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麗
去四川蒙頂山之前,我一直在思考,黃茶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中國茶有六大類:綠茶采摘后直接殺青,芽葉鮮爽;白茶不炒不揉,自然萎凋,日光曬干;烏龍茶半發(fā)酵,幻化出千萬種迷人的香氣;紅茶揉捻出汁,全發(fā)酵后溫和養(yǎng)胃;黑茶后發(fā)酵,減脂解膩,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每一種茶都有鮮明的制作特點。
唯獨黃茶,在很多人看來,識別度僅僅定位在可以直觀感受的“黃葉黃湯”上,至于其制作工藝,好像并不出眾。
蒙頂黃芽是黃茶中的珍品。在蒙頂山腳下,我見到非遺制茶技藝傳承人成先勤老人,他用三兩句話就扭轉(zhuǎn)了我對黃茶的誤解。他告訴我,在蒙頂山,每年3月27日開始采茶,4月中旬結(jié)束。炒制過程則更長。黃芽炒完需要包起來,悶黃后再炒,如此反復(fù),前后差不多一個月時間。在整個過程中,最講究的步驟是“悶黃”——將茶葉包起來,等待其一點一點地變黃發(fā)酵。這也是最難的步驟。黃茶屬輕微發(fā)酵茶,這“輕微”二字,帶著中國漢字特有的分寸藝術(shù),其實并不容易把握——太輕則無法形成品格,太過又會越過界線。在蒙頂山,只有熟練的老師傅才能拿捏好黃芽的“悶黃”度。
我不禁感嘆:“原來黃茶的技藝這么復(fù)雜!”成先勤老爺子眉毛一挑,說:“當(dāng)然了!黃茶大概是這世上最復(fù)雜的茶了。”
正說著,他拿出一個鐵盒子,里面裝著蒙頂黃芽。說實話,這茶的外觀并不是特別吸引人——芽頭緊包,色澤油潤發(fā)黃,缺乏綠茶的鮮嫩,跟烏龍茶比,又少了一點煙火氣。泡茶的姑娘把茶葉放入茶碗,有條不紊地注水、出湯、分茶。這個時候,黃芽的清雅香氣才散發(fā)出來。
沉浸在茶香中,我仔細(xì)打量著茶湯里的葉底。它們慢慢舒展開,輕輕堆在一起。低頭呷一口茶湯,一種不張揚的醇香在嘴里回旋,綿延至喉嚨、食管,然后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最愛喝黃芽的當(dāng)屬四川本地人,不僅因為這是家鄉(xiāng)的茶葉,更重要的原因是,黃芽因輕微發(fā)酵,去除了寒性,變得十分柔和。當(dāng)?shù)厝苏f,蒙頂黃芽就像秋日暖陽,不熱不躁,讓人舒服。
讓四川人驕傲的,還有蒙頂山的茶文化。蒙頂山是中國第一個人工種植茶葉的地方,“茶祖”吳理真的雕像如今仍豎立在山腳。據(jù)古籍記載,蒙頂黃芽誕生于唐朝,但蒙頂茶的栽培從西漢時就開始了。蒙頂茶還是最早的貢茶,從唐朝中期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歲歲皆為貢品。
四川人的生活講究一個“?!弊郑裁词虑槎家非笥腥?,喝茶也不例外。在成都人民公園,很多游人都要點一壺蒙頂黃芽,喝茶談事,或者擺上一桌麻將,邊玩邊品。站在一旁的茶藝師則“?!敝L嘴壺,表演“龍行十八式”。只見銅壺被舉得老高,滾燙的水從近一米長的壺嘴流出,注入蓋碗,一招一式,流暢自如。
在四川,茶是一種生活圖騰。如同溫柔的蒙頂黃芽,成都也是一個閑適緩慢的城市,處處是美食,滿街是茶館,人們熱熱鬧鬧地喝茶,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