吉林省公署。民國三十年(1941年)歸屬復名后的吉林縣。1945年,東北光復后歸屬復名后的永吉縣。
清朝作為滿族人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要統(tǒng)治漢族占主體的國度,不得不強制推行民族政策,以樹立其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權威,因此,對各級官府發(fā)號施令的憑任之物——官印,把滿文與漢文一體鐫入百官印信之中,成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建設。滿族順治元年五月入北京,六月底即頒“鑄各官印兼用國書”,即不論漢文或其他文字入印時,印面必同時鐫以滿文。因而官印文字以滿文作為第一要素,而漢族是其統(tǒng)治的主體民族,所以漢文居其次。從御寶到各級官印,多采用滿漢兩種字體。滿文居左,漢文居右。
乾隆十三年,滿文字體開始用”篆書”,其形式及印面更為整齊。
清代官印分為三個級別,御寶為最高等級,其次為百官印,再次為文武佐雜僚屬鈐記。不同品秩官印對應不同篆體,在印文篆法上亦加強其等級制度。至于清代分別印文篆體的用意,《皇朝文獻通考》清楚表述:“御寶用玉箸篆,諸王則芝英篆,文臣則有尚方大篆(九疊篆)、小篆,鐘鼎篆、垂露篆;武臣則有柳葉篆、殳篆、懸針篆,皆以位之崇卑為等,視漢唐以來官印專用一體書者,等威益辨矣?!敝链烁骷壒儆$澰炀啥ㄖ疲蔀橐院蟾鞒牡浞?,其主體原則基本維持到清末。印文篆體達九種之多,這種篆體的多樣性是歷代王朝無法比擬的。從打牲烏拉歷史檔案中的官印:“管烏拉采捕關防”(殳篆,字畫屈曲圓轉(zhuǎn))、“鎮(zhèn)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印”(柳葉篆,字畫首尾出鋒,形如柳葉)、“永吉州印”(九疊篆,字畫屈曲疊累)、“管理打牲烏拉兵丁協(xié)領關防”(垂露篆,字畫縱筆尾部似欲滴露珠)、“吉林府印”(懸針篆,字畫縱筆出鋒細如針尖)等可看出,其印文篆體形式是完全符合《皇朝文獻通考》中文武百官用印制度的。如圖:
(管烏拉采捕關防)
道光二十年以后,個別新鑄官印,有制不依擅自更張,而且隨著國勢的衰微對個別官印進行了改制,在清末的官印中,有不再用滿文刻的官印。同治初年,國內(nèi)外戰(zhàn)爭頻繁,官印多遺失焚毀,出現(xiàn)變造造假等情況,于是重新頒行制發(fā)新官印為滿、漢文的篆書,中間(間隔)加一行滿文本字(楷書),以識真假新舊區(qū)分。例如:“鎮(zhèn)守吉林等處將軍印”(中為滿文本字)、“吉林全省旗務處之關防”(中為滿文本字)、“打牲烏拉旗務承辦處之關防”(中為滿文本字)。如圖:
在對清代有關打牲烏拉歷史檔案文獻中的官印比較分析中發(fā)現(xiàn),除由于時代和官職級別的不同,其官印的文字內(nèi)容和文字表現(xiàn)形式亦有所不同外,甚至鈐印的印泥也有相應的規(guī)定。除皇帝本章用印顏色為朱色外,衙門往來行文,用印顏色為紫色(即俗稱紫花大印)。例如:“盛京總管內(nèi)務府印”(紫色印泥)、“吉林省印”(紫色印泥)。其他文武各衙門,皆用朱色印泥。通過官印上的時代信息亦可勾勒出清代與打牲烏拉相關級別官署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以及建置沿革變化的基本框架。
清代檔案文獻浩繁,我們所見僅為冰山一角,這里只對打牲烏拉歷史沿革相關檔案文獻中的官印有所涉獵,難免掛一漏萬,加之所見均為印模,不能窺其官印全貌。因此,官印的型制、材質(zhì)、規(guī)格、鑄造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問題不作深入探討。在參觀歷史陳列的觀眾信息反饋中,我們體會到,清代官印元素的應用,在完成視角獨特的內(nèi)容設計、使觀眾了解有關歷史沿革的同時,又豐富了版面藝術設計形式,增長了觀眾對清代官印的形制和制度等相關專業(yè)知識。
中國古代官印制度是封建君主集權的產(chǎn)物,清代作為東北滿族建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積累和國家治理經(jīng)驗,官印制度即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里夾雜著濃重的封建等級制度元素,但也應看到它積極的一面。一是官印制度在客觀上適應了當時公文使用的需要,有利于國家行政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從歷史的發(fā)展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公文的用印制度也在不斷地進步與完善。并且,通過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后所保留的許多合理部分,直到今天依然在沿用。
制表修圖:牛旭民
作者單位:吉林市龍?zhí)秴^(qū)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