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名詞的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把名詞臨時轉化為別的詞類。一般有四種情況: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本期我們先來講解名詞作動詞。
名詞在句子中常充當主語、賓語和定語,它前面可以附加數(shù)量詞、指示代詞和形容詞。如果一個句子中的名詞并不具備名詞的語法特點,而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那么,這個名詞就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后,就具有動詞的語法特點,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與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的動作、行為。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為:
1.名詞后面帶賓語,一般活用為動詞。名詞一般是不能帶賓語的,但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名詞的后面如果帶有賓語,那么,這個名詞肯定活用為動詞了。例如:
(1)但微頷之。(《賣油翁》)
(2)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以上兩例中,“頷”(原意為“下巴”)“蹄”(原意為“蹄子”)均為名詞,后面均帶賓語“之”,因此可以判定它們活用為動詞,分別解釋為“點頭”“用蹄子踢”。
2.名詞后面帶補語,活用為動詞。按照常理,名詞后面是不能帶補語的,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名詞的后面如果帶有補語,此時,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這句話中“舍”(原意為“房子”)后帶有介詞短語“于其址”作其補語,可見,“舍”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筑舍定居”。
3.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能、欲、可、當)或副詞時,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1)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鴻門宴》)
(2)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
(1)句中“王”前面有能愿動詞“欲”(意為“想要”),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稱王”。(2)句中“目”前面有副詞“數(shù)”(意為“屢次”),活用為動詞,解釋為“使眼色”。
4.所字結構“所”后面的名詞,一般活用為動詞。例如:
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這句話中“罾”(原意為“漁網(wǎng)”)與其前面的“所”構成所字結構,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用網(wǎng)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