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
摘要:本文從“又”、“也”的語義差異入手,以信賴程度分析兩個同為并列句式的結構——“既A也B”與“既A又B”中A、B之間不同的語義關系。
關鍵詞:又;也;既……也……;既……又……
1.又、也的語義分析
“又”和“也”之間的語義差別,是“既A又B”與“既A也B”這兩個格式之間語義差別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需要對“又”、“也”之間語義的差別進行分析。
邵敬敏先生指出 “又”的基本語法意義是表示:同類動作、狀態(tài)或性質(zhì)的加合關系(這里提出的“同類”應理解為廣義的同類,指同屬一個意義范疇);馬真先生指出,“也”的基本功能就是表示類同,在并列復句中同樣如此。
(1)她文科成績好,理科成績也好。
(2)她文科成績好,理科成績又好。
在這兩句中,“又”和“也”連接的兩個分句字面上有相同項的,如“成績”、“去廣州”。句(1)中的“也”表示她的理科成績和文科成績類同,即都好;句(2)中的“又”則表示她文科成績好與她理科成績好這兩種情況的加和。
下面再看若表面上看沒有相同項,“又”和“也”是否還能表示這種關系。
(3)山又高,路又滑,實在是充滿了困難。
(4)山也高,路也滑,實在是充滿了困難。
句(3)中,“又”表加和的意義很明顯,表示山高、路滑兩種情況的累加。句(4)從表面看來,并沒有類同的情況,山高和路滑表層含義完全不同,但是從在句子中的深層意義上來說,山高和路滑都不利于行走,使得行走充滿了困難。因此在深層意義上,“也”還是表示兩者之前的類同的。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又”連接的兩個部分通過“又”形成加和關系,“也”表示它所連接的兩個成分是類同關系。
2.“既A又B”中A與B的語義關系
宋增文對“既A又B”中AB的語義關系進行了認知層面的分析,利用信賴程度P{X}(其中X表示任意命題,P取值為[0,1])來表示人們對命題的相信程度,如P{X}=0,則表示人們認為X假;P{X}=0.5,則表示人們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則表示人們認為X是真。他用P{B/A}來表示在A的條件下,B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
以下對“既A又B”和“既A也B”的語義辨析建立在此基礎之上。
2.1.A對B具有順向制約關系
A對B的成立具有順向制約關系,是指A和B在表述上是具有一致性的,B是順著A而發(fā)生的。如果A成立,很容易就能推斷出B也能成立或者很可能成立。這樣的情況用信賴程度來表示就是0.5(5)因此,投資上市國債不必像存款那樣必須親自到銀行或柜臺去,既方便又省時。
可以看出,在句(5)中,在事件A“投資國債上市方便”的情況下,可以很容易地推斷事件B “省時”。
2.2.A對B具有非制約關系
A對B的成立具有非制約關系,是指A,B是兩個獨立的事件,A不影響B(tài)的發(fā)生,沒有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如果A成立,人們無法單單根據(jù)A就推測出B成立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用信賴程度表示就是P{B/A}=0.5。
(6)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既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又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
句(6)中僅根據(jù)事件A“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進行教學”,我們無法推斷出事件B“教師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是否發(fā)生。這時AB間的情況就屬于非制約關系。
2.3.A對B具有逆向制約關系
A對B的成立有逆向制約作用是指在事件A成立的情況下,在人們的主觀預測上B通常很難成立,甚至與預測完全相反。A與B常常是具有對立性的,這種情況用信賴程度來表示就是0
這是因為,“也”的作用是表示類同,但是“對立”和“統(tǒng)一”在字面形式上沒有相同項,意義上截然相反,而且 “對立”和“統(tǒng)一”是逆向制約關系,所以無論在表層還是深層他們都沒有相似性,也就不能用“既A也B”。
但是,句(7*)我們也可以進行合理轉換,使它能夠用“既A也B”的結構來替換:
(10) 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既有對立性,也有統(tǒng)一性。
在(10)中,“有對立性”和“有統(tǒng)一性”,在表層意義上看來同樣是相反的,是具有逆向制約作用的兩種性質(zhì),卻可以用“既A也B”的格式。這是因為當表述成“有對立性”和“有統(tǒng)一性”時,它們都有相同的字面結構“有……性”,從表層結構上看已經(jīng)具備了類同之處。我們再看另外的句子:
(11) 面試的結果既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在我的意料之外。
(12) 他既是金錢的主人,也是金錢的奴隸。
在這幾句話中,“既A也B”連接的兩個部分同樣都是逆向制約關系,但是我們都具有相同項,如句(11)中的 “在我的意料之……”、句(12)的“是金錢的……,在字面上都具有了類同性。
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們在深層語義上表示出了類同之處,但是屬于不相應性類同。首先,它們指向的一定是相同的,所指具有類同性。其次,以句(11)為例,一般來說是金錢的主人和是金錢的奴隸是逆向制約的,但是在他身上竟然都能成立,這時它們的語義上就屬于不相應性類同。句(12)同樣如此。同時,這種深層的類同義常常通過字面上的相同項來體現(xiàn)。
4.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表):
∴“既A又B”中, P{B/A}的取值范圍是(0,1];“既A也B”中,P{B/A}的取值范圍是[0.5,1]∪ P{B/A}∈(0,0.5)且A、B具有不相應性類同意義時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同樣是表示并列的結構“既A又B”和“既A也B”,因為“又”、“也”語義的不同,連接的A、B之間的語義關系也不同:
由于“又”的意義是表示加和,所以“既A又B”對A、B間的語義關系沒有什么限制,順向、逆向與非制約關系皆可,只要在同一個大的語義范疇之內(nèi)都可以通過“又”實現(xiàn)加和,使用范圍更廣;
由于“也”的基本意義是表示類同,所以“既A也B”中的A、B可以是處于順向制約和非制約關系,而不能處于深層語義中不具備類同意義的逆向制約關系,使用范圍較小。
參考文獻
說“又”——兼論副詞研究的方法,邵敬敏,《語言教學與研究》,1985(2):4-16
說“也”,馬真,《中國語文》,第4期,1982
還、又、也功能比較,鄭盛錦,《柳州師專學報》,第11卷第4期,1996.12
既A又B認知層面分析,宋增文,《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4期,2015.4